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22 古诗三首 墨梅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22 古诗三首 墨梅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0 09:5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墨梅》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墨梅》。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出示四个部分标题)
一、说教材:
《墨梅》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歌,感受诗歌表现的精神品格。《墨梅》是这组诗中的第三首,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人善于画梅,也喜欢咏梅。诗人借墨梅为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全诗的前两行写实,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墨梅的形态,一个“淡”字刻画出墨梅的朴素淡雅,令人耳目一新。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王冕画梅花,不是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表现出了诗人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
说教学目标:
会认、会写“砚、乾、坤”3个生字,理解“乾坤”在诗中的意思是指天地间。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作者生平资料与写作背景感受诗人想表达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格,领悟借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走进诗人的内心,揣摩作者想表达的人物精神品格。
说教学方法:
  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已掌握了初步的学习方法,但对诗词的鉴赏还缺一点理解能力,感受古诗的文化精髓,也仅仅是从诗歌的表面去理解,并不能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歌蕴含的意境。为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尝试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领悟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并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在本堂课中,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首诗句的意思。同时搜集资料,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让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将分为以下几个板块进行教学:
板块一:古诗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课件出示含有“梅”的三首古诗,让学生朗读并找出他们的相同点,说说诗中的“梅”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接着,出示王冕的墨梅图,欣赏这幅画的特别之处,并向学生介绍这首诗就写在这幅画中,初步了解“题画诗”。
  由写梅的古诗导入并标红部分字句,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对梅的品格有个初步的认知,为学习《墨梅》做铺垫。而墨梅图的出示不仅能自然地引出课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美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了解学生读诗的感觉,为下一步有韵味地读寻找切合点,并在此过程解决生字书写。
二读,读出韵律。
  《墨梅》是一首七言绝句,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格律,通过指导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掌握最基本的朗读诗的方法。
三读,读出感受。
(1)读懂诗句的意思,你有哪些方法?(借助插图、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等)
  懂诗意是为体会诗情服务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些理解诗句的方法,通过回顾,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可以结合多种方法,自主学习。 
(2)运用方法,自主学习,理解“乾坤”,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板块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怀
品读“洗砚池”的典故,看到“家中梅”。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的典故,诗人与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品“淡墨痕”,出示《墨梅图》,看到“画中梅”。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盛开的梅花的照片,对比王冕画的《墨梅图》,说一说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结合“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两句诗进行思考。这一环节利用诗与画的结合,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墨梅的素洁、淡雅。并顺势指导这两句诗的朗读,读得轻一点,读出淡雅的感觉。
3.品“清气”,结合诗人生平,看到“心中梅”。
看见“心中梅”,难就难在“清气”的还原与建构。多数人写梅花,着笔在“香气”;唯独王冕写梅花,着意于“清气”。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本环节,我会围绕“能否将清气换成香气,说说你的理由”以及王冕说的“清气”到底指什么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通过课件出示关于王冕的三个事件,让学生读一读,联系王冕生平、猜想王冕志向、品读王冕诗句,概括出王冕淡泊名利、清高孤傲、洁身自好的品格,让学生领悟: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香气是鼻子闻出来的,清气是心灵品出来的;香气是每个人都能闻到的,清气只有高洁之士才能品到。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梅花的形象就是诗人的形象。
本环节用王冕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王冕的个性,进而产生认知上的链接,由感“梅”过渡到识“人”,也为学生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降低理解的坡度。
4.再读古诗,找出你觉得最能体现王冕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人生态度,可以担当诗眼的字。
  淡——淡泊名利    清——清高孤傲、洁身自好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以引发思考的追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聚焦“淡”、“清”两个字,进一步感受王冕的高贵品质。
板块五: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写作手法——借物言志(借物喻人)
学习了《墨梅》,我们了解了这首诗不仅是在写梅、颂梅,更是在表达诗人自己的感情与志向。而这种借用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所崇尚的品格的写作手法就是——借物言志(借物喻人)。
2.对比本课三首诗的异同,背诵积累。
  王冕用墨梅这一种事物来表现他清高纯洁的内心;王昌龄用一个离别的事件来表达他冰清玉洁的至纯之心;卢纶用战士出征的场景来赞扬将士们的勇猛和豪迈!三首诗可谓异曲同工,妙不可言,都是借助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成功在于积累,请学生带着感情反复读诗,尝试背诵。
3.课后作业:搜集用“借物言志”手法的诗词。
说板书设计:
       淡墨痕     墨梅     清气
              借物言志
          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