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Lesson 8 *Project, Reflecting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小组讨论选定海报的主题,明确成员分工,完成有关植物或动物的图片及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2.能够通过收集和分享信息,深入了解所选植物或动物的相关知识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关联与影响,增强探究和分析能力。 3.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海报的内容设计、制作、展示与讲解,培养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本单元项目活动的主题是“制作关于植物或动物的海报”。这一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学生需要选择一种植物或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名称、生活环境、特征及有趣的事实等内容展开探究,并通过制作海报和展示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通过收集信息和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或动物的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激发自身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活动涉及小组合作、信息整理、创意设计和公开演讲等多个环节,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他们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激发其创造力。 项目活动共有四个活动步骤:活动4a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选定或自创海报的主题,例如“最奇特的动物”或“最神奇的植物”。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决策能力。活动4b要求学生通过查找图片和资料,回答关于所选植物或动物的关键问题,如名称、生活环境、选择理由及其他有趣事实。这一步骤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同时加深对研究对象的理解。活动4c则是海报制作环节,学生需要把收集到的信息和图片整合到海报中,设计出内容丰富、视觉效果突出的作品。这一步骤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活动4d是最后的展示和评选环节,学生在班级中展示海报并进行讲解,随后全班投票评选出最佳作品。这一步骤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反思板块设计了四个问题,主要从单元主题内容、目标语法结构、语言输出与表达以及主题内涵等方面启发学生回顾和反思单元学习过程。本单元的价值引领句“Take care of animals and plants because we cannot live without them.”的含义是:请爱护动植物,因为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生存。这句话简单直白,却道出了本单元的主题内涵。自然界的动植物与人类都隶属于地球生态系统,而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状态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因此,这个主题单元的学习,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3分钟 1.学生进行Sharp eyes游戏,快速说出图片所展示的动物或植物的名称。 2.学生使用形容词或副词最高级描述所示动植物的特点。 1.通过游戏复习已学动植物词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2.通过使用最高级描述动植物,帮助学生巩固语法知识,自然引入本节课主题。
5分钟 3.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考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并用目标用语分享想法。 4.学生阅读制作海报的步骤介绍,明确各步骤要求。 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拓宽学生思路,为海报主题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 4.让学生清楚了解海报制作流程,培养学生规划和组织能力。
15分钟 5.学生展示课后作业成果,呈现不同话题下可供制作海报的具体动物和植物。 6.小组合作,根据成员兴趣和讨论结果,选定海报主题,完成活动4a。 7.小组圆桌讨论,选定一个动物或植物作为海报制作的对象并阐述理由。 8.小组合作,收集所选定的动物或植物的相关信息和图片,完成活动4b。 9.学生观察海报样例,分析制作一份优秀海报的要素。 10.学生仔细阅读海报内容,分析海报文案需包含的具体信息。 11.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确定各自的角色和职责。 5.复习旧知,拓展制作海报的素材选择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意灵感。 6.培养小组合作与决策能力,结合成员兴趣确定主题,增强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 7.促进小组交流讨论,加深对所选动植物的理解,明确海报制作方向。 8.提升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为海报制作积累丰富素材,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9.让学生明确优秀海报标准,学习他人优点,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为自己制作海报提供参考。 10.帮助学生把握海报内容重点,提高信息提取和归纳能力,确保海报内容完整准确。 11.引导学生明确各自职责,提高小组协作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15分钟 12.小组合作,根据要求完成海报制作,完成活动4c。 13.小组代表在班里展示海报,介绍海报内容。 学生对小组的海报和解说表现进行评价打分。 15.学生进行“画廊漫步”,欣赏各小组的海报作品,并投票选出最佳海报,完成活动4d。 12.综合锻炼学生多元能力,实现在真实情境中用英语做事和解决问题。 13.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展示能力,增强自信心,同时为其他同学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1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海报制作和表达水平。 15.通过投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对优秀作品的认可度。
2分钟 16.学生就本单元自己的学习感受进行自我反思,回答4个问题。 16.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收获与不足,培养反思总结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作业 1.完善课上制作的海报,并向家人介绍海报中的动物或植物。 2.制作一个介绍所选定的动物或植物的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平台。 1.帮助学生课后强化知识掌握,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巩固课堂成果。 2.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习渠道,提升综合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Lesson 1 Section A 1a–1d, Pronunciation 1
教学目标
1.能够列举至少四个具有“世界之最”称号的动植物,并使用形容词/副词最高级准确描述其特征。 2.能够听辨出各种动植物的独特特征,理解语境中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所表达的特定含义。 3.能够套用核心句式,就动植物界的“世界之最”进行问答交流。 4.能够主动搜集、整理动植物界“世界之最”的相关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5.能够准确辨别和朗读双元音/e /、/a /、/ /和词首辅音连缀/bl/、/kl/、/ɡl/、/br/、/kr/、/ɡr/等音素,并能归纳总结这些发音对应的常见字母组合规律。 6.能够听辨并准确拼写包含双元音/e /、/a /、/ /和词首辅音连缀/bl/、/kl/、/ɡl/、/br/、/kr/、/ɡr/的常用词汇。
教学内容
本单元围绕“神奇的动植物”这一主题展开。该主题与课标要求的“人与自然”主题范畴中的“不同地区的生态特征与自然景观”“热爱与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环保意识和行为”子主题内容密切相关。本单元的主题图是用微距镜头拍摄的蜜蜂采蜜的照片。画面既展示了自然界植物与动物相互依存的真实状态,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辛勤忙碌的人们。油菜和蜜蜂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农业生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从自然科学还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这一主题图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主题属性。 第一课时包含听说任务链活动1a–1d和语音板块中的活动1。1a是听前准备活动,1b与1c是听力理解活动,1d是听后的口语输出活动。活动1主要让学生通过听读训练熟悉并掌握三个双元音(/e /、/a /、/ /)以及六个辅音连缀(/bl/、/kl/、/ɡl/、/br/、/kr/、/ɡr/)的发音、常见字母组合以及包含这些发音的常见单词。 对话听力文本是教材主线人物Yaming与Emma共同参与生物知识测试时的两段对话。测试分成动物和植物两部分,因此Yaming和Emma之间的交流也因话题的转换分成两段小对话。第一段对话主要围绕“世界动物之最”展开问答;而在第二段对话中,两人主要针对“世界植物之最”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有关“世界之最”的知识问答常见于各种青少年科普读物,如科学报刊、百科全书等。此处Yaming与Emma积极参与生物知识问答的情境设置,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了青少年思维活跃、乐于求知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文本中自然呈现了本单元的目标结构——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不仅包括询问动植物“世界之最”的特殊疑问句,如“What’s the largest animal in the world ”“Which animal runs the fastest ”“What is the oldest plant in the world ”“Which kind of tree is the tallest in the world ”;还提供了关于这些动植物的表述,例如: 蓝鲸(blue whale):the largest animal in the world,also the heaviest animal on earth 猎豹(cheetah):runs the fastest,the most beautiful animal in the world 苔藓(moss):one of the oldest plants 红杉(the redwood tree):the tallest tree in the world 这里囊括了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构成方法的四种规则变化。另外,在日常交际中,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既可用于描述事实,也可用于表达观点。例如,文中Emma在描述有关猎豹的事实时,直接使用了一般现在时的简单句“The cheetah runs the fastest.”;但当Yaming对猎豹的外形表达个人观点时,则使用了“I think ...”的句式,即“I think it (the cheetah) is the most beautiful animal in the world.”。听力文本同时呈现了这两种情况,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目标语言的结构、功能、意义及用法。 对话听力文本还呈现了人们参与智力竞赛或知识问答活动时的一些常见表达,如宣读题目时预先给予提示“First question.”“Next question.”;求证答案时会问“It’s ..., right ”;答案得到印证时会兴奋地说“I’m correct!”;兴致勃勃表示想要继续答题时会说“Let’s go on!”。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这些交际用语,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使他们能够在类似的口头交际场景中自如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3分钟 1.学生看8张不同动植物的图片,逐一认识这些动植物的英文单词并跟读单词。 1.通过呈现本单元将学习的动植物图片,帮助学生熟悉相关新词,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7分钟 2.学生观看活动1a的4张动植物的图片,朗读方框中的词汇,并运用这些词汇描述这4张图片。如“The moss is old and small.”。 3.学生参与“幸运转盘”游戏,使用目标句型“I think the ... is / does ...”描述抽取到的动植物。 2.通过引导学生使用已学过的形容词原级描述动植物的图片,帮助学生复习旧知,为学习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作铺垫。 3.通过转盘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课堂投入度,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目标用语表达对动植物的看法。
15分钟 学生听活动1b的对话一遍,按照听到的顺序给活动1a中动植物的图片排序。 5.学生阅读6句描述4张动植物图片的句子,将其与对应的图片相匹配,并跟读句子。 6.学生听活动1c的对话,将方框中的单词和活动1a中的动植物进行匹配。 学生再次听两段对话,将听力文本补充完整。 学生听录音,并模仿朗读两段对话。 学生根据提示图片和中文,与同伴合作复述对话。 4.通过“听对话给图片排序”活动,训练学生在听中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帮助其熟悉对话中对动植物的描述与讨论。 5.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用法,熟悉其发音,为后续听力活动搭建词汇支架。 6.通过“听对话匹配单词”活动,进一步训练学生捕捉与理解信息的能力。 7.通过“听对话获取细节信息”的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在听中捕捉细节信息的能力。 8.通过听后模仿朗读及复述对话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9.帮助学生巩固对话中的词汇和句型,为后续对话练习奠定基础。
5分钟 基于所学词汇和句型,学生两两开展对话活动,就活动1a中的动植物进行询问并回答。 11.学生根据评价表对同学的对话表现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10.帮助学生结构化梳理知识,运用提供的语言支架开展对话,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11.通过引导学生依据量表互评,及时反馈学习表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10分钟 学生朗读句子,将红色单词按三个双元音进行分类并归纳字母组合。 13.学生玩词汇分类、读句子找单词、Sharp eyes等不同类型的趣味语音游戏,巩固语音板块活动1中的双元音/e /、/a /、/ /的发音和字母组合。 14.学生参考词首辅音连缀/bl/的模板,补全/kl/的唱词。 15.学生小组合作,在词首辅音连缀/bl/、/kl/、/ɡl/、/br/、/kr/、/ɡr/中挑选一个创编一首chant。 16.学生听Pronunciation 1的录音,跟读音标和单词,并在每个类别中增加一个同类单词。 17.学生大声朗读系列单词,圈出其中黄色部分发音不同的单词,并说明原因。 12.通过朗读句子与可视化分类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归纳发音规则,区分易混淆音素。 13.通过多样化游戏巩固语音知识,调动学生多元智能,提升学习趣味性。 14.通过chant活动呈现词首辅音连缀的发音、字母组合及常见单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5.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进一步巩固词首辅音连缀/bl/、/kl/、/ɡl/、/br/、/kr/、/ɡr/的发音、字母组合及常见单词。 16.通过跟读录音提升学生双元音/e /、/a /、/ /及词首辅音连缀/bl/、/kl/、/ɡl/、/br/、/kr/、/ɡr/的发音准确性,通过增加同类单词检测学生对以上音素对应字母组合的识别和掌握程度。 17.通过习题练习,再次巩固学生对Pronunciation 1中音素发音及字母组合的掌握。
作业 按照评价量表的要求,和同伴进行活动1d对话练习。 听录音练习/e /、/a /、/ /、/bl/、/kl/、/ɡl/、/br/、/kr/、/ɡr/的发音。 3.小组作业:与小组成员一起造一个句子,其中至少包含今天学到的五个发音,如“The baby black bird plays with joy on the grass.”。 1.帮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课堂所学词汇和句型,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 2.通过听录音模仿,纠正学生的口型与连读技巧,强化“发音—拼写”的关联记忆,为词汇学习奠定语音基础。 3.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灵活运用语音知识,提升创造性输出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1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Lesson 3 Section A 2c–2e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取对话文本中关于竹子的关键信息,并用思维导图进行结构化整理。 2.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对话文本,并在角色扮演中恰当地运用句子重音和语调来增强表达效果。 3.能够整合文本中与竹子相关的信息和已有文化知识,与同伴合作创编符合跨文化交际情境的竹文化对话。 4.能够主动了解和学习各种动植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及地位,积累相关的语言表达,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
教学内容
本课时延续第二课时中Ella与Chen Jie关于竹制折扇的对话,深化对竹子生长特性、实际用途及文化地位的探讨。从讨论“竹子的综合价值与文化象征”延伸至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符号(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誉为“四君子”之一,被赋予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寓意,同时也是中国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这种以物喻人、托物喻志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中国人对高贵精神境界的追求。综合来看,竹子不仅是自然界中独具特色的植物,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广泛应用于社会建设各领域。同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值得学生深入探究。 本课时活动设计延续上一课时内容,活动2c提供思维导图模型,要求学生梳理对话中关于竹子的信息并完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活动2d让学生听录音并跟读对话,再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同时正确把握句子重音,确保表达意义的准确性。活动2e创设真实的口头表达情境,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导游和来竹海参观的外国游客,共同创编一段关于竹子及其重要性的对话,将竹子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介绍,并自然地从对竹子的深入探究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动植物(如松、梅、虎、龙等)适度拓展。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5分钟 1.学生阅读关于竹子的描述,判断正误。 1.通过判断正误的练习激活旧知,激发学生兴趣,为思维导图的构建铺垫。
10分钟 2.学生根据活动2a对话文本内容填空补全思维导图,完成活动2c。 3.学生小组合作,依据思维导图,运用所给句型复述对话内容。 4.学生根据评价量表,对小组复述思维导图的表现进行打分和评价。 2.通过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化,培养信息整合与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其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输出。 4.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评价促进反思与进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20分钟 5.学生听对话录音,模仿朗读后开展角色扮演,运用重音表达语义,完成活动2d。 6.学生根据图片提示,思考并讨论竹子的重要性。 7.学生运用本课所学词汇和句型,与同伴合作创编有关竹子及其重要性的对话,并分角色演绎所编对话,完成活动2e。 8.学生根据评价量表,对展示创编对话的小组表现进行打分和评价。 5.通过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及重音等,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引导其学会运用重音表达语义。 6.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竹子在生态、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拓展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为编对话活动奠定基础。 7.通过编写并演绎对话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表达的机会,锻炼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8.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5分钟 9.小组讨论除竹子外其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动植物,并探究其原因。 9.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当补充与拓展,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作业 润色活动2e中创编的对话,并与同伴练习。 帮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与同伴合作完善对话,提高语言准确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
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Lesson 4 Grammar Focus
教学目标
1.能够系统归纳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的构成规则(包括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形式),并准确理解最高级形式在比较三个及以上事物时的表意功能。 2.能够在动植物比较以及其他生活语境中,正确运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描述各种动植物的显著特征,并能发表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目标语法结构是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在英语语法中,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通常用于三者或三者以上事物的比较,表示其中一个在某方面超过其他同类事物。结合本单元主题,让学生通过探讨自然界动植物的独特之处学习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不仅符合该目标结构的典型情境,还能让学生同步积累语言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积极性。 本单元的语法板块共有三个活动。活动3a的表格呈现了含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的典型句式,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的几种构成方法。活动3b是句子层面的语法练习,要求学生使用所给形容词或副词的最高级形式补全句子。该活动中的五个句子各具特点,学生除了需要结合所给形容词和副词的特点构成其最高级形式,还需结合语境理解本单元目标结构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的常用句式。另外,这五个句子都包含一些跨学科知识,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他们探寻自然的奥秘。活动3c是短文填空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在复杂语境中熟练运用目标结构的能力,并从生存历史、象征意义、作为旅游景观的价值、在绿化环境中的作用等多方面描述了银杏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和价值。短文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加上背景配图的衬托,不仅能唤起学生心中与银杏相关的景色记忆,增强审美情趣,还可为学生未来参与跨文化交流、讲述中国故事积累语言素材。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5分钟 1.学生观察动植物对比图片,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描述它们的特征。 2.学生运用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补全对话内容。 1.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比较级知识,自然地导入最高级的学习。 2.通过补全对话的练习巩固活动3a句型,帮助学生强化最高级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10分钟 3.学生朗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并观察加粗的词汇,总结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结构,完成活动3a。 4.学生总结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变化规律并完成表格。 5.学生学习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不规则变化并朗读。 3.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主动探索最高级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4.强化学生对最高级变形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自主总结加深印象。 5.带领学生集中记忆不规则变化,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15分钟 6.将单词匹配到相应变形规则的盒子。 7.学生运用括号中单词的最高级形式完成句子,完成活动3b。 8.学生阅读活动3b中的句子并思考两个问题。 9.学生运用框中所给单词的最高级形式完成短文填空(活动3c)。 10.学生再次阅读活动3c短文,完成表格填空。 6.以游戏的形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最高级的构成规则。 7.句子填空练习进一步考查学生对最高级的运用能力,便于教师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8.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最高级的使用场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思考已灭绝动物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9.锻炼学生在短文语境中的综合运用最高级的能力。 10.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10分钟 11.学生阅读示例句子,讨论并总结含有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句型结构。 1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或自拟一个关于动植物的话题进行调查,使用最高级和本节课所学的句型结构,询问小组成员的观点并记录。 11.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最高级的句型结构。 1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运用最高级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作业 1.运用最高级和这节课所学句型造至少3个句子。 2.上网搜索所选定的动植物话题的相关信息,并运用最高级写一篇短文。 1.帮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同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1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Lesson 2 Section A Pronunciation 2, 2a–2b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语义重音的功能,分析不同句子成分重读时带来的语义变化,能在口语中有意识地运用句子重音表达语义。 2.能够根据图片预测对话的核心话题及相关内容。 3.能够通过听读对话,准确识别并归纳竹子的关键信息,包括:其自然特征(如生长习性)、实用价值(如日常生活用途)、地域特色(如蜀南竹海的特点),以及文化象征意义(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教学内容
本课时包含语音板块活动2、活动2a对话文本和活动2b阅读理解。语音活动2让学生通过听读句子,关注同一个句子因重音不同所表达的含义差异。活动2a的对话文本围绕“竹子”这一主题展开,从语境设置和对话内容上看,该对话具有明显的跨文化交流性质。来自美国的Ella看到同学Chen Jie手中漂亮的中国折扇,产生了好奇,于是向Chen Jie询问。中国折扇一般由竹子制成,既是传统日用品,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扇面中的竹画引发了两人关于中国竹文化的交流,她们谈到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性。随后,两人从折扇的来历聊到中国最大的竹林——蜀南竹海,Chen Jie还分享了她在那里游玩时了解到的竹子相关知识。 在这个对话文本中,Chen Jie是主要的信息输出者,她向Ella分享关于竹子的信息,使用了不少含形容词最高级的句式,如“Bamboo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ubjects in Chinese paintings.”“Well, bamboo is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plants ... Also, it’s one of the most useful plants in the world.”。Ella是热情的询问者和信息接受者,在交谈过程中,她对Chen Jie所谈及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态度诚恳得体。例如,当Chen Jie谈到中国竹文化的背景知识时,Ella坦言“I didn’t know that before.”。当Chen Jie分享她在蜀南竹海了解到的知识时,Ella给出了积极回应“Really Like what ”“Oh, that’s interesting.”。这些细节体现了英语口语交际中的策略运用。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10分钟 1.学生玩猜谜游戏,根据所给描述猜测动植物,最后猜出本节课介绍的植物。 2.学生观察四川竹海与折扇图片,回答4个问题。 3.学生看竹子图片进行头脑风暴,说出联想到的与竹子相关的英语表达。 1.通过猜谜游戏复习旧知、引出新课主题,激发学生对竹子的探究兴趣。 2.通过图片引出bamboo、folding、folding fan等生词,锻炼学生根据图片预测对话核心话题及相关内容的能力。 3.激活学生关于竹子的背景知识,为接下来的听力活动作铺垫。
10分钟 4.学生第一遍听对话,勾选所听到的关于竹子的事实。 5.学生第二遍听对话并填空,完成活动2a。 4.通过第一次泛听帮助学生建立对竹子特征的整体认知,为后续的细节捕捉和理解作铺垫。 5.通过填空练习锻炼学生精听时捕捉具体单词和表达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形容词最高级的语法结构。
10分钟 6.学生阅读对话内容,回答问题,完成活动2b。 7.学生听活动2a对话录音并跟读,感知句子中的重音。 8.学生朗读句子,总结重音规则。 6.通过精读对话文本,培养学生获取细节信息与理解文本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感知语调、语气对语义表达的影响。 7.通过跟读模仿练习强化正确的语音语调模式,提升语感与发音准确性,为后续的重音分析奠定基础。 8.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与对比分析,归纳表意重音、情感重音、逻辑重音的使用规律,深化对重音功能的认知。
10分钟 9.学生听语音板块活动2的录音并跟读,感知句子中重音不同所传达的意思差异。 10.学生按照重音标识朗读句子,在小组内讨论不同重音所传达的意思。 9.通过对比同一句子不同重音的录音示例,让学生体会重音对语义的影响,提升语用意识与逻辑推理能力。 10.将抽象的重音规则转化为具体的语义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作业 1.和同伴分角色练习活动2a的对话,注意句子中的重音。 2.向家人介绍你在本课学到的关于竹子的知识。 3.小组作业:朗读句子“I did not say you ate the last pie.”,并讨论句子重音不同可表达的含义数量。 1.通过角色扮演将课堂所学的重音规则应用于真实语境,在互动中巩固对话句型,提升口语流利度与语用准确性。 2.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与跨场景表达能力。 3.以分析经典歧义句“I did not say you ate the last pie.”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重音探索多元语义,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表达能力,深化对重音功能的理解。
1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Lesson 5 Section B 1a–1d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文本标题和配图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通过阅读从文本中提取文本中关于蜜蜂的核心信息,并用思维导图进行系统化呈现。 2.能够识别科普文章的语篇结构特征,分析文本的语言风格特点。 3.能够提炼文本主旨,并据此为文章创作贴切的新标题。
教学内容
本单元阅读板块的文本是一篇关于蜜蜂的科普小品文。一般来说,科普文遵循“引入主题—展开论述—总结”的架构逻辑。从篇章结构上看,该阅读文本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作者通过描绘日常超市购物的场景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入主题,启发读者思考蜜蜂的作用或重要性,从而揭示植物、动物与人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部分包括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这两个段落的关键句都放在句首,作者分别从蜜蜂采蜜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它们日常行动的“趣味性”方面讲述了蜜蜂的独特之处。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总结了蜜蜂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并呼吁人类保护蜜蜂。该阅读文本较少使用复杂的科学术语,尽量使用日常词汇进行描述,大部分句式结构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适合非专业读者理解,也非常符合科普小品文的语言特征。另外,科普文常配有图片、图表或示意图作为视觉辅助,帮助读者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该阅读文本的两幅配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pollination和honeycomb这两个概念。 活动1a是读前预测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文章标题与配图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预测。活动1b–1d是阅读理解活动。活动1b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作者描述蜜蜂的形容词,主要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活动1c让学生将阅读文本中有关蜜蜂的细节整理成思维导图,旨在训练学生对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的能力;活动1d主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通过几个讨论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5分钟 1.学生观察两张图片,回答以下问题:“(1)What are the bees doing (2)Why are they doing this (3)Where do bees live ”在回答过程中学习pollination和honeycomb两个新单词,理解其含义。 2.学生阅读课文标题“We Can’t Live Without Bees”,并尝试预测文章主要内容,完成活动1a。 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在情境中进行生词学习。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标题,分析其含义,借助已有信息对文章大意做出合理猜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3分钟 3.学生第一遍阅读文本,找出作者用于描述蜜蜂的形容词,完成活动1b,并分析作者描写蜜蜂时带有怎样的情感色彩。 4.学生第二遍阅读文本,在文中找到相关细节信息,判断所给句子的正误。 5.学生第三遍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完成活动1c的思维导图。 3.通过寻读,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借助形容词分析作者对蜜蜂持什么态度。 4.通过细读,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文本信息,同时引导其利用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释义。 5.通过所给的思维导图框架,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本内容,明确行文逻辑,训练学生对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的能力。
12分钟 6.学生借助活动1c的思维导图,尝试复述文本。 7.学生展示复述成果,同学间根据评价量表,从完整度、准确度、流畅度三个维度进行互评。 6.学生看思维导图进行复述,锻炼口语输出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7.引导学生使用评价量表进行互评,培养其交流沟通的能力,明确复述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0分钟 8.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本文拟定一个可行的标题,并在班上分享;然后,学生讨论、分享关于蜜蜂的其他有趣的事情;最后,探究人与昆虫之间的联系,如人与蚂蚁的联系、人与蝴蝶的联系等。 8.基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在对文本深入思考后,通过拟定标题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升华;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交流探究,增强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 1.以蜜蜂的口吻,根据思维导图进行自我介绍。 2.找出和蜜蜂有关的其他有趣的知识,并与朋友分享。 3.学习人与蚂蚁或蝴蝶的联系,并写一两段话进行介绍。 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内化的新知和本节课所学关键表达,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1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Lesson 6 Section B 1e–2d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自觉提高生态保护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2.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描述自然界中动植物与人类的共生关系。 3.能够主动探索自然界各类生物的相关知识,增强科学探究兴趣。 4.能够从词性、语义、语用和情感色彩多个维度系统分析词汇差异,建立科学的词汇认知体系。 5.能够准确运用名词后缀-ance、-(t)ion、-ness、-ity进行派生构词,理解不同后缀的适用条件和构词规律。 6.能够根据语境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汇的正确形式进行表达。
教学内容
本节课可分为读后输出板块和词汇板块。活动1e–1f衔接上一节阅读课,是读后的输出活动。活动1e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对蜜蜂已有的认知,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阅读文本进行信息补充,这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信息整合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活动1f是开放性的口语输出活动,要求学生超越阅读文本,广泛联系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灵活运用所学语言与同伴分享关于自然界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连的实例。该活动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对Section B的引导性问题“How are plants and animals connected with us ”进行回应。 本单元的词汇板块共有四个活动。活动2a是词汇分类辨析练习,主要让学生辨别每组单词中的“异类”。列出的五组单词的考查方向不同,涉及词性、词义、情感表达、动词用法以及食物类别等多个方面。这个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词汇学习的综合认识,巩固词汇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活动2b是构词法练习,主要让学生通过添加名词后缀(-ance, -(t)ion, -ness, -ity)完成词性转换,该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和归纳一些常见的构词规律,熟练使用词典,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分析和应用技能。活动2c是句子填空练习,主要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生词,让他们结合语境正确运用词汇。活动2d是短文填空练习,主要围绕青蛙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这一话题展开,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选择正确的词形补全短文。这一练习的设计,不仅为了培养学生在复杂语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还为了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强他们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15分钟 1.学生回顾上节课归纳的思维导图,以蜜蜂口吻,口头作自我介绍。 2.学生总结文章结构,精读结尾部分后,进行思考:如果自己是作者,要给这篇文章续写一段话,可以添加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在结尾添加一段关于呼吁大家保护蜜蜂的话。 3.学生观察人类、植物与蜜蜂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深入思考人与动植物之间的联系。 4.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与同伴分享现实生活中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实例。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以蜜蜂口吻进行自我介绍,承接上一节课内容,也自然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梳理结构框架、仔细阅读结尾等方式,推敲作者意图,结合自身对蜜蜂已有的认知,合理进行续写;通过练习续写,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阅读文本进行信息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加深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培养其生态保护意识。 4.引导学生超越阅读文本,广泛联系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10分钟 5.学生观察活动2a中列出的词汇,对比分析,找出各组词汇内部有何共同点。 6.学生再次观察活动2a词汇,圈出每组中的“异类”单词,并给出理由。 7.学生将活动2b中的10个词汇分为动词、形容词两大类。 8.学生与同伴讨论“怎样将动词或形容词转换成名词?”,总结规律。 9.学生为活动2b的词汇添加名词后缀(-ance、-(t)ion、-ness、-ity),实现词性转换。 10.学生观察并思考词汇的词性转换规律。 5.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每组词汇的相同点,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并为接下来寻找每组中的“异类”作好铺垫。 6.通过找出“异类”词汇,提升学生对词汇学习的综合认识,巩固词汇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7.引导学生根据词汇含义,分辨动词和形容词,也为下一个活动的词性转换作好准备。 8.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和归纳一些常见的构词规律,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9.引导学生多使用词典,并增强学生的语言分析和应用技能。 10.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总结归纳,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15分钟 11.学生仔细阅读句子,用方框中所给词汇的正确形式填入句中,完成活动2c。 12.学生第一次阅读活动2d短文,结合上下文语境,用方框中所给词汇的正确形式填入文中,完成活动2d。 13.学生第二次阅读活动2d短文,回答3个问题:(1)How big may a frog be (2)How do frogs protect farms (3)Where can frogs live 14.学生根据活动2d短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11.通过句子填空练习,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正确运用词汇,巩固本单元所学生词。 12.通过完成短文填空练习,培养学生在复杂语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同时了解青蛙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增长见识。 13.通过细读,梳理文章细节,培养学生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14.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也增强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
作业 1.从课本或词典中找出更多以-ance、-(t)ion、-ness、-ity等名词后缀结尾的词,并抄录下来。 2.自制有关青蛙的思维导图,并据此写一篇短文。 3.寻找更多有关青蛙的信息,分享给同伴。 学生积累更多词汇,加深对名词后缀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青蛙的基本情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升综合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
2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Lesson 7 Section B 3a–3c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提取与蓝鲸相关的关键科学信息(包括体形特征、栖息地、食性、寿命及生态作用),并用表格进行系统整理。 2.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将科普说明文改写成拟人化的蓝鲸自述,准确转化原文中的科学事实。 3.能够主动学习和了解有关蓝鲸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相关科学知识,理解蓝鲸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自身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本单元读写板块的阅读文本是一篇关于蓝鲸的科普说明文。文章从蓝鲸是地球上最大、最重的动物谈起,简要提及蓝鲸的体重和人们对蓝鲸的喜爱,随后介绍了蓝鲸的分布范围、食物来源、寿命以及蓝鲸死亡后对生态系统的贡献。最后,文章以呼吁保护蓝鲸作为结尾。与前面阅读板块的文本不同的是,该科普说明文的内容以客观事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感情渲染,也缺少与读者互动的语句,但文章通过具体的数据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另外,文章语言简洁,结构清晰,具有科普文的典型特征。虽然该阅读文本的语言难度并不大,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模仿撰写科普文仍具有相当难度,因此本单元设置的写作任务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改写这篇科普说明文。 活动3a–3c是本单元Section B的读写任务链,其中活动3a是阅读理解活动,活动3b–3c则是基于活动3a阅读文本的写作活动。活动3a提供了一篇科普说明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与蓝鲸相关的细节并填写信息表格。这一活动主要训练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活动3b设置了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头蓝鲸,尝试运用第一人称改写活动3a的阅读文本的第一段。该活动还为学生搭建了语言支架,以便学生顺利完成改写。活动3c是活动3b的延续,要求学生继续改写活动3a的阅读文本的第二段,最终形成完整的自述。将第三人称叙述的文本转化为第一人称,这一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根据代入角色及时调整句子结构、时态和语气,同时还需要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转化、写作技巧,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
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5分钟 1.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动物知识,回答三个与动物有关的“世界之最”问题。 2.学生阅读蓝鲸趣味小常识,并在横线上写“T”“F”或“DK”。 3.学生思考:关于蓝鲸,有哪些想要了解的方面?并尝试用英语提问。(如“How much do they weigh ”) 1.通过回答三个与动物有关的“世界之最”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已学内容,自然进入到本节课的主题学习。 2.通过判断趣味小常识的正误,激发学生对蓝鲸的兴趣,也进一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3.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0分钟 4.学生阅读活动3a的阅读文本,获取关于蓝鲸的基本信息,并完成活动3a表格。 5.学生根据活动3a的表格信息,进行复述练习,同伴之间使用评价量表进行互评。 4.通过寻读,训练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基本理解。 5.学生看表格内容进行复述,锻炼口语输出能力;引导学生使用评价量表进行互评,明确复述时应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连贯性。
20分钟 6.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头蓝鲸,并使用第一人称改写活动3a阅读文本的第一段,完成活动3b。 7.学生阅读改写后的第一段范例,对比自己的改写,做必要修改。 8.学生阅读活动3a阅读文本的第二段,找出用于指代蓝鲸的词汇,思考如何将原文的第三人称改写成第一人称。 9.学生根据第一段的改写练习,使用第一人称改写活动3a阅读文本的第二段,最终形成完整的蓝鲸自述。 6.通过设置情境、为学生搭建语言支架,助力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改写。 7.通过展示范例,让学生明白怎样改写更为准确得体,为接下来的整篇改写作铺垫。 8.通过细读剩余文本,引导学生思考改写时应对人称、谓语动词部分做出变动,为接下来的改写作好准备。 9.引导学生调整句子结构、时态和语气,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转化、写作技巧,同时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
5分钟 10.学生阅读第二段的改写范例,对比自己的改写进行检查。 11.学生使用写作评价量表进行互评。 10.通过阅读范例,引导学生找差距、补不足,思考可以怎么修改自己的习作。 11.引导学生使用评价量表进行互评,明确本次写作必须达成的几大要点。
作业 1.对照写作评价量表,完善自己的改写,并分享给朋友。 2.基于本次写作,制作蓝鲸的海报或视频。 3.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关于“最奇怪的动物”“最好看的动物”“最可爱的动物”“最老的植物”“最神奇的植物”等主题的相关信息。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习本课关键表达,融合多元创作,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