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3课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第3课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0 06:3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主题)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课时 第3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领域的内容要求,学生应能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路线,区分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并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实例。本课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分类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培养证据意识和探究精神。通过击球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运动路径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速度变化和能量转化奠定基础。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通过观察电梯上升、老鹰飞翔、过山车行驶等现象,识别其运动路线的特点,归纳出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基本特征,并能准确命名。
2. 学生能通过击球实验,在直线轨道与曲线轨道中滚动小球,对比其运动路径的差异,验证“轨道形状决定小球路线”的科学假设。
3. 学生能预测并实验检验沿桌面推出的小球的运动路线,发现其初始阶段接近直线但受摩擦影响逐渐减速停止,理解实际运动中理想状态与现实条件的区别。
三、学习重点
1. 能够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态,正确区分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2. 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如苹果下落、台球滚动)和曲线运动(如飞机飞行、滑梯下滑)的例子,并解释其路径特点。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沿桌面推出的小球虽然起始方向是直的,但由于受到空气阻力和桌面摩擦力的作用,最终会减速直至停止,因此它的完整轨迹并非无限延伸的直线,而是有限长度的近似直线。
2. 对于复杂曲线运动(如过山车既有上下起伏又有左右转弯),学生可能难以整体把握其路径全貌,容易只关注局部而忽略整体趋势。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观察学生在图片观察环节能否准确判断电梯、老鹰、过山车等物体的运动类型,并说出判断依据。
2. 检查击球实验记录单,评估学生是否能正确画出两种轨道中小球的运动路线图,体现直线与曲线的差异。
3. 分析“沿桌面推出小球”实验中的猜测与实测结果对比,判断学生是否具备修正错误认知的能力,能否接受实验证据并调整原有想法。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两课时基础上的深化,由“认识多种运动方式”进一步聚焦到“按轨迹分类”,体现了从宽泛感知到精细区分的认知发展过程。三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观察与记录技能,能够使用图画表达运动状态,但对抽象概念如“轨迹连续性”“外力影响”等理解尚浅。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汽车直行或转弯,知道“直走”和“拐弯”的区别,但很少将其上升为科学概念。他们可能认为只要方向不变就是直线运动,忽视了路径是否平直这一关键特征。此外,对于“理想直线”与“现实减速”的矛盾,学生易产生困惑。
建议准备透明亚克力直线轨道与U形曲线轨道各一组,确保连接处光滑无卡顿;提供不同材质的小球(钢珠、塑料球)以增加实验变量;提前演示如何平稳推出小球,避免旋转干扰;在黑板上绘制标准直线与曲线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视觉表象。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1)、呈现城市立交桥场景
请大家看这张图:城市高架桥上,有的汽车正在笔直前行,有的则在弯道上转弯行驶。它们都在运动,但运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从空中俯视,它们留下的“脚印”会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描述:直行的汽车留下一条长长的直线痕迹,转弯的汽车则留下一段弯曲的弧线。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师明确概念:
- 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路线是一条直线,方向保持不变。
- 曲线运动:物体运动的路线是弯曲的,方向不断改变。
注意:这里的“路线”指的是物体某一点在空间中移动所形成的轨迹,而不是简单的方向变化。
(2)、组织讨论,建立分类标准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在做直线运动?哪些在做曲线运动?
预设回答:
- 直线运动:电梯上下、苹果从树上掉落、子弹射出、火车在直轨上行驶。
- 曲线运动:飞机在天空划过、小朋友滑滑梯、月亮绕地球转、蛇在地上爬行。
教师追问:跳绳时绳子的运动是直线还是曲线?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绳子两端固定,中间部分做圆周运动,属于曲线运动。
总结:判断的关键不是物体本身形状,而是它运动时经过的路径是否弯曲。
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1)、开展击球实验:比较轨道影响
我们刚才靠眼睛观察来判断,现在我们要动手做实验,看看能不能让小球按照我们的意愿走直线或走曲线。
实验材料:蓝色小球、红色目标球、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实验记录纸。
实验步骤:
1. 将直线轨道平放在桌面上,一端稍抬高形成斜坡。
2. 在轨道低端放置红色目标球。
3. 从高端释放蓝色小球,观察其运动路线是否为直线,并尝试击中红球。
4. 更换为曲线轨道,重复上述操作,观察蓝球是否能沿曲线运动并击中目标。
教师提示: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要相同,保证实验公平;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人操作、有人观察、有人记录。
(2)、填写记录单,分析实验现象
请各小组完成《两种轨道中蓝色球的运动路线》记录单:
- 在“我的猜测”栏画出你认为小球会怎么走。
- 在“实验记录”栏如实描绘实际观察到的路线。
实验后组织交流:
- 使用直线轨道时,小球确实沿着轨道做直线运动,容易击中目标。
- 使用曲线轨道时,小球紧贴轨道内壁运动,走出一条弯曲的路线,也能成功击中。
得出结论:轨道的形状决定了小球的运动路线。只要轨道是直的,小球就做直线运动;轨道是弯的,小球就做曲线运动。
拓展思考:如果不用轨道,直接用手推小球,它还能走直线吗?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深入探究,挑战认知 (1)、预测与实验:沿桌面推出的小球
现在请大家做一个动作:把小球放在桌边,用手轻轻一推,让它滚出去。你觉得它的运动路线是什么样的?
请每位同学先在记录单上画出自己的猜测——是直线?还是曲线?还是其他形状?
接着进行实验验证:
1. 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白纸,用胶带固定。
2. 一名同学负责平稳推出小球,尽量不施加旋转力。
3. 其他组员紧盯小球运动轨迹,用铅笔快速描出其路径。
4. 重复多次,取最典型的路线作为最终结果。
实验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小球一开始是沿直线前进的,但随着速度减慢,最终停了下来。这说明它做了“短距离的直线运动”,但由于摩擦力作用,并未无限延伸。
(2)、研讨总结,澄清误区
组织全班研讨:
1.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
明确答案: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沿桌面推出的小球,运动方式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认识到:它开始是直线运动,但由于受到桌面摩擦力的影响,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止。所以它不是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简化模型。
3.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看似直线,实则受外力影响?
如:滑冰运动员蹬一下后滑行一段距离停下;自行车骑起来后不踩也会前进一段再停。
教师总结:在现实中,理想的“无限长直线运动”很少见,大多数直线运动都是有限的、会减速的。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它们归类为直线运动,因为其路径没有发生弯曲。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种运动属于直线运动?( )
A. 小朋友荡秋千
B. 苹果从树上落下
C. 风车叶片旋转
D. 飞机在空中盘旋
2. 小球在曲线轨道中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 )
A. 直线
B. 折线
C. 曲线
D. 圆圈
二、判断题
1. 只要物体一直往前走,就是直线运动。( )
2. 过山车在轨道上行驶时做的是曲线运动。( )
3. 沿桌面推出的小球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
三、画图题
请画出下列情况中小球的运动路线:
1. 从直线轨道滚下的小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曲线轨道滚下的小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沿桌面推出后逐渐停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学后反思
1. 我原来以为只要不拐弯就是直线运动,但今天实验发现小球会慢慢停下,这让我明白了现实中几乎没有永远不停止的直线运动,摩擦力无处不在。
2. 击球实验特别有趣,看到小球乖乖地沿着曲线轨道走,我感到很惊讶,原来轨道真的能控制它的路线。这让我想到过山车也是靠轨道设计来实现各种惊险动作的。
3. 我在预测小球路线时画了一条很长的直线,但实验结果显示它很快就停了。这个反差让我意识到不能光凭想象,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科学就是要讲证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