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 单元测试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 单元测试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21:1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6·锦州高一检测)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国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这实质上说明
(  )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C.美苏同盟结束
D.苏联比美国强大
解析:美苏“冷战”开始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美苏关系出现紧张,故B项正确;美苏同盟结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材料“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说明同盟关系还没有破裂,故C项错误;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但并不比美国强大,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合肥高一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紧接着又拉开了序幕。”这场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冷战”局面的开始,其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选B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的最初信号,是序幕,排除A项;C、D两项是“冷战”的表现。
答案:B
3.(2016·广西桂林中学高一月考)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提高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它”是指
(  )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越南战争
解析:“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提高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就是利用经济手段达到“冷战”目的,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未含有经济措施,排除。
答案:C
4.(2016·山西大学附中高一月考)“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些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
(  )
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极权主义”是指“俄国共产主义”,再结合“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可知,这是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希望通过扶植西欧以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故选B项。
答案:B
5.(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针对美国的政策,斯大林采取了相应对策。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巩固雅尔塔体制成果,加固东欧阵地;在理论上明确“两个阵营和两个平行市场”概念;立足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基于这些考虑,斯大林确立了他的积极防御方针。下列措施不符合苏联积极防御方针的是
(  )
A.恢复和发展经济,优先发展国防工业
B.建立华约组织,建立东欧安全防御带
C.保持战略优势,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
D.维护战后成果,与美国展开对峙冷战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巩固雅尔塔体制成果”“加固东欧阵地”“两个阵营”“立足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积极防御方针”等可知,斯大林试图维护战后的既得利益,加强国防力量,巩固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进行“冷战”,因此A、B、D三项符合其方针。
答案:C
6.(2016·宁波高一检测)下面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  )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1948年
68%
66%
29%
33%
1952年
29%
29%
15%
11%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D.经互会的成立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下降。结合捷克等国在二战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等知识可知,答案为D项。
答案:D
7.(2016·重庆一中高一月考)“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中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战时同盟解体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解析:从“不同的政治理念”“不同的发展目标”“制度性裂变”可知材料强调“冷战”的原因是理念和发展目标的不同,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C项是“冷战”的表现,不是原因。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A
8.(2016·广州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  )
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
B.便利于东西方间的和平共处
C.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D.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中,美苏势力大体平衡,避免了新的大战的发生,故C项与题意相符。
答案:C
9.(2016·西安高一期末)“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
A.军事力量的失衡
B.意识形态的对立
C.经济水平的差距
D.同盟力量的差距
解析:苏联利用国家力量,在牺牲农业、轻工业的情况下发展重工业,虽然在表面上与西方保持均势,但经济实力上的差距最终导致其竞争失败,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10.(2016·陕西师大附中高一期末)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19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能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并于1950年5月停止了战争赔偿计划。美国对日政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为了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
D.扶植日本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结合时间信息可知,美国对日本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冷战”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称霸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故选B项。
答案:B
11.(2016·石家庄一中高一检测)下图是漫画《大西洋伙伴排座次》,与此对应的国际关系是
(  )
A.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即将形成
B.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
C.美苏“冷战”的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应对“经济滞胀”
解析:由图片中人物的语言、座位的分布可判断出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故选B项。
答案:B
12.(2016·长沙一中高一月考)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法德两国“一笑泯恩仇”。法德和解有利于
(  )
A.“冷战”的缓和
B.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C.北约的成立
D.华约的解体
解析:法德矛盾的和解有利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故选B项。A、C、D三项主要与美苏“冷战”有关,皆排除。
答案:B
13.(2016·太原一中高一期末)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体现这一声音的国际舞台上的历史事件有
(  )
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②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④欧共体的成立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戴高乐的话体现的是欧洲的联合,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①③不符合“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排除。
答案:B
14.(2016·黄冈高一检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保护下,对外推行所谓的“经济外交”,使日本成为经济强国。日本学者福武直说:“日本越是在这条道路上迅跑,就越会被世人看做是‘经济动物’而唾弃。”这一言论实质上反映了日本
(  )
A.想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
B.想在科技实力方面超越美国
C.右翼势力鼓吹对外扩张
D.对美国保护的不满
解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不愿做“经济动物”而是要做“政治动物”,反映出日本想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故A项正确;该言论没有反映出日本要在科技上赶超美国,故B项错误;右翼势力鼓吹对外扩张仅仅是日本谋取政治大国地位的举动之一,故C项错误;该言论没有反映出日本对美国的不满,故D项错误。
答案:A
15.(2016·西安铁一中高一月考)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的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却准备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一番言论反映了
(  )
A.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出现
B.社会主义阵营的日趋瓦解
C.不结盟运动正在逐渐兴起
D.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解析:由“1961年”“铁托”“不同的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选C项。两极对峙格局早已出现,排除A项;此时社会主义阵营处于稳固阶段,排除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排除D项。
答案:C
16.(2016·四川乐山高一期末)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中说道:“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当时冲击世界两极格局的新力量是
(  )
①西欧的联合 ②日本的重新崛起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猖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可用排除法。国际恐怖主义力量兴起于九十年代,不属于冲击两极格局的新力量,④不正确。①②③均是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故选C项。
答案:C
17.(2016·株洲高一期末)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苏联)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据此判断,苏联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
(  )
A.经济改革成效不佳
B.签署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C.主动放弃与美国争霸
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疾风暴雨式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最终使“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苏联最终解体。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8.郑酋午在《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中国的对策》中写道:“自从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高高在上……过足了‘世界王’的瘾,不过美国人还讲人权、法制与诚信,所以许多国家都乐意由美国领导,美国也领导得很好。”这段材料表明
(  )
A.美国已建立起单极世界独霸局面
B.动荡的国际局势与美国密切相关
C.世界各国都乐意服从美国的领导
D.美国民主与法制是世界各国的样板
解析:“冷战”结束后,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领导世界事务,试图独霸全球,打着“人权”与“民主”的旗号,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导致国际局势的动荡,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在“世界各国”,同时也是表面现象;世界政治文明具有多元性,D项说法错误。
答案:B
19.(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期末)学术界通常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一“交替”主要是指
(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B.由原来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由民族冲突向地区冲突演变
D.由意识形态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解析:旧的世界格局是指美苏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格局是指多极化格局,其交替就是由两极向多极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B
20.普京在一次公共场合抨击美国“几乎是毫无节制地”滥用武力,并且称美国所倡导的“单极世界”是不可接受的。这段材料表明
(  )
①美国今天仍在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美国的目的是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 ③这反映了今天世界的政治格局为“一超多强” ④美俄两国仍然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分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基本消失,两国的冲突更多地表现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故④说法不符合史实,①②③是从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现状角度分析,符合史实。
答案:A
21.(2016·合肥高一期末)有人认为从文明史的角度看,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假如你赞成该观点,那么你认为决定未来这种“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的因素应该是
(  )
A.明智的外交政策
B.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
C.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
D.区域性政治经济的集团化
解析:“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用来形容未来世界即指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世界,其决定性因素是综合国力的强弱,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是决定性因素,皆排除。
答案:C
22.(2016·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期末)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  )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增强
解析:材料中奥巴马的国情咨文谈到中国、德国、印度等国的发展以及美国存在的问题,其实质表明了多极化趋势的增强,故选D项。当前一超多强的格局未被打破,排除A项;美国仍是一等国家,排除B项;新国际格局还未确立,排除C项。
答案:D
23.(2016·合肥高一期末)下图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是
(  )
A.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加剧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解析:联合国和非盟是世界局势缓和与和平的表现,北约和伊拉克战争是世界局势紧张、动荡的体现,故选D项。A、B两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普遍认可”的说法不正确,且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
答案:D
24.“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反恐斗争,即便强大如美俄也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
(  )
A.恐怖力量已发展为世界新的一极
B.世界各国应该加强联合,进行反恐斗争
C.美俄两国联合力量小于恐怖力量
D.国际恐怖主义已形成联合局面
解析:“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世界各国应该加强联合,进行反恐斗争,故选B项。恐怖力量不可能发展为世界新的一极,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反恐斗争的艰巨性而非恐怖力量的强大,排除C项;D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B
25.(2016·合肥高一检测)“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主要反映出
(  )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了当前世界局势的根本性变化即发展中国家、东方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增强,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实质。材料不能反映A、B、C三项。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6分,共计50分)
26.(2016·石家庄二中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问题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不应该是死板的,它必须尽可能伸展自如和富有弹性。它不应该是束缚欧洲各国人民的紧身衣,而应该是他们和他们赖以发展的共同依靠,是一种健康的、适应各自正常特性发展的共同支柱……
——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准备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欧洲全球化的背景和目的。(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分析世界格局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不难判断出该措施是马歇尔计划;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中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和目的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回答。
答案:(1)措施: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援助计划)(2分)目的:实施“冷战”政策遏制苏联;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拉拢东欧国家。(4分)
(2)背景:欧洲经济逐步复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2分)目的:加强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发展;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摆脱美国控制。(2分)
(3)关系:世界格局的紧张会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过来可以缓解世界格局紧张的压力,促进世界和平。(2分)举例分析:如美苏两极格局下的长期“冷战”对抗,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冷战”初期,美国一度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欧洲国家通过一体化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从而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
27.(2016·昆明高一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幻的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的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成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贝
《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
材料三 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98828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1.54%,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8年年鉴显示,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5%。
材料四 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自身又成为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
——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
(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响应这一号召,开始行动的标志是什么?在军事方面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的“威力”受到了哪些国际力量的限制。(4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2分)
(4)上述材料反映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分析;第二、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政治力量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美国……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回答。第(4)问回答两极到多极的发展趋势即可。
答案:(1)根本原因: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4分)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分)举措:成立“北约”。(2分)
(2)欧共体、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4分)
(3)一超多强。(2分)
(4)变化趋势:由美苏“冷战”对峙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或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什新秩序的实质就是在美国的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来改造整个世界。但要建立这样的新秩序是不可能的。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正处于向新格局转变的过渡时期。世界各国和人民不会甘心在美国的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自己。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新的多极世界一定是多样文明相互学习、相互进取的时代。……大国需要在新型国际关系建构上起表率作用,首先应当带头放弃“冷战”思维,广集民智,汲取历史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致力于探索新型大国关系管理模式,推动世界从不和谐向和谐发展。
——摘编自苏长和《多极世界谋规划》
(1)用欧洲和亚洲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新格局转变”的具体表现。(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新的多极世界”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的什么发展趋势。“多极”主要包括哪些力量或力量中心?(6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才能处理好“新格局”(“新的多极世界”)下的大国之间的关系?(6分)
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欧洲”“亚洲”,直接回答欧共体和日本即可。第(2)问先回答多极化趋势,再回答多极的具体表现。解答第(3)问时注意材料一中的“价值观”、材料二中的“相互学习”“‘冷战’思维”等关键信息。
答案:(1)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4分)
(2)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2分)多极: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等。(4分)
(3)改变“冷战”思维;尊重彼此不同的价值观;加强合作,寻求理解,求同存异。(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