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主题) 测试“过山车” 课时 第8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技术与工程”学习领域的内容要求,学生应能通过测试发现产品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自制“过山车”进行系统评估,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量和团队协作评价。强调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提升工程实践的科学性,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持续改进意识,完整经历“设计—制作—测试—优化”的工程循环过程。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使用小球模拟运行,从轨道总长、直曲组合、通行能力、合作情况四个方面对“过山车”进行星级评价,填写《我们的“过山车”评价表》,形成初步的质量判断能力。
2. 学生能以起点为参照点,结合方向与距离准确描述小球停止时的位置;观察并记录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方式(直线或曲线)及速度变化(加速、减速、匀速),巩固位置与运动知识的应用。
3. 学生能利用秒表、软尺等工具测量小球运动全程的时间,计算并比较不同“过山车”的快慢;通过观察小球到达终点后能否推动小木块移动,判断其剩余能量大小,实现多维度性能对比。
三、学习重点
1. 能按照四项指标对“过山车”进行客观评价,并根据测试结果发现存在的问题。
2. 能规范使用计时与测距工具,获取小球运动的时间、距离、终点能量等数据,用于横向比较不同作品的性能差异。
四、学习难点
1. 准确描述复杂轨道中小球的运动状态变化,如在坡道上加速、弯道处减速、平直段保持速度等,需综合多种感官观察与已有知识进行推理。
2. 理解为何要从“改进完善”角度出发思考优化方案,部分学生可能仅满足于当前成功,缺乏进一步提升的动力与思路。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检查各组提交的《“过山车”评价表》,评估其是否如实填写完成度星级,体现自我评估的客观性。
2. 观察学生在描述小球位置时是否使用“起点”作为参照物,并结合方向(前、后、左、右)和距离(约多少厘米)进行表达。
3. 审核各组记录的小球运动时间、终点推木块距离等数据,判断其测量操作是否规范,数据是否可用于班级范围内的比较分析。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课时“设计和制作”的延续与深化,标志着工程项目的进入验收与优化阶段。学生已对自己的作品有较强的情感投入,既期待展示成果,又担心暴露不足。教师需营造“安全容错”的课堂氛围,强调测试是为了改进而非批评。
学生已掌握秒表使用、距离测量、位置描述等技能,但将这些方法整合应用于复杂系统的性能评估尚属首次。他们容易关注单一指标(如谁最快),而忽略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
建议准备统一规格的小钢球若干(避免因球体差异影响结果);每组配备电子秒表一只、5米软尺一把、细绳一段(辅助测量弯曲轨道长度);准备若干轻质小木块作为终点能量检测装置;设置专用测试区,地面铺设防滑垫防止轨道滑动;提前制定班级数据汇总表,便于全班比较。
七、学习过程
一、回顾任务,明确测试内容 (1)、重温项目要求,建立评价标准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都完成了“过山车”的搭建任务,今天我们将进入关键的测试环节。
测试不是为了看谁做得最好,而是为了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学会改进。
首先,请大家回顾我们的四大任务要求:
- 轨道总长2米以上
- 包含直线和曲线轨道
- 小球能滚完全程且不脱轨
- 小组合作完成
我们将根据这四项逐一进行检查,并用星级表示完成质量:
★★★ 表示完全达标且结构稳定
★★☆ 基本达标但存在轻微瑕疵
★☆☆ 未完全达到要求
现在请各小组拿出《我们的“过山车”评价表》,先进行自评。
(2)、介绍测试流程与分工建议
今天的测试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功能评估——对照四项要求打星;
第二部分:位置与运动描述——观察小球最终停在哪,怎么走的;
第三部分:性能测量——测时间和能量;
第四部分:改进讨论——想想怎么让它更好。
建议小组内部分工:
- 发令员:负责释放小球
- 计时员:操作秒表
- 观察员:记录运动方式与位置
- 记录员:填写所有数据
每项测试重复2-3次,取最稳定的一次作为正式结果。
二、开展测试,收集数据 (1)、实施功能评估与位置描述
现在开始第一项测试:
请各小组先目测轨道总长,可用软尺沿轨道测量实际长度,确认是否超过2米。
检查是否有明显的直线段和曲线段,比例是否合理。
然后进行通行测试:将小球从起点静止释放,观察其是否能自行滚完全程且不脱轨。
若成功,则在评价表相应项目下标注★★★;若有轻微晃动但未掉落可标★★☆;若中途脱轨则标★☆☆。
接着进行第二项测试:
当小球停止后,请观察员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其最终位置。
例如:“小球停止在起点前方约1.8米处,略微偏右。”
同时,请观察员回顾整个过程,回答:
- 小球在哪些路段做直线运动?哪些路段做曲线运动?
- 它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提示:下坡时加速,上坡或弯道减速,平路基本不变)
引导学生注意:即使没有明显上坡,摩擦力也会使小球逐渐减速。
(2)、测量性能参数,进行横向比较
现在进入第三项测试:
我们要用数据来比一比,哪座“过山车”运行得更快、更有能量!
测试A:相同路程比时间
计时员准备好秒表,当小球从起点被释放时按下开始,到达终点时立即停止,记录所用时间(精确到0.1秒)。
提醒:释放动作要轻柔,避免施加额外推力。
测试B:终点能量检测
在终点处放置一个小木块,让小球撞击它,测量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距离越远,说明小球到达终点时仍保留较多动能。
教师组织全班数据汇总,在黑板列出各组编号、轨道长度、运行时间、终点推距等信息。
引导学生分析:
- 运行时间最短的是哪一组?为什么快?(可能坡度大、摩擦小)
- 终点推距最长的是哪一组?说明什么?(初始高度高、能量损失少)
- 有没有时间短但推距短的情况?可能原因是什么?(末端有急弯消耗能量)
三、研讨交流,提出改进 (1)、组织集体反馈与对比分析
现在我们来看全班的数据。
提问:
1. 哪些因素会影响“过山车”的运行速度?
明确答案:起始高度(决定初速度)、轨道坡度分布、轨道光滑程度、弯道数量与半径。
2. 怎样才能让小球到达终点时还有更大的能量?
明确答案:提高起点高度、减少不必要的弯道、降低摩擦阻力、避免中途大幅减速。
3. 如果让你重新设计一次,你会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
鼓励发言:
- “我们下次要把第一个坡建得更高。”
- “弯道太急了,我们要做大一点。”
- “连接处不够平,小球会跳动,我们要打磨一下。”
(2)、总结工程思维,升华学习意义
今天我们不仅测试了自己的作品,还学会了用数据说话,用证据支持观点。
工程师们就是这样一步步优化产品的: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方案→实施改进。
我们的“过山车”虽然只是模型,但它蕴含着真实的科学原理。
下课后,请各小组整理测试数据和改进建议,形成一份简单的《“过山车”测试报告》,为后续可能的二次建造做好准备。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填空题
1. 描述物体位置时,需要选定一个________作为参照。
2. 小球在下坡时速度会________,在弯道处速度通常会________。
3. 测量小球运动时间应使用________,测量轨道长度应使用________。
二、数据分析题
某小组“过山车”测试数据如下:
- 轨道总长:2.3米
- 运行时间:4.6秒
- 终点推木块距离:18厘米
回答:
1. 该“过山车”平均每秒运行约________米。(保留一位小数)
2. 若另一组运行时间为3.8秒,其他条件相近,则哪组更快?________
3. 如何改进才能让小球终点推距更远?写出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请结合本节课的测试活动,谈谈你对“工程需要不断改进”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学后反思
1. 我以为我们的“过山车”已经很好了,但测试才发现它比最快的那组慢了近一秒。原来坡度不够陡真的会影响速度。科学数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2. 当我们看到小球撞不动木块时很失望,但老师说这正是改进的机会。我们决定把最后一个弯道拉直,减少能量损耗。我明白了失败不是终点,而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3. 通过和其他组比较,我发现光是“能跑完”还不够,还要跑得快、有力量。这种竞争让我更有动力去追求更好的设计。我觉得自己真的像个小工程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