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我国运动健儿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创造境外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肾上腺素 B.睾酮 C.血红蛋白 D.血糖
2.(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在内环境及稳态的研究中,如图表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1/3
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b
C.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在d中增殖
D.b流向d的总量大于b流向c的量
3.(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生理学家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若只给声音刺激而不给食物,建立的反射将会消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纯喂食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唾液分泌较多
B.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C.非条件刺激对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维持都是必不可少的
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新的学习过程
4.(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常见的美容除皱针的主要成分是肉毒毒素(肉毒杆菌产生的高分子蛋白),但使用不当会引起中毒、甚至呼吸肌麻痹而致死,主要原因是它会与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发生特异性结合,降低Ca2+的通透性,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导致肌肉松弛麻痹。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Ca2+的通透性增强可促进神经细胞释放ACh
B.ACh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使突触后膜发生钠离子内流
C.肉毒毒素作用于神经元时,突触前膜上的离子通道均关闭,使膜电位不变
D.若出现中毒,可使用肉毒抗毒素或钙制剂进行救治
5.(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6.(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运动员在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同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运动所导致的肌肉疲劳、动作不协调、寒冷刺激等,可能会导致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俗称“抽筋”),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7.(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音乐演奏家一般在感觉运动功能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天赋。研究人员做了脑成像图发现:音乐演奏家的代表左手指区的右侧初级运动感觉皮层比非音乐家的相应脑区大。下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与躯体各部分关系图,不同物种动物代表区在初级躯体感觉及运动皮层的大小比例反映了各自物种特异机制的感觉及运动控制的细微特点。结合下图,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上信息说明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B.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头面部的关系是倒置的
C.刺激人体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
D.钢琴家在演奏时左右手同时精准地弹奏不同的旋律,是通过长期练习形成的非条件反射
8.(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由上而下分为颈段、胸段、腰段、骶段和尾段。脊髓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医学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或损伤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四肢丧失运动功能,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称为下半身截瘫,以下半身运动功能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四肢正常运动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脊髓管理的只是低级反射活动
B.当直接刺激离体的脊髓腹根时引起3细胞体兴奋后,兴奋沿2和1传递,在背根能检测到神经冲动
C.截瘫患者除下半身运动功能丧失外,同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D.人体四肢运动时,大脑皮层会参与调控
9.(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有关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的
B.促胰液素通过导管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运输到胰腺
C.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D.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10.(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遇到有害刺激时,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以提高机体应急能力
B.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所以青少年可以通过服用生长激素治疗侏儒症
C.切除幼年狗的垂体,其生长发育停滞与体内缺乏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
D.摘除公鸡的睾丸一段时间后,又给其注射睾酮,雄性性征恢复,只用了“减法原理”
11.(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生长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GH 经体液运输至肝脏和软骨细胞
B.垂体和软骨细胞上有 IGF-1 受体
C.GH 含量过低可能导致幼儿患呆小症
D.GH 与 IGF-1 具有协同作用
12.(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下图表示信息分子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表示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可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可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可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可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13.(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如抗体、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B.骨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C.组织液、血浆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了第二道防线
D.免疫自稳、监视功能主要依靠第一、二道防线,免疫防御功能主要依靠第三道防线
14.(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如图所示为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⑧均能识别抗原,③与抗原接触后就能活化
B.细胞②和细胞③均在免疫器官骨髓中生成和发育成熟
C.a为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D.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⑤可以迅速识别抗原并产生大量抗体
15.(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筛查该病的主要方法为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结核分枝杆菌的纯蛋白衍生物),48~72h后观察注射处皮肤硬结直径的大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侵入人体的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下裂解
B.树突状细胞可将结核分枝杆菌摄取、处理后直接呈递给B细胞
C.结核病痊愈者注射结核菌素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人体清除结核分枝杆菌的过程离不开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直接接触
16.(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人体的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⑤可以是神经递质上,肾上腺可作为效应器
B.图中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C.图中②可以是糖皮质激素,③可以是白细胞介素
D.图中⑥可以是甲状腺激素,幼年缺碘会影响脑的发育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学校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如表是某同学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6 U/L 9~60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5↑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9↑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67 mg/dL 150~220
(1)人体血液主要由 和血细胞组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并不相同,最大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 和 三方面,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 的含量有关。
(3)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同学的 (器官)功能异常。化验单中的代谢废物尿素需经过 系统、 系统运输到体外。
(4)酒精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用头孢类药物后饮酒会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导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
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水
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 层生物膜。
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H2CO3/NaHCO3。
18.(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小华在行走时,足部突然踩到一根尖锐的钉子(这是一种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这种保护性反射能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损伤。如图表示该反射的反射弧,图中字母表示神经元,数字表示神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反射弧中,兴奋在f上是以 的形式进行传导的。在兴奋部位,神经纤维膜外侧的电位变为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是通过 结构来传递的,其中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此时,支配内脏器官的 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等变化,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通常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 。
(3)研究发现,肌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因此Ca2+浓度会影响肌细胞的兴奋性。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原因 。
19.(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I.下图为人体某种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图示途径,最终作用于B细胞,体现了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体液运输和 的特点。若图中物质C是TSH,其中文名称是 ,物质C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因为 。
(2)若图中A细胞是某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且功能正常,与其分泌的胰岛素作用相抗衡的激素是 (答出一种);在患者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该患者 (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该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属于 病。
Ⅱ.人体皮肤表面出现伤口时,会引发炎症反应,通常表现为疼痛、发红、肿胀和发热。
(3)皮肤破损后,被破坏的毛细血管和细胞释放血管舒缓激肽,作用于感觉神经元引起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此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局部体温升高,可以 (填“加强”或“减弱”)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利于对入侵病原体的清除。
(4)组织细胞可释放组胺,组胺和血管舒缓激肽作用于毛细血管等部位,使血管舒张、血流缓慢,从而导致伤口处肿胀(水肿),其原因是 。
20.(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胃肠感冒主要是由一些侵犯胃肠道的病毒引起的,同时可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胃胀、腹痛、呕吐、腹泻,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等。回答下列问题:
(1)胃肠道病菌进入胃和肠道,胃液和肠液中杀菌物质会杀死部分病菌,阻止其进入体内,属于第 道防线,该防线 (填“具有”或“不具有”)特异性。
(2)当胃肠道病毒侵入机体时,首先使B细胞活化,使B细胞活化第一个信号是 与B细胞的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的结合,同时需要 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当该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 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的变化,增殖分化形成 两类细胞,后者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有人建议定期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流感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 ,其进入机体主要是刺激机体产生 。也有人认为接种流感疫苗不能有效地预防流感,原因是 。
21.(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有研究认为,雌激素能改善动物记忆,为探究其可能机理,某研究团队利用大鼠进行实验,研究数据如表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组别 处理 BDNFmRNA(相对值) BDNF(相对值) 记忆水平
A ? 1.00 1.00 ++++++
B 切除卵巢 0.35 0.26 ++
C 切除卵巢,注射雌激素 0.95 0.98 +++++
注: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蛋白质。
(1)A组的处理为 ,设置该组的作用是 。
(2)BDNF是体内含量最多的神经营养因子,它通过与受体—离子通道偶联复合体结合,引起神经元 通道开放从而使神经细胞兴奋,也可能会导致神经元Ca2+通道开放,Ca2+进入胞内,促进 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使兴奋增强,从而促进学习记忆。
(3)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测雌激素改善记忆的可能机理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肾上腺素作为激素,是调节物质(信号分子),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不符合题意;
B、睾酮属于雄激素,同样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在体液中运输,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
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专门负责运输氧气。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符合题意;
D、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属于营养物质,能够在血浆等内环境中存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一些调节物质、营养物质等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2.【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图中a表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而细胞外液(b组织液、c淋巴、d血浆)占体液的1/3,A符合题意;
B、图中b为组织液,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就是组织液,B不符合题意;
C、图中d是血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进行增殖,不能在血浆这种细胞外液中增殖,C不符合题意;
D、图中b为组织液,组织液大部分回流进入血浆(d),少部分进入淋巴(c),所以b流向d的总量大于b流向c的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它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含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渗透压、pH、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3.【答案】A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单纯喂食时,狗的消化功能需活跃,此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促进唾液腺、胃肠腺等消化腺分泌,而交感神经兴奋时会抑制消化腺分泌(优先保证应急需求)。因此交感神经占优势与唾液分泌多矛盾,A符合题意;
B、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需完整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中枢→传出神经→唾液腺)。因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兴奋只能从传入神经传向传出神经,故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B不符合题意;
C、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的反复结合(食物作为强化信号,让狗将铃声与获得食物关联);若建立后只给铃声(条件刺激)、不给食物(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逐渐消退。因此非条件刺激对条件反射的建立和维持均不可或缺,C不符合题意;
D、条件反射的消退并非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将铃声→有食物的兴奋性信号,主动转变为铃声→无食物的抑制性信号,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参与,本质是一种新的学习(学习铃声不再代表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如喂食时狗分泌唾液),神经中枢在脊髓或脑干,无需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后天学习形成(如铃声→唾液分泌),需大脑皮层参与,建立依赖非条件刺激(食物)+条件刺激(铃声)的结合,维持需非条件刺激反复强化,消退是主动抑制过程。
(2)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应急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深,抑制消化腺分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休整恢复(如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加快)。
(3)在反射弧中,因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4.【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降低Ca2+的通透性,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那么从逻辑上推理,正常情况下Ca2+的通透性增强就可促进神经细胞释放ACh,A不符合题意;
B、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若神经递质ACh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它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会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细胞,此时可使突触后膜发生钠离子内流,从而产生动作电位,B不符合题意;
C、题干明确说肉毒毒素是“与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发生特异性结合,降低Ca2+的通透性”,只是影响了Ca2+通道,并不是突触前膜上的所有离子通道都关闭,膜电位也会发生变化,C符合题意;
D、因为肉毒抗毒素可以与肉毒毒素结合起到中和作用,钙制剂可以提高Ca2+的通透性,促进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所以抗体(针对肉毒毒素)或钙离子(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都能缓解中毒现象,若出现中毒,可使用肉毒抗毒素或钙制剂进行救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的完成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为基础。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5.【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多巴胺是乙释放的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而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膜不仅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也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
D、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因此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而在机体的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或降解。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进而使其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静息电位,进而使其抑制。
6.【答案】D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A、若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会使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浓度升高。这就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的数量增多,进而使得兴奋过度传递,肌肉痉挛的情况会更加严重,无法实现治疗的目的,A不符合题意;
B、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会让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更容易与受体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加剧,肌肉痉挛得不到缓解,不能达到治疗效果,B不符合题意;
C、当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时,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被及时降解。这些神经递质会持续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得兴奋持续传递,最终还是会引起肌肉痉挛,无法达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
D、借助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的强度就会减弱。这样一来,由兴奋过度传递引发的肌肉痉挛就能得到缓解,从而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当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时,就会引发肌肉痉挛。
7.【答案】C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而钢琴家演奏时左右手同时精准弹奏不同旋律,这是经过后天长期练习才获得的,属于条件反射,并非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
B、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除头面部外是倒置的,即头面部的代表区位置并非倒置,B不符合题意;
C、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其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当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时,就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C符合题意;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并无关联,而是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比如手的运动精细程度高,在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范围就较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存在着躯体运动和感觉等代表区。躯体运动代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与躯体的大小无关。
8.【答案】B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能够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比如控制四肢运动。而脊髓管理的只是像膝跳反射这样的低级反射活动,A不符合题意;
B、在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当直接刺激离体的脊髓腹根时引起 3 细胞体兴奋后,兴奋不能沿 2 和 1 传递,B符合题意;
C、排尿中枢在脊髓,正常情况下可以被大脑皮层控制。截瘫患者由于脊髓损伤,信息无法通过上行神经束传到大脑皮层,所以会出现大小便失禁,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四肢运动时,大脑皮层会参与调控,这是常见的神经调节机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分为不同的段。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脊髓管理低级反射活动。在神经调节中,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排尿中枢在脊髓,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9.【答案】D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并非胰腺分泌,A不符合题意;
B、促胰液素属于激素,激素分泌后会弥散到体液中,随着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不需要通过导管运输,B不符合题意;
C、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稀盐酸刺激的是小肠黏膜细胞产生促胰液素,进而引起胰液分泌,且稀盐酸需进入小肠才能发挥此作用,C不符合题意;
D、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后,作用于胰腺,能够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激素并不为组织细胞提供能量或物质,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提供调节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信息。不同动物产生的同种激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
10.【答案】C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而不是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A不符合题意;
B、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从而失去作用,不能通过服用生长激素治疗侏儒症,B不符合题意;
C、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切除幼年狗的垂体,会因缺乏生长激素而生长发育停滞;同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切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缺乏,甲状腺激素分泌也会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于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所以其生长发育停滞与体内缺乏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关,C符合题意;
D、摘除公鸡的睾丸是用了“减法原理”,又给其注射睾酮是用了“加法原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等,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2)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和多种促激素等,促进生长发育,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3)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促进男性性器官发育、精子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11.【答案】C
【知识点】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GH属于激素,必然通过体液运输;肝脏细胞和软骨细胞是GH的靶细胞(GH直接作用于二者),因此GH会运输到这两种细胞,A不符合题意;
B、IGF1的作用对象有两个:一是软骨细胞(促进其生长),二是垂体(负反馈抑制GH分泌)。这两种细胞都是IGF1的靶细胞,因此表面必然存在IGF1的受体,B不符合题意;
C、幼年时生长激素(GH)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症状为身材矮小,但智力发育正常;而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呆小症,症状为身材矮小且智力发育低下,“呆”与“小”同时存在,C符合题意;
D、GH直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IGF1间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二者作用目标一致(均为促进软骨生长),因此属于协同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GH的调节过程可总结为“垂体分泌→体液运输→双向作用→负反馈调节”。GH由垂体分泌。GH通过体液运输,直接作用于软骨细胞,促进其生长;GH同时作用于肝脏细胞,促使肝脏合成并分泌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再作用于软骨细胞,进一步促进其生长。IGF1会反过来“负反馈抑制”垂体分泌GH,避免GH过量,维持调节平衡。
12.【答案】B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若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 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这种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因为神经调节中,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效应器(如肌细胞),使肌细胞发生膜电位变化,而图示为体液调节,A不符合题意;
B、甲是甲状腺细胞,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X)。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包括肝脏细胞(乙),能加快肝细胞的新陈代谢,B符合题意;
C、甲是胰岛 A 细胞,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X)。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但不能促进肌细胞中的肌糖原分解,C不符合题意;
D、甲是下丘脑细胞,下丘脑细胞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X)。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乙),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而不是促激素释放激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体液调节是指细胞产生某些化学物质(激素、组织胺、CO2等),通过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运输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进行调节。
13.【答案】B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例如唾液腺细胞能分泌溶菌酶,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但唾液腺细胞不是免疫细胞,A不符合题意;
B、骨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同时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分裂、分化能力,可分化成各种血细胞,B符合题意;
C、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而唾液中的溶菌酶是在口腔中发挥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C不符合题意;
D、三道防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承担着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并非免疫自稳、监视功能主要依靠第一、二道防线,免疫防御功能主要依靠第三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免疫调节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系统通过各种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免疫应答进行精细的调控。当有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入侵机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应答来清除抗原;同时,为避免免疫应答过强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又存在一系列调节机制来适时终止或减弱免疫应答,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4.【答案】C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细胞④能分泌出b抗体,可知④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③为B细胞,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一是抗原与B细胞接触,二是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同时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并非与抗原接触后就能活化,A不符合题意;
B、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③为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二者并非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不符合题意;
C、②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a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也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符合题意;
D、细胞⑤是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的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它的分子基础是抗体与抗原、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体液免疫主要靠体液中的抗体来作战,细胞免疫主要靠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
15.【答案】D
【知识点】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裂解被其感染的靶细胞,病原体暴露出来后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A错误;
B、树突状细胞可以将抗原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B错误;
C、结核菌素是结核分枝杆菌的纯蛋白衍生物,结核病痊愈者体内有其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因此注射结核菌素仍会引起局部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
D、免疫调节的实现离不开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是与受体直接接触,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体液免疫:
16.【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激素与内分泌系统;体液免疫;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7.【答案】(1)血浆;组织液和血浆;蛋白质
(2)酸碱度;温度;无机盐
(3)肾脏;循环;泌尿
(4)4;缓冲物质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1)人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毛细血管壁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与血浆成分相近但有差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这是它们最大的差别。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pH)和温度三方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例如血浆中Na+和Cl-等无机盐对渗透压影响较大。
(3)肌酐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并全部随尿液排出,该同学化验单中肌酐数值高于参考范围,可推测其肾脏功能异常,影响了肌酐的正常排出。尿素是人体的代谢废物,需经过循环系统运输到泌尿系统,最终排出体外。
(4)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酒精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1层细胞,2层膜),再从组织液进入肺泡穿过肺泡壁细胞(1层细胞,2层膜),所以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
②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H2CO3/NaHCO3。当二氧化碳积累时,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与碳酸氢钠反应,从而维持pH稳定。
【分析】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它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含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渗透压、pH、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1) 人体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大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因为组织液是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形成的。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无机盐在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
(3) 肌酐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超于正常值,可推测该男子可能肾脏器官功能受损,使肌酐不能及时排出, 化验单显示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即血液中每种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是恒定的,化验单中的代谢废物尿素需经过血液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运输到体外,实现代谢废物的排出。
(4)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依次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肺泡壁细胞(2层膜)进入到气管,而后排出,即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
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H2CO3/NaHCO3等,这些物质的存在使得血浆pH维持在7.35~7.45。
18.【答案】(1)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负电位;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交感神经;自主神经
(3)血钙含量过高导致接受刺激后钠离子内流减少,进而导致兴奋无法产生,引起肌无力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1)兴奋在神经纤维(f为传入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也叫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这是由于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化形成局部电流,从而使兴奋依次传导。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刺激后,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所以兴奋部位膜外侧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电信号促使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电位变化(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是感觉形成的最高级中枢,痛觉等所有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使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等。支配内脏器官、活动通常不受意识支配的传出神经称为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肌细胞外Ca2+对Na+有“膜屏障作用”,血钙含量偏高时,Ca2+的“膜屏障作用”增强,使Na+内流减少。而动作电位由Na+内流形成,Na+内流不足则无法产生足够强度的动作电位,兴奋不能正常产生和传导,肌肉无法正常收缩,从而引起肌无力。
【分析】(1)人和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与脊神经中有一部分支配内脏、血管与腺体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它们通常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相反的。
(2)反射的完成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为基础。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1)图示反射弧中,f表示传入神经,兴奋在f上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的。在兴奋部位,表现为动作电位,此时表现为外负内正,即该处神经纤维膜外侧的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该处通常需要借助神经递质传递,其中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 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因此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此时,支配内脏器官的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等变化,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的支配。
(3)研究发现,肌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而钠离子内流会形成动作电位,因此Ca2+浓度会影响肌细胞的兴奋性。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这是因为,血钙含量过高导致接受刺激后钠离子内流减少,进而导致兴奋无法产生,引起肌无力。
19.【答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表面含有TSH的受体;胰高血糖素;不能;自身免疫病;不属于;加强;皮肤血管舒张,血浆蛋白等物质渗出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稳态的生理意义;免疫功能异常;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1)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等特点。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血液运输(体液运输的一种形式),最终作用于B细胞,这体现了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以及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TSH的中文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因为只有靶细胞表面有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若物质C是TSH,甲状腺细胞表面含有TSH的受体,所以TSH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2)胰岛B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作用相抗衡。在患者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该抗体会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无法与受体正常结合发挥作用,所以即使注射胰岛素也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这种由于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结构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3)反射的发生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皮肤破损后,被破坏的毛细血管和细胞释放血管舒缓激肽,作用于感觉神经元引起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不属于反射。局部体温升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加强,有利于对入侵病原体的清除。
(4)组织细胞释放组胺和血管舒缓激肽作用于毛细血管等部位,使皮肤血管舒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等物质渗出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更多的水分进入组织液,从而使组织液增多,导致伤口处肿胀(水肿)。
【分析】(1)激素并不为组织细胞提供能量或物质,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提供调节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信息。不同动物产生的同种激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激素调节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来传递信息;虽然微量,但在发挥作用时却很高效。
(2)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比如吃鱼、虾引起的过敏。
20.【答案】(1)一;不具有
(2)病原体与B细胞的接触;B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
(3)抗原;记忆细胞和抗体;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1)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组成。胃液和肠液属于消化道的分泌物,所以这里属于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在体液免疫中,当胃肠道病毒侵入机体时,病毒(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这是使B细胞活化的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第二个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对B细胞的活化起作用。在细胞免疫中,当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的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其进入机体后主要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由于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一旦病毒变异,原来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就无法识别和作用于变异后的病毒,所以接种流感疫苗不能有效地预防流感。
【分析】人体的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它的分子基础是抗体与抗原、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体液免疫主要靠体液中的抗体来作战,细胞免疫主要靠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
(1)胃液和肠液中杀菌物质不属于体液中物质,其属于第一道防线的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所以属于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不具有特异性。
(2)当胃肠道病毒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被B细胞识别,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释放的细胞因子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3) 流感疫苗相当于抗原,其进入机体主要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认为接种流感疫苗不能有效地预防流感的理由是,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容易发生变异,因而已经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进而表现为患病。
21.【答案】(1)手术但不切除卵巢;作为对照,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Na+;突触小泡
(3)雌激素通过增强BDNF基因的表达,产生更多BDNF以促进兴奋的传递,从而提高记忆水平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实验要探究雌激素改善动物记忆的机理,需设置对照来排除手术本身对结果的干扰。根据单一变量原则,A组作为对照,应进行手术但不切除卵巢。因为若不进行手术处理,就无法确定后续实验结果是由切除卵巢或注射雌激素等操作引起,还是由手术这一行为本身引起。设置该组的作用就是作为对照,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神经细胞兴奋与离子通道开放有关,兴奋传递时涉及神经递质的释放。当神经细胞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BDNF与受体离子通道偶联复合体结合,引起神经元Na+通道开放从而使神经细胞兴奋。在兴奋传递过程中,Ca2+进入胞内,会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使兴奋增强,从而促进学习记忆。
(3)通过对比B组(切除卵巢)和C组(切除卵巢并注射雌激素)以及A组(正常对照)的BDNFmRNA和BDNF的相对值来推测雌激素的作用机理。观察表格数据,B组切除卵巢后,BDNFmRNA和BDNF相对值都较低,记忆水平也低;C组切除卵巢后注射雌激素,BDNFmRNA和BDNF相对值接近A组,记忆水平也恢复到较高。由此可以推测,雌激素通过增强BDNF基因的表达(表现为BDNFmRNA含量增多),进而产生更多BDNF以促进兴奋的传递,从而提高记忆水平。
【分析】反射的完成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为基础。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雌激素改善动物记忆的机理,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可知,A组的处理应该为手术但不切除卵巢,该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2)BDNF是体内含量最多的神经营养因子,它通过与受体-离子通道耦连复合体结合,引起神经元Na+通道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神经细胞兴奋,也可能会导致神经元Ca2+通道开放,Ca2+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胞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增强兴奋,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学习记忆。
(3)根据研究结果,与B组实验结果相比,注射雌性激素后(C组)BDNFmRNA以及BDNF含量均增加且接近A组数据,据此推测雌激素的作用机理为雌激素通过增强BDNF基因的表达(BDNFmRNA含量增多),进而产生更多BDNF以促进兴奋的传递,从而提高记忆水平。
1 / 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我国运动健儿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创造境外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肾上腺素 B.睾酮 C.血红蛋白 D.血糖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肾上腺素作为激素,是调节物质(信号分子),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不符合题意;
B、睾酮属于雄激素,同样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在体液中运输,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
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专门负责运输氧气。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符合题意;
D、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属于营养物质,能够在血浆等内环境中存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一些调节物质、营养物质等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2.(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在内环境及稳态的研究中,如图表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1/3
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b
C.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在d中增殖
D.b流向d的总量大于b流向c的量
【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图中a表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而细胞外液(b组织液、c淋巴、d血浆)占体液的1/3,A符合题意;
B、图中b为组织液,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就是组织液,B不符合题意;
C、图中d是血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进行增殖,不能在血浆这种细胞外液中增殖,C不符合题意;
D、图中b为组织液,组织液大部分回流进入血浆(d),少部分进入淋巴(c),所以b流向d的总量大于b流向c的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它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含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渗透压、pH、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3.(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生理学家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若只给声音刺激而不给食物,建立的反射将会消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纯喂食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唾液分泌较多
B.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C.非条件刺激对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维持都是必不可少的
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新的学习过程
【答案】A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单纯喂食时,狗的消化功能需活跃,此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促进唾液腺、胃肠腺等消化腺分泌,而交感神经兴奋时会抑制消化腺分泌(优先保证应急需求)。因此交感神经占优势与唾液分泌多矛盾,A符合题意;
B、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需完整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中枢→传出神经→唾液腺)。因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兴奋只能从传入神经传向传出神经,故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B不符合题意;
C、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的反复结合(食物作为强化信号,让狗将铃声与获得食物关联);若建立后只给铃声(条件刺激)、不给食物(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逐渐消退。因此非条件刺激对条件反射的建立和维持均不可或缺,C不符合题意;
D、条件反射的消退并非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将铃声→有食物的兴奋性信号,主动转变为铃声→无食物的抑制性信号,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参与,本质是一种新的学习(学习铃声不再代表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如喂食时狗分泌唾液),神经中枢在脊髓或脑干,无需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后天学习形成(如铃声→唾液分泌),需大脑皮层参与,建立依赖非条件刺激(食物)+条件刺激(铃声)的结合,维持需非条件刺激反复强化,消退是主动抑制过程。
(2)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应急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深,抑制消化腺分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休整恢复(如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加快)。
(3)在反射弧中,因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4.(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常见的美容除皱针的主要成分是肉毒毒素(肉毒杆菌产生的高分子蛋白),但使用不当会引起中毒、甚至呼吸肌麻痹而致死,主要原因是它会与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发生特异性结合,降低Ca2+的通透性,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导致肌肉松弛麻痹。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Ca2+的通透性增强可促进神经细胞释放ACh
B.ACh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使突触后膜发生钠离子内流
C.肉毒毒素作用于神经元时,突触前膜上的离子通道均关闭,使膜电位不变
D.若出现中毒,可使用肉毒抗毒素或钙制剂进行救治
【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降低Ca2+的通透性,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那么从逻辑上推理,正常情况下Ca2+的通透性增强就可促进神经细胞释放ACh,A不符合题意;
B、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若神经递质ACh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它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会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细胞,此时可使突触后膜发生钠离子内流,从而产生动作电位,B不符合题意;
C、题干明确说肉毒毒素是“与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发生特异性结合,降低Ca2+的通透性”,只是影响了Ca2+通道,并不是突触前膜上的所有离子通道都关闭,膜电位也会发生变化,C符合题意;
D、因为肉毒抗毒素可以与肉毒毒素结合起到中和作用,钙制剂可以提高Ca2+的通透性,促进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所以抗体(针对肉毒毒素)或钙离子(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都能缓解中毒现象,若出现中毒,可使用肉毒抗毒素或钙制剂进行救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的完成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为基础。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5.(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多巴胺是乙释放的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而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膜不仅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也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
D、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因此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而在机体的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或降解。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进而使其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静息电位,进而使其抑制。
6.(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运动员在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同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运动所导致的肌肉疲劳、动作不协调、寒冷刺激等,可能会导致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俗称“抽筋”),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答案】D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A、若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会使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浓度升高。这就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的数量增多,进而使得兴奋过度传递,肌肉痉挛的情况会更加严重,无法实现治疗的目的,A不符合题意;
B、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会让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更容易与受体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加剧,肌肉痉挛得不到缓解,不能达到治疗效果,B不符合题意;
C、当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时,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被及时降解。这些神经递质会持续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得兴奋持续传递,最终还是会引起肌肉痉挛,无法达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
D、借助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的强度就会减弱。这样一来,由兴奋过度传递引发的肌肉痉挛就能得到缓解,从而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当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时,就会引发肌肉痉挛。
7.(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音乐演奏家一般在感觉运动功能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天赋。研究人员做了脑成像图发现:音乐演奏家的代表左手指区的右侧初级运动感觉皮层比非音乐家的相应脑区大。下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与躯体各部分关系图,不同物种动物代表区在初级躯体感觉及运动皮层的大小比例反映了各自物种特异机制的感觉及运动控制的细微特点。结合下图,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上信息说明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B.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头面部的关系是倒置的
C.刺激人体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
D.钢琴家在演奏时左右手同时精准地弹奏不同的旋律,是通过长期练习形成的非条件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而钢琴家演奏时左右手同时精准弹奏不同旋律,这是经过后天长期练习才获得的,属于条件反射,并非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
B、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除头面部外是倒置的,即头面部的代表区位置并非倒置,B不符合题意;
C、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其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当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时,就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C符合题意;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并无关联,而是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比如手的运动精细程度高,在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范围就较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存在着躯体运动和感觉等代表区。躯体运动代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与躯体的大小无关。
8.(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由上而下分为颈段、胸段、腰段、骶段和尾段。脊髓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医学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或损伤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四肢丧失运动功能,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称为下半身截瘫,以下半身运动功能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四肢正常运动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脊髓管理的只是低级反射活动
B.当直接刺激离体的脊髓腹根时引起3细胞体兴奋后,兴奋沿2和1传递,在背根能检测到神经冲动
C.截瘫患者除下半身运动功能丧失外,同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D.人体四肢运动时,大脑皮层会参与调控
【答案】B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能够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比如控制四肢运动。而脊髓管理的只是像膝跳反射这样的低级反射活动,A不符合题意;
B、在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当直接刺激离体的脊髓腹根时引起 3 细胞体兴奋后,兴奋不能沿 2 和 1 传递,B符合题意;
C、排尿中枢在脊髓,正常情况下可以被大脑皮层控制。截瘫患者由于脊髓损伤,信息无法通过上行神经束传到大脑皮层,所以会出现大小便失禁,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四肢运动时,大脑皮层会参与调控,这是常见的神经调节机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分为不同的段。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脊髓管理低级反射活动。在神经调节中,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排尿中枢在脊髓,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9.(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有关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的
B.促胰液素通过导管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运输到胰腺
C.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D.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D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并非胰腺分泌,A不符合题意;
B、促胰液素属于激素,激素分泌后会弥散到体液中,随着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不需要通过导管运输,B不符合题意;
C、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稀盐酸刺激的是小肠黏膜细胞产生促胰液素,进而引起胰液分泌,且稀盐酸需进入小肠才能发挥此作用,C不符合题意;
D、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后,作用于胰腺,能够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激素并不为组织细胞提供能量或物质,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提供调节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信息。不同动物产生的同种激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
10.(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遇到有害刺激时,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以提高机体应急能力
B.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所以青少年可以通过服用生长激素治疗侏儒症
C.切除幼年狗的垂体,其生长发育停滞与体内缺乏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
D.摘除公鸡的睾丸一段时间后,又给其注射睾酮,雄性性征恢复,只用了“减法原理”
【答案】C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而不是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A不符合题意;
B、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从而失去作用,不能通过服用生长激素治疗侏儒症,B不符合题意;
C、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切除幼年狗的垂体,会因缺乏生长激素而生长发育停滞;同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切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缺乏,甲状腺激素分泌也会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于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所以其生长发育停滞与体内缺乏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关,C符合题意;
D、摘除公鸡的睾丸是用了“减法原理”,又给其注射睾酮是用了“加法原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等,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2)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和多种促激素等,促进生长发育,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3)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促进男性性器官发育、精子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11.(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生长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GH 经体液运输至肝脏和软骨细胞
B.垂体和软骨细胞上有 IGF-1 受体
C.GH 含量过低可能导致幼儿患呆小症
D.GH 与 IGF-1 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C
【知识点】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GH属于激素,必然通过体液运输;肝脏细胞和软骨细胞是GH的靶细胞(GH直接作用于二者),因此GH会运输到这两种细胞,A不符合题意;
B、IGF1的作用对象有两个:一是软骨细胞(促进其生长),二是垂体(负反馈抑制GH分泌)。这两种细胞都是IGF1的靶细胞,因此表面必然存在IGF1的受体,B不符合题意;
C、幼年时生长激素(GH)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症状为身材矮小,但智力发育正常;而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呆小症,症状为身材矮小且智力发育低下,“呆”与“小”同时存在,C符合题意;
D、GH直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IGF1间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二者作用目标一致(均为促进软骨生长),因此属于协同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GH的调节过程可总结为“垂体分泌→体液运输→双向作用→负反馈调节”。GH由垂体分泌。GH通过体液运输,直接作用于软骨细胞,促进其生长;GH同时作用于肝脏细胞,促使肝脏合成并分泌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再作用于软骨细胞,进一步促进其生长。IGF1会反过来“负反馈抑制”垂体分泌GH,避免GH过量,维持调节平衡。
12.(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下图表示信息分子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表示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可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可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可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可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B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若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 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这种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因为神经调节中,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效应器(如肌细胞),使肌细胞发生膜电位变化,而图示为体液调节,A不符合题意;
B、甲是甲状腺细胞,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X)。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包括肝脏细胞(乙),能加快肝细胞的新陈代谢,B符合题意;
C、甲是胰岛 A 细胞,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X)。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但不能促进肌细胞中的肌糖原分解,C不符合题意;
D、甲是下丘脑细胞,下丘脑细胞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X)。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乙),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而不是促激素释放激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体液调节是指细胞产生某些化学物质(激素、组织胺、CO2等),通过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运输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进行调节。
13.(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如抗体、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B.骨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C.组织液、血浆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了第二道防线
D.免疫自稳、监视功能主要依靠第一、二道防线,免疫防御功能主要依靠第三道防线
【答案】B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例如唾液腺细胞能分泌溶菌酶,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但唾液腺细胞不是免疫细胞,A不符合题意;
B、骨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同时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分裂、分化能力,可分化成各种血细胞,B符合题意;
C、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而唾液中的溶菌酶是在口腔中发挥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C不符合题意;
D、三道防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承担着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并非免疫自稳、监视功能主要依靠第一、二道防线,免疫防御功能主要依靠第三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免疫调节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系统通过各种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免疫应答进行精细的调控。当有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入侵机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应答来清除抗原;同时,为避免免疫应答过强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又存在一系列调节机制来适时终止或减弱免疫应答,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4.(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如图所示为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⑧均能识别抗原,③与抗原接触后就能活化
B.细胞②和细胞③均在免疫器官骨髓中生成和发育成熟
C.a为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D.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⑤可以迅速识别抗原并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细胞④能分泌出b抗体,可知④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③为B细胞,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一是抗原与B细胞接触,二是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同时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并非与抗原接触后就能活化,A不符合题意;
B、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③为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二者并非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不符合题意;
C、②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a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也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符合题意;
D、细胞⑤是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的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它的分子基础是抗体与抗原、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体液免疫主要靠体液中的抗体来作战,细胞免疫主要靠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
15.(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筛查该病的主要方法为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结核分枝杆菌的纯蛋白衍生物),48~72h后观察注射处皮肤硬结直径的大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侵入人体的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下裂解
B.树突状细胞可将结核分枝杆菌摄取、处理后直接呈递给B细胞
C.结核病痊愈者注射结核菌素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人体清除结核分枝杆菌的过程离不开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直接接触
【答案】D
【知识点】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裂解被其感染的靶细胞,病原体暴露出来后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A错误;
B、树突状细胞可以将抗原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B错误;
C、结核菌素是结核分枝杆菌的纯蛋白衍生物,结核病痊愈者体内有其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因此注射结核菌素仍会引起局部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
D、免疫调节的实现离不开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是与受体直接接触,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体液免疫:
16.(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人体的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⑤可以是神经递质上,肾上腺可作为效应器
B.图中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C.图中②可以是糖皮质激素,③可以是白细胞介素
D.图中⑥可以是甲状腺激素,幼年缺碘会影响脑的发育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激素与内分泌系统;体液免疫;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学校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如表是某同学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6 U/L 9~60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5↑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9↑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67 mg/dL 150~220
(1)人体血液主要由 和血细胞组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并不相同,最大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 和 三方面,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 的含量有关。
(3)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同学的 (器官)功能异常。化验单中的代谢废物尿素需经过 系统、 系统运输到体外。
(4)酒精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用头孢类药物后饮酒会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导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
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水
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 层生物膜。
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H2CO3/NaHCO3。
【答案】(1)血浆;组织液和血浆;蛋白质
(2)酸碱度;温度;无机盐
(3)肾脏;循环;泌尿
(4)4;缓冲物质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1)人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毛细血管壁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与血浆成分相近但有差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这是它们最大的差别。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pH)和温度三方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例如血浆中Na+和Cl-等无机盐对渗透压影响较大。
(3)肌酐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并全部随尿液排出,该同学化验单中肌酐数值高于参考范围,可推测其肾脏功能异常,影响了肌酐的正常排出。尿素是人体的代谢废物,需经过循环系统运输到泌尿系统,最终排出体外。
(4)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酒精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1层细胞,2层膜),再从组织液进入肺泡穿过肺泡壁细胞(1层细胞,2层膜),所以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
②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H2CO3/NaHCO3。当二氧化碳积累时,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与碳酸氢钠反应,从而维持pH稳定。
【分析】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它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含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渗透压、pH、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1) 人体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大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因为组织液是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形成的。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无机盐在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
(3) 肌酐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超于正常值,可推测该男子可能肾脏器官功能受损,使肌酐不能及时排出, 化验单显示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即血液中每种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是恒定的,化验单中的代谢废物尿素需经过血液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运输到体外,实现代谢废物的排出。
(4)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依次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肺泡壁细胞(2层膜)进入到气管,而后排出,即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
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H2CO3/NaHCO3等,这些物质的存在使得血浆pH维持在7.35~7.45。
18.(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小华在行走时,足部突然踩到一根尖锐的钉子(这是一种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这种保护性反射能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损伤。如图表示该反射的反射弧,图中字母表示神经元,数字表示神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反射弧中,兴奋在f上是以 的形式进行传导的。在兴奋部位,神经纤维膜外侧的电位变为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是通过 结构来传递的,其中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此时,支配内脏器官的 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等变化,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通常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 。
(3)研究发现,肌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因此Ca2+浓度会影响肌细胞的兴奋性。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原因 。
【答案】(1)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负电位;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交感神经;自主神经
(3)血钙含量过高导致接受刺激后钠离子内流减少,进而导致兴奋无法产生,引起肌无力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1)兴奋在神经纤维(f为传入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也叫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这是由于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化形成局部电流,从而使兴奋依次传导。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刺激后,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所以兴奋部位膜外侧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电信号促使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电位变化(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是感觉形成的最高级中枢,痛觉等所有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使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等。支配内脏器官、活动通常不受意识支配的传出神经称为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肌细胞外Ca2+对Na+有“膜屏障作用”,血钙含量偏高时,Ca2+的“膜屏障作用”增强,使Na+内流减少。而动作电位由Na+内流形成,Na+内流不足则无法产生足够强度的动作电位,兴奋不能正常产生和传导,肌肉无法正常收缩,从而引起肌无力。
【分析】(1)人和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与脊神经中有一部分支配内脏、血管与腺体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它们通常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相反的。
(2)反射的完成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为基础。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1)图示反射弧中,f表示传入神经,兴奋在f上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的。在兴奋部位,表现为动作电位,此时表现为外负内正,即该处神经纤维膜外侧的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该处通常需要借助神经递质传递,其中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 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因此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此时,支配内脏器官的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等变化,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的支配。
(3)研究发现,肌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而钠离子内流会形成动作电位,因此Ca2+浓度会影响肌细胞的兴奋性。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这是因为,血钙含量过高导致接受刺激后钠离子内流减少,进而导致兴奋无法产生,引起肌无力。
19.(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I.下图为人体某种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图示途径,最终作用于B细胞,体现了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体液运输和 的特点。若图中物质C是TSH,其中文名称是 ,物质C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因为 。
(2)若图中A细胞是某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且功能正常,与其分泌的胰岛素作用相抗衡的激素是 (答出一种);在患者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该患者 (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该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属于 病。
Ⅱ.人体皮肤表面出现伤口时,会引发炎症反应,通常表现为疼痛、发红、肿胀和发热。
(3)皮肤破损后,被破坏的毛细血管和细胞释放血管舒缓激肽,作用于感觉神经元引起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此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局部体温升高,可以 (填“加强”或“减弱”)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利于对入侵病原体的清除。
(4)组织细胞可释放组胺,组胺和血管舒缓激肽作用于毛细血管等部位,使血管舒张、血流缓慢,从而导致伤口处肿胀(水肿),其原因是 。
【答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表面含有TSH的受体;胰高血糖素;不能;自身免疫病;不属于;加强;皮肤血管舒张,血浆蛋白等物质渗出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稳态的生理意义;免疫功能异常;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1)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等特点。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血液运输(体液运输的一种形式),最终作用于B细胞,这体现了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以及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TSH的中文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因为只有靶细胞表面有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若物质C是TSH,甲状腺细胞表面含有TSH的受体,所以TSH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2)胰岛B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作用相抗衡。在患者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该抗体会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无法与受体正常结合发挥作用,所以即使注射胰岛素也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这种由于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结构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3)反射的发生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皮肤破损后,被破坏的毛细血管和细胞释放血管舒缓激肽,作用于感觉神经元引起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不属于反射。局部体温升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加强,有利于对入侵病原体的清除。
(4)组织细胞释放组胺和血管舒缓激肽作用于毛细血管等部位,使皮肤血管舒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等物质渗出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更多的水分进入组织液,从而使组织液增多,导致伤口处肿胀(水肿)。
【分析】(1)激素并不为组织细胞提供能量或物质,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提供调节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信息。不同动物产生的同种激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激素调节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来传递信息;虽然微量,但在发挥作用时却很高效。
(2)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比如吃鱼、虾引起的过敏。
20.(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胃肠感冒主要是由一些侵犯胃肠道的病毒引起的,同时可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胃胀、腹痛、呕吐、腹泻,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等。回答下列问题:
(1)胃肠道病菌进入胃和肠道,胃液和肠液中杀菌物质会杀死部分病菌,阻止其进入体内,属于第 道防线,该防线 (填“具有”或“不具有”)特异性。
(2)当胃肠道病毒侵入机体时,首先使B细胞活化,使B细胞活化第一个信号是 与B细胞的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的结合,同时需要 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当该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 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的变化,增殖分化形成 两类细胞,后者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有人建议定期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流感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 ,其进入机体主要是刺激机体产生 。也有人认为接种流感疫苗不能有效地预防流感,原因是 。
【答案】(1)一;不具有
(2)病原体与B细胞的接触;B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
(3)抗原;记忆细胞和抗体;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1)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组成。胃液和肠液属于消化道的分泌物,所以这里属于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在体液免疫中,当胃肠道病毒侵入机体时,病毒(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这是使B细胞活化的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第二个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对B细胞的活化起作用。在细胞免疫中,当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的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其进入机体后主要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由于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一旦病毒变异,原来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就无法识别和作用于变异后的病毒,所以接种流感疫苗不能有效地预防流感。
【分析】人体的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它的分子基础是抗体与抗原、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体液免疫主要靠体液中的抗体来作战,细胞免疫主要靠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
(1)胃液和肠液中杀菌物质不属于体液中物质,其属于第一道防线的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所以属于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不具有特异性。
(2)当胃肠道病毒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被B细胞识别,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释放的细胞因子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3) 流感疫苗相当于抗原,其进入机体主要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认为接种流感疫苗不能有效地预防流感的理由是,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容易发生变异,因而已经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进而表现为患病。
21.(2025高二上·西昌期中)有研究认为,雌激素能改善动物记忆,为探究其可能机理,某研究团队利用大鼠进行实验,研究数据如表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组别 处理 BDNFmRNA(相对值) BDNF(相对值) 记忆水平
A ? 1.00 1.00 ++++++
B 切除卵巢 0.35 0.26 ++
C 切除卵巢,注射雌激素 0.95 0.98 +++++
注: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蛋白质。
(1)A组的处理为 ,设置该组的作用是 。
(2)BDNF是体内含量最多的神经营养因子,它通过与受体—离子通道偶联复合体结合,引起神经元 通道开放从而使神经细胞兴奋,也可能会导致神经元Ca2+通道开放,Ca2+进入胞内,促进 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使兴奋增强,从而促进学习记忆。
(3)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测雌激素改善记忆的可能机理是: 。
【答案】(1)手术但不切除卵巢;作为对照,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Na+;突触小泡
(3)雌激素通过增强BDNF基因的表达,产生更多BDNF以促进兴奋的传递,从而提高记忆水平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实验要探究雌激素改善动物记忆的机理,需设置对照来排除手术本身对结果的干扰。根据单一变量原则,A组作为对照,应进行手术但不切除卵巢。因为若不进行手术处理,就无法确定后续实验结果是由切除卵巢或注射雌激素等操作引起,还是由手术这一行为本身引起。设置该组的作用就是作为对照,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神经细胞兴奋与离子通道开放有关,兴奋传递时涉及神经递质的释放。当神经细胞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BDNF与受体离子通道偶联复合体结合,引起神经元Na+通道开放从而使神经细胞兴奋。在兴奋传递过程中,Ca2+进入胞内,会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使兴奋增强,从而促进学习记忆。
(3)通过对比B组(切除卵巢)和C组(切除卵巢并注射雌激素)以及A组(正常对照)的BDNFmRNA和BDNF的相对值来推测雌激素的作用机理。观察表格数据,B组切除卵巢后,BDNFmRNA和BDNF相对值都较低,记忆水平也低;C组切除卵巢后注射雌激素,BDNFmRNA和BDNF相对值接近A组,记忆水平也恢复到较高。由此可以推测,雌激素通过增强BDNF基因的表达(表现为BDNFmRNA含量增多),进而产生更多BDNF以促进兴奋的传递,从而提高记忆水平。
【分析】反射的完成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为基础。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雌激素改善动物记忆的机理,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可知,A组的处理应该为手术但不切除卵巢,该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2)BDNF是体内含量最多的神经营养因子,它通过与受体-离子通道耦连复合体结合,引起神经元Na+通道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神经细胞兴奋,也可能会导致神经元Ca2+通道开放,Ca2+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胞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增强兴奋,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学习记忆。
(3)根据研究结果,与B组实验结果相比,注射雌性激素后(C组)BDNFmRNA以及BDNF含量均增加且接近A组数据,据此推测雌激素的作用机理为雌激素通过增强BDNF基因的表达(BDNFmRNA含量增多),进而产生更多BDNF以促进兴奋的传递,从而提高记忆水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