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主题) 运动和位置 课时 第1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领域的内容要求,学生应能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位置与运动状态,初步建立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观念。具体包括: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需要选择参照物;能够使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简单的定位活动。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重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经历观察、比较、讨论的过程,发展其空间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强调探究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活动中形成科学认知。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理解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关键在于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并能说出“以……为参照物”的规范表述。
2. 学生能运用“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结合具体的距离(如步数、手臂长度、尺子测量值),准确描述某一物体在教室或其他环境中的位置。
3. 学生能在“蒙眼抓人”游戏中积极参与,根据同伴提供的方向与距离信息做出正确判断,体验位置描述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与倾听能力。
三、学习重点
1. 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 掌握用方向与距离相结合的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基本技能,避免只说方向或只说远近的片面表达。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特别是当参照物本身也在运动时,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例如认为车上的人看窗外树木后退是因为树在动。
2. 在描述位置时,部分学生缺乏量化意识,常用“很近”“有点远”等模糊词语,难以提供精确的距离信息。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观察学生在操场情境图中能否正确指出哪些人在运动、哪些人静止,并询问判断依据,评估其对参照物的理解程度。
2. 组织“我的前后左右是谁”活动,检查学生是否能完整说出某位同学的方向与大致距离,如“小明在我前面约两步远的地方”。
3. 开展“蒙眼抓人”游戏,观察被蒙眼学生是否能根据提示准确移动,评价其接收和处理位置信息的能力。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等方位词,但尚未系统学习如何结合距离进行精准描述。他们对“运动”有直观感受,如跑步、走路、骑车等,但很少思考“怎样才算动了”,更不了解参照物的作用。本节课需借助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如操场、教室)作为学习起点,通过身体体验和互动游戏帮助其建构概念。
建议提前准备软尺、粉笔、眼罩等工具,便于开展实地测量与游戏活动;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激发兴趣;在小组活动中明确分工,培养合作习惯;对于表达不清的学生,教师应耐心引导,示范规范语言,逐步提升其科学表达能力。
七、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1)、引入操场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请同学们回忆昨天体育课在操场上的情景:有的同学在跑步,有的在跳绳,有的老师站在原地指导,还有教学楼和大树静静地立着。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呢?是不是只要看起来在动就是运动?如果我坐在一辆行驶的汽车里,我看外面的树好像在往后跑,那到底是我在动还是树在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藏着一个重要的科学秘密——我们需要选一个“不动的标准”来判断其他物体是不是在动。
这个“不动的标准”就叫作“参照物”。通常我们把大地当作静止的,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相对于地面改变了位置,我们就说他在运动。比如跑步的同学,他的脚不断离开原来的地面点,走向新的地方,所以他是在运动。而站着不动的老师,无论过了多久,他还在原来的位置上,没有变化,所以我们说他是静止的。
(2)、组织讨论,建立参照物概念
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在学校操场上,什么是运动的?什么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第二,如果你坐在一辆匀速行驶的公交车上,你相对于车里的座椅是运动还是静止?你相对于路边的小树呢?
讨论结束后,请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总结:同一个物体,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它的运动状态也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默认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二、联系生活,描述位置 (1)、开展“我的前后左右”活动
现在请大家坐好,保持不动。我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描述一下坐在他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的同学分别是谁。注意,不仅要说出名字,还要估计一下他们离你有多远。可以用“一步远”“半臂长”“两本书的距离”这样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小红坐在我前面,大约有两个书包那么远。”“小刚坐在我右边,紧挨着我。”这样的描述才完整。接下来,请每位同学都试着描述自己周围四位同学的位置。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提问验证,看看对方能不能根据你的描述找到那个人。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方向与距离的结合,纠正“就在那边”“不远”等模糊说法。
(2)、引入测量工具,提升描述精度
我们刚才用了步数、手臂长度等方式估测距离,这些方法方便但不够准确。如果我们想要更精确地描述位置,就可以使用测量工具,比如软尺或卷尺。现在我发给每个小组一把软尺,请你们测量一下前后左右四位同学与你的实际距离,并记录下来。
例如:“小明在我前方1.2米处。”“小丽在我左侧0.8米处。”这样不仅方向明确,距离也具体,别人一听就能准确定位。这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比如警察寻找走失儿童、救援队定位被困人员等,都需要精准的位置信息。
三、游戏体验,深化理解 (1)、组织“蒙眼抓人”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蒙眼抓人”。规则如下:一名同学被蒙上眼睛站在教室中央,另一名同学悄悄改变自己的位置。其他同学轮流告诉他这位同学的方向与距离,比如“他在你正前方三步远的地方”“他在你右后方两步远的地方”。被蒙眼的同学只能根据这些信息移动,尝试抓到目标。
游戏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方向判断是否准确、距离估算是否合理。如果提示不清导致抓错人,可以让大家分析原因,进一步体会准确描述位置的重要性。
(2)、总结游戏收获
游戏结束后,请几位参与者分享感受:当你看不见的时候,靠什么找到别人?如果别人只告诉你“在那边”,你能找得到吗?只有既说了方向又说了距离,你才能准确行动。这说明,在描述位置时,方向和距离缺一不可。
教师再次强调: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必须选定一个中心点(通常是自己或某个固定物体),然后说明目标物体在该中心点的哪个方向,距离多远。这样才能让别人清楚地知道它的准确位置。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填空题
1.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作________。
2. 描述物体的位置时,除了要说清方向,还要说明________。
3. 如果你坐在行驶的火车里,以火车为参照物,你是________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你是________的。
二、判断题
1. 只要知道方向就能准确找到一个人的位置。( )
2. 坐在教室里的学生,相对于黑板是静止的。( )
3. “小红在我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关于位置的描述。( )
三、实践题
回家后,请你向家人描述客厅中沙发、茶几、电视的位置,要求使用“方向+距离”的方式。请写下你的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学后反思
1. 本节课我学会了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前我只是说“在那边”,现在我知道这样说别人听不懂,必须加上具体距离才行。
2. 在“蒙眼抓人”游戏中,我当提示者时发现,如果说得不清楚,队友就会走错方向。这让我意识到沟通要准确、细致,不能马虎。
3. 我对“参照物”这个概念还有些模糊,特别是为什么坐在车上会觉得树在后退。希望下次课老师能再讲得详细一点,或者做个实验让我亲自体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