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主题) 各种各样的运动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领域的相关要求,学生应能观察并描述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识别平动、转动、摆动等基本类型,并通过实验记录物体上某一点的运动轨迹。本课强调通过动手操作和图画记录的方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引导其从整体运动过渡到局部点的路径追踪,初步建立“运动路线”的概念。同时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意识,为后续学习直线与曲线运动奠定基础。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玩具车、钢尺、指尖陀螺、悠悠球等物体,观察其运动特点,归纳出平动、转动、摆动等多种运动方式,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
2. 学生能在物体上贴有颜色的圆点,观察该点在运动过程中的路径变化,学会用图画形式记录圆点的运动路线,理解“轨迹”是物体某一部分留下的行进痕迹。
3. 学生能比较整体观察与局部追踪两种方法的差异,认识到贴点法有助于更清晰地揭示复杂运动的本质,提升科学探究的精细度与准确性。
三、学习重点
1. 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基本运动形式:平动(如小车前进)、转动(如风扇旋转)、摆动(如钟摆来回)。
2. 掌握使用“贴点法”观察物体运动轨迹的方法,能够正确绘制圆点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路线图。
四、学习难点
1. 对于复合型运动(如悠悠球下落时既有滚动又有旋转),学生可能难以分解其多个运动成分,导致记录不全面或误判为单一运动。
2. 在描绘运动轨迹时,部分学生可能只画出起点和终点,忽略中间过程的变化,或将曲线画成折线,缺乏对连续路径的真实还原能力。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检查学生完成的《各种物体的运动》记录单,评估其是否能正确区分不同物体的运动类型,并用简笔画准确表示其运动状态。
2. 观察学生在“贴点观察”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查看其绘制的“圆点运动路线图”是否真实反映实际轨迹,如指尖陀螺中心点静止而边缘点做圆周运动。
3. 组织小组讨论:“贴点法”相比直接看整个物体有什么优势?”通过学生的回答判断其对科学观察方法的理解深度。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认识“物体可以运动”基础上的深化,由“是否运动”转向“怎样运动”,体现了认知层次的递进。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模仿绘画能力,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弱,往往只能看到现象表面,难以提炼本质特征。因此,教学中必须提供丰富多样的实物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反复观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分类意识。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汽车行驶、风扇转动、秋千摆动等现象,但很少系统思考这些运动的区别。他们容易将所有移动都称为“动”,缺乏专业术语的支持。教师应适时引入“平动”“转动”“摆动”等词汇,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框架。
建议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每组配备红色贴纸若干、白色A4纸、彩色笔、计时器;提前演示如何贴点、如何缓慢推动物体以便观察轨迹;对于动作较快的物体(如指尖陀螺),可适当放慢转速或多次重复实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看清运动过程。
七、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出新知 (1)、复习位置与运动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关键是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看看它的位置有没有改变。今天我们不再只关心“动没动”,而是要进一步研究“它是怎么动的”。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运动方式,有的直着走,有的绕着转,有的来回晃……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比如汽车在路上开是前进,风扇叶片在旋转,秋千来回荡,跳绳时绳子也在转圈。这些运动看起来都不一样,那我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各种各样的运动”。
(2)、明确探究任务
本节课我们要做两件事:
第一,让几种常见的玩具动起来,观察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并把样子画下来;
第二,在物体上贴一个小圆点,专门观察这个点是怎么走的,画出它的“脚印”——也就是运动路线。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发现更多秘密。
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 (1)、开展第一次观察:整体运动方式
现在请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包:一辆红色玩具小车、一把透明塑料直尺、一个指尖陀螺、一个黄色玩具木马、一个蓝色悠悠球。请大家依次让这些物体动起来,认真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并填写《各种物体的运动》记录单。
操作提示:
- 玩具小车:用手推它沿桌面直线前进,注意轮子也在转。
- 钢尺:一端压在桌边,另一端用手向下拨动后松开,让它上下振动。
- 指尖陀螺:放在桌上用手指捻动中心使其高速旋转。
- 玩具木马:模拟骑马动作,上下起伏运动。
- 悠悠球:上下抛掷,观察其下降、旋转、回升的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不仅要“看”,还要“想”:它是直着走还是绕着转?是来回动还是一直往前?然后在表格中用简单图画记录下来。
(2)、组织交流,归纳运动类型
所有小组完成后,请代表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汇总信息,板书典型运动方式:
- 小车前进 → 平动(整体向前移动)
- 钢尺上下振动 → 振动(短距离往复运动)
- 指尖陀螺旋转 → 转动(围绕中心点旋转)
- 木马上下起伏 → 摆动(类似钟摆的弧形来回运动)
- 悠悠球下落回升 → 复合运动(既有滚动又有旋转)
教师总结:原来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平动、转动、摆动、振动等。有些物体还同时进行多种运动,这叫复合运动。
三、深入探究,追踪轨迹 (1)、引入“贴点法”,观察局部路径
刚才我们看了整个物体是怎么动的,现在我们换个角度:只关注物体上的一个点,看看它是怎么走的。这就是科学家常用的一种观察方法——“贴点法”。
请每个小组拿出红色贴纸,在以下位置贴上小红点:
- 玩具小车车身中部
- 钢尺自由端
- 指尖陀螺边缘一点
- 木马头部
- 悠悠球表面
再次让这些物体运动起来,眼睛紧紧盯着那个红点,看它划出了什么样的路线。可以用手比划,也可以慢慢移动物体来延长观察时间。
(2)、绘制运动轨迹图
现在请大家拿出新的记录单《物体上圆点的运动路线》,根据刚才的观察,画出每个红点的运动轨迹。
示例引导:
- 小车车身上的点:一条直线 → 直线运动
- 钢尺末端的点:上下往返的波浪线 → 振动轨迹
- 指尖陀螺边缘的点:一个完整的圆形 → 圆周运动
- 木马头部的点:左右摆动的弧线 → 弧形轨迹
- 悠悠球表面的点:螺旋式下降再上升 → 复杂曲线
教师强调:画轨迹时要尽量连贯,不要断断续续,也不要只画箭头,要把整条路线完整呈现出来。
(3)、对比分析,体会方法价值
现在请大家对比两次观察的结果:第一次看整个物体,第二次只看点的轨迹。哪种方法让你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有时候整个物体动得太快或太复杂,不容易看明白,但只要盯住一个点,就能清晰地看出它的路线。这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非常有用,比如追踪行星轨道、分析运动员动作等。
拓展提问:如果我们在玩具车的车轮上贴一个点,当车子前进时,这个点的轨迹会是什么样的?是直线吗?其实不是,它会走出一条波浪形的曲线!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会继续研究。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连线题
将下列物体与其主要运动方式连接起来:
玩具小车 —— 转动
风扇叶片 —— 平动
秋千 —— 摆动
钢尺振动 —— 振动
二、填空题
1. 观察物体运动时,可以在物体上贴一个________,专门观察这一点的运动路线,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_法。
2. 指尖陀螺旋转时,边缘上的点走的是一个________形的路线。
3. 悠悠球在下降过程中既在________又在________,属于复合运动。
三、画图题
请画出下列物体上红点的运动轨迹:
1. 直尺被拨动后的自由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木马上下运动时马头的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学后反思
1. 我以前只知道东西在“动”,但从没想过它们是怎么动的。今天通过贴点观察,我发现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位运动方式可能不一样,真是神奇!
2. 在画指尖陀螺的轨迹时,我一开始以为是个圆,但仔细看才发现它其实是绕着中心转圈,边缘的点确实走了一个完美的圆形,这让我对“转动”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3. 我觉得“贴点法”特别有用,就像给运动拍了一张慢镜头照片,能看清每一个细节。我希望以后还能用这种方法研究其他有趣的运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