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19课《小英雄雨来》(节选)
【教学目标】
1.认识“晋、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吧、塞、哇”,会写“芦花、发愣”等13个词语。
2.能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雨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
4.体会文中怀乡河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长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雨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
难点:体会文中怀乡河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及作者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2.这篇课文选自管桦的同名小说《小英雄雨来》的前五个章节,所以课题后面标注“节选”两字(板书:节选)
3.指导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文,聚焦课题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初步知晓作者作品及作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感受雨来的小英雄形象奠定基础。
(二)整体感知,把握长文章的特点
1.预学检测,了解学情。
(1)课文咱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这些生字词你都会读么?
(2)出示生字词,正音朗读。
第一行:晋察冀 苇絮 枪栓 糠皮
第二行:捆 绑 枪毙 扒开 劫难
第三行:塞在怀里 吧嗒吧嗒 呜哩哇啦
(3)有没有不理解的词?相机交流
预设:枪栓——推送子弹上枪膛的部分。
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指山西省、察哈尔省、河北省
2.聚焦长文,发现特点。
(1)通过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自主发现并交流。
预设一:课文很长。(随机了解: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小结:是的,这篇课文很长,一共有八页多,54个自然段,近3000字。
预设二:课文中间有序号标注。
小结:文中还用序号分别标示了六个部分。(课件出示)
(3)这么长的课文,怎么来读呢?(出示篇章页)这个单元,我们就要来学习把握长课文主要内容。
(4)借助 “泡泡”梳理方法:课文中的两个泡泡,提示我们读长文章的方法,谁来读一读?(一是可以读完一部分想一想主要讲了什么?二是读到有的内容记不清了,可以再回过去看看)
(5)学生自主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预习进行交流分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有效突破重难点。通过自主发现,初步感受长文章的特点,并借助课文“泡泡”提示的学习方法,引导自主默读长文。
(三)列小标题,把握长文章的内容
1.借助样例,了解方法。
(1)快速默读第一部分,读完后,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什么?
①学生试着自己概括。
②学生联系已学的方法,自主交流。
相机链接已学方法:抓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梳理等。
(2)和课后练习对比中发现:像这样写人的文章,我们往往可以抓住主要的人物和事件来概括。(列小标题)
2.由扶到放,尝试概括。
(1)自由读读第三部分的内容,试着用小标题来说一说这一部分内容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学生自主完成四至六部分小标题。
①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②分享交流。
③聚焦比较难的第四部分,选取学生不同的小标题,讨论哪个更合适?
3.链接原著,拓展延伸。
(1)(出示原著目录)我们来看在《小英雄雨来》这本书的目录里还有这些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直接引用人物的话或者书中的重点语句也是概括小标题的好方法。
4.梳理小标题,把握内容。
(1)这么长的文章,我们一部分一部分都读懂了,那现在你能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么?
(2)小结:你看,借助这些小标题把每一部分的内容合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中的“泡泡”和课后习题,通过“自主概括——看例子,发现特点——自主列标题——交流标题——小结方法——筛选标题——链接原著,拓展方法”的步骤层层递进,突破难点,让学生能尝试用小标题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用串联标题的方法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梯度地落实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目标。
(四)自主学习,感受雨来的英雄形象。
1.同学们,课文的内容我们读明白了,那么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我们先来看看小标题(出示小标题),你觉得哪一部分内容最能体现雨来的小英雄形象呢?(第四部分)
2.出示自学要求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找到了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的原因,我们下节课继续来交流。
【设计意图】聚焦课文第四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梳理雨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中,帮助学生跨越年代和时代的鸿沟去体会雨来“小英雄”的形象,同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激活思维,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进一步习得长文章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交流分享,感悟“小英雄”形象。
1.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课文——《小英雄雨来》。(板书课题)指导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第四部分中感受到了雨来的小英雄形象,接下来,咱们来交流。
3.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1)预设一:通过抓雨来的语言、动作的关键词,感受机智、勇敢、坚强的品质。
(2)预设二:聚焦鬼子的行为,感受雨来的“坚强”。
……
(相机板书:机智、勇敢、坚强……)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学习重点。通过各小组的交流分享,使雨来的小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可以通过聚焦长文的关键段落来感受人物形象,既习得学习长文的方法,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质疑导学,自主探究“各部分”作用。
1.引导质疑:(出示小标题)把小标题和这篇文章的题目联系起来看,你有什么疑问?
2.归疑:有好几部分的内容好像和表现雨来是“小英雄”没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
3.有人说,这篇文章只要保留第四部分就可以了,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默读课文,想一想其他的部分与表现雨来是小英雄又有什么关系?先在书上做批注,再和同桌交流你的观点和依据。
预设一:写了成为小英雄的原因一——感悟“爱国”情怀
出示句子
①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②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1)这句话一共出现了几次?(前两次出现在第二部分,第三次出现在第四部分)
(2)想一想,我们都有谁?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3)教师引读,感受爱国情。
女老师教孩子们念这句话,在雨来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正是因为这份爱国之情,雨来毫不动摇,宁死不屈——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让我们也牢牢地记住——
预设二:写了成为小英雄的原因二——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1)找一找课文哪一部分写到了爸爸参加战斗的事情?
(2)思考:爸爸的做法对雨来有什么影响?
(3)小结:爸爸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雨来后来成为小英雄也是分不开的。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导学,围绕“课文其他的部分与小英雄雨来又有什么关系”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充分体现长文学习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
(三)合作探究,重点研读“怀乡河”之景。
1.课文中除了写这么多人物,还反复写了什么?(怀乡河的景色)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再说说写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出示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2.学生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预设一(出示句子)
句子一: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预设二(出示)
句子二: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怀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句子三: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1)指导朗读
(2)比较发现:同样是描写怀乡河的,有什么不一样?
(3)这两处都是写还乡河的,但景色不一样,表达的心情也不一样。
4.对比品读,深入体会。
(1)(出示两组描写还乡河景色的句子)这两处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第一部分表达轻松、活泼的心情,第五部分表现了人们心情的沉重)
(2)简简单单的几句环境描写,同一条的怀乡河就变得不一样了,也衬托出人们不同的心情。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3)配乐情境朗读。
5.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摘抄下来,请同学们完成积累卡。
(1)结合《语文园地四》“书写提示”,回顾一段话摘抄的书写要领。
(2)结合学情,相机指导生字书写。
(3)展示学生摘抄,评价。
【设计意图】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与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借助积累卡的摘抄练习,结合本学期的“书写提示”,进一步巩固文中景色描写的语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拓展链接,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小结: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雨来也成了一个时代的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2.推荐阅读:像这样的故事,在管桦爷爷的原著中还有许多,我们六年级还要读,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开启旅程,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总结收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时代儿童的成长故事,体会人物的品质;在拓展原著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附:板书设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