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6课时运动和能量(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第6课时运动和能量(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0 06: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主题) 运动和能量 课时 第6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领域的内容要求,学生应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相关现象。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知“动能”的存在,理解物体因运动而具备改变其他物体状态的能力,初步建立“能量”这一抽象概念与具体现象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影响能量大小的因素,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通过观察足球运动员射门后球网被顶起的现象,提出“运动的足球为什么能把球网顶起来”的问题,并初步意识到运动的物体具有某种“力量”,即能量。
2. 学生能通过从不同坡度斜面释放小球并用手掌阻挡的体验活动,感受到坡度越大、小球冲击力越强,从而理解运动物体的能量与其运动状态有关。
3. 学生能通过小球撞击木块实验,测量并记录木块被撞后的滑行距离,发现坡度越高、小球滚下速度越快、木块滑得越远,得出“运动速度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大”的科学结论。
三、学习重点
1. 能通过实验现象认识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可以对其他物体产生作用,如推动、撞击、变形等。
2. 能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斜面坡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的速度越快,撞击木块后使其滑行的距离越远,说明其具有的能量越大。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能量”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它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做功能力,需要通过其产生的效果来间接感知。
2. 建立“坡度→速度→能量”之间的逻辑链条,部分学生可能只关注单一变量,难以将三个因素系统关联起来进行解释。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观察学生在聚焦环节能否主动提出“运动的物体有力量”之类的猜想,体现对能量存在的初步感知。
2. 检查学生在手掌挡球体验中是否能准确描述三种坡度下冲击感的差异,如“轻轻碰”“有点疼”“推力很大”等,反映其感官观察的细致程度。
3. 审核《小球撞击木块实验》记录单,查看数据是否真实填写,示意图是否合理,以及“我的发现”是否能正确总结出“坡度大→速度快→能量大→木块滑得远”的规律。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五课时研究了物体运动的方式、路径、快慢比较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运动有什么作用”,实现了从描述性认知向功能性理解的跃迁。三年级学生已有“风吹动树叶”“水流冲走纸船”等生活经验,但尚未将其归因为“运动物体携带能量”。
学生对“能量”一词较为陌生,容易与“力气”“力量”混淆,需通过大量直观实验帮助其建立感性认识。他们乐于动手操作,但在控制变量方面仍需指导,如每次必须从斜面同一位置释放小球,避免人为干扰。
建议准备可调节角度的斜面装置三套(分别设置为小、中、大坡度),确保轨道表面光滑一致;使用统一规格的小钢球若干;配备木质小方块(轻便易滑动)作为被撞物体;提供软尺用于测量滑行距离;在终点处插小旗做标记以防木块滑出桌面;提前演示如何平稳释放小球,避免旋转或弹跳影响实验结果。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疑问 (1)、呈现足球射门瞬间画面
请大家看这张图:足球运动员用力射门,足球高速飞向球门,撞进球网的一刹那,把球网都顶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鼓包。
提问引导:
- 足球为什么会把球网顶起来?是球网自己鼓起来的吗?
- 静止放在地上的足球能让球网变形吗?
- 只有当足球在快速运动时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足球好像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能够推动球网发生形变。科学家把这种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做功能力称为“能量”,更具体地说,叫做“动能”。
(2)、明确核心问题与科学词汇
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运动的物体是不是真的有能量?它的能量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课题:运动和能量
板书科学词汇:能量 ——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够改变其他物体状态的能力。
强调: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它造成的效果来知道它的存在,比如推动物体、使其移动、发出声音、造成变形等。
二、体验感知,初步认识 (1)、开展手掌挡球实验:感受冲击力差异
现在我们来做第一个实验:用我们的手亲自感受一下运动小球的能量。
实验材料:可调节坡度的斜面、小钢球、防护手套(可选)。
实验步骤:
1. 将斜面调至最小坡度,从顶端释放小球,用手掌在底端轻轻挡住,注意感受冲击力。
2. 更换为中等坡度,重复操作,再次感受。
3. 最后使用最大坡度,重复实验,比较三次感觉的不同。
教师提醒:
- 每次都要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小球,保证起点一致。
- 手掌位置固定,不要前后移动。
- 注意安全,不要让小球弹起伤人。
组织交流:
- 坡度小时,你感觉怎么样?(轻轻碰了一下)
- 坡度大时呢?(推力很强,甚至有点疼)
得出初步结论:坡度越大,小球滚下来的速度越快,对手掌的冲击力越强,说明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2)、研讨过渡,引出量化实验
我们用手感觉到了能量的大小变化,但这种感觉是模糊的、主观的。有没有办法让这个结果变得更清楚、更准确呢?
当然有!我们可以让小球去撞击一个静止的木块,看看木块被撞得多远。木块滑行的距离越长,就说明小球给它的能量越多。
这样就把“看不见的能量”转化成了“看得见的距离”,这就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转换法”。
三、实验探究,验证规律 (1)、实施小球撞击木块实验
现在我们就来做这个更精确的实验。
实验材料:斜面(三种坡度)、小钢球、木质小方块、软尺、小红旗(做标记)、实验记录单。
实验步骤:
1. 在水平桌面上放置木块,前端贴上小红旗作为起始标记。
2. 将斜面调至最小坡度,从顶端释放小球,撞击木块。
3. 待木块停止滑动后,用软尺测量从红旗到木块后端的距离,单位为厘米。
4. 记录员将数据填入表格,并简单画出示意图。
5. 重复两次,取平均值。
6. 分别更换为中等坡度和最大坡度,重复上述操作。
教师提示:
- 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必须相同。
- 木块每次都要放回原位。
- 测量时软尺要紧贴桌面、拉直。
(2)、数据分析与总结规律
所有小组完成实验后,组织汇报:
- 你们组在坡度小时,木块滑行了多远?坡度大时呢?
- 哪种情况下木块滑得最远?
教师汇总全班数据,在黑板绘制简易柱状图展示三种坡度下的平均滑行距离。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 坡度越大 → 小球滚下速度越快 → 撞击木块的力量越大 → 木块滑行距离越远 → 说明小球具有的能量越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进一步提问:
1. 我们有哪些证据说明运动的小球有能量?
明确答案:它能推动木块移动,改变了木块的静止状态。
2. 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滚下,撞击木块的能量一样吗?
明确答案:不一样,坡度越大,能量越大。
3. 其他运动的物体有能量吗?我们的证据是什么?
预设回答:
- 雨点落地会溅起水花(能量使水面变形)
- 子弹能击穿苹果(能量破坏物体结构)
- 强风吹弯树木(能量施加力)
- 水流推动水车转动(能量转化为机械能)
总结升华:只要物体在运动,它就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可以传递、转化,是我们生活中许多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种情况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
A. 静止的石头在地上
B. 风吹动风车转动
C. 灯泡发出光亮
D. 冰块慢慢融化
2. 小球从高坡滚下比从低坡滚下更能把木块撞得远,这是因为( )
A. 小球更重
B. 小球速度更快
C. 木块更轻
D. 桌子更光滑
二、填空题
1. 物体由于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2. 运动速度越快,物体具有的能量越________。
3. 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木块被撞后的________来判断小球能量的大小。
三、简答题
请列举三个生活中运动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并说明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学后反思
1. 我以前以为只有人才有力气,没想到运动的小球也有“能量”。用手挡球的时候,坡度大真的好疼!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能量的存在,原来科学就在我们手上。
2. 用木块滑行距离来衡量能量大小这个方法太聪明了!把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的数据,我觉得科学家真厉害。我也学会了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别的问题。
3. 我们组第一次实验时,有人没从同一位置放球,结果数据乱七八糟。老师让我们重做,这次我们都盯着起点,动作一致。最后的结果和其他组很接近,我明白了严谨才能得到可靠结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