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挑山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5 挑山工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0 10:0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挑山工》
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事件和心理变化,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的动作,借助登山示意图,能有条理、完整地说出跳 山工怎样登山的。
3.抓第五自然段挑山工的语言,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创作经历等方法, 感受挑山工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从挑山工的动作、语言、外貌描写中感受他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的品质。
一、寻“形”
1.篇章页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第七单元的学习,读读篇章页中罗曼·罗兰的这句话,你收获了什么?
预设:想要有所成就,人的品质和品格极其重要。(板书:品质)
2.直接揭题:这个单元,我们将去感受古人的精神品格,领略中外英雄的气概,今天,我们先走进一群平凡的人——挑山工,去看看他们身上到藏着什么样的品质。预习过课文,你知道挑山工的样子是怎样的吗?
预设:把货物挑上山的工人。
追问:真厉害,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预设: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
3.布置任务:其实这是对挑山工形象的描写(板书:形),文中还有多处描写挑山工外貌的,你能找到吗?默读全文,用直线画一画。
(1)交流汇报: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 矮个子,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挑山工?
相机交流形象,预设:辛苦、淳朴、健壮等,随机板书。
看人先看“形”,你觉得冯骥才画下的挑山工会是怎样的?
出示画作:和你想的一样吗?
朗读:我们再来把这些句子读好,把挑山工的形象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二、探“行”
1.过渡:这就是冯骥才在泰山上看到的挑山工的形象,除此之外,他还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挑山工登山的动作。(板书:行)
2.让我们先去看看挑山工是怎样的登山的——出示任务:
学习活动: 默读课文,想一想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与游人登山有什么不同,照样子填一填。
(1)自主填写。
(2)填写好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
(3)汇报梳理,预设:
挑山工 游人
肩上有沉甸甸的挑子 肩膀上没有挑子
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直往上走
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路程相对较短
一个劲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4)重点聚焦:什么是折尺形的路线,谁能上台来画一画?
①1生读,1生画。
②同意他画的吗?说说这么画的理由。
③这样的折尺形路线,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预设:非常辛苦,很费时间……)
④为什么要走折尺形?预设:使东西不碰到台阶;省些力气;保护膝盖。
⑤师生合作朗读。
(5)现在谁能借助示意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自己练一练。指名说。
三、品“言”
1.对比质疑:挑山工是这样登山的,而游人是这样的。结果呢?
预设:挑山工常常赶到游人前面去。
追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想问的吗?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预设:挑山工实在太辛苦了,但他们登山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这是为什么呢?
(2)引读:在差别明显这样的情况下,挑山工和游人的所花的时间却是差不多的,冯骥才先生心中有和你们一样的不解之谜——“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2.品味语言:其实挑山工想到了你们的问题,并做出了回答。(板书:言)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同一条道 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数数这里一共几句话(6句)。好好读读挑山工说的话,多读几遍。每一句都说了什么呢?
开火车读六句话。我们一起来读读挑山工说的话。
同学们,这里一共几句话,每句话都说了什么呢?
第1句:强调没有近道,是同一条路。
第2句:游人是如何登山的,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第3句:我们不能如此。
第4句:不能这样的原因,踩不实容易摔倒,货物和人都有危险。
第5句:我们需要一个劲往前走。
第6句:虽然慢,但是时间久了未必比游人慢。
小结:看似简单的六句话实际上是有关联的,先讲走的是同一条路,再讲游人和挑山工登山是不同的,接着讲了不能玩闹的原因,最后讲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才会超过游人。
解惑:现在,你知道挑山工常常跑到游人前头去的原因了吗?
①预设:游人在玩闹,挑山工在一个劲往前走。
②合作读:
师:当游人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
生:挑山工一劲往前走。
师:当游人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
生:挑山工一劲往前走。
师:当游人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
生:挑山工一劲往前走。
师:当游人在 ——
生:挑山工一劲往前走。
师:就这样走着走着,走过日出日落——(生读:一天一个来回)就这样走着走着,走过春夏秋冬——(生读:一年四季)就这样走着走着,走过风霜雨雪——(生读: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怪不得,他说——(生读第5段)。
3.体会: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挑山工?
预设: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奋勇向前,坚定不移……
4.抄写:打开《作业本》,把挑山工说的对你触动最深的几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并牢牢地记在心里。
四、悟“理”
1.过渡:你们把几句话抄写下来了,而冯骥才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悟理:你们猜猜看,冯骥才为什么回到家要写下这篇文章,画下这幅画?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预设:做事认定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能达到目的。
3.链接:冯骥才的成长遭受了许多的磨难,他做过业务推销员、塑料印刷工,画过草帽和玻璃镜片,过得十分艰难。从开始写作,期间经历许多波折,但他从没放弃。或许在他低谷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个画面——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正是这幅画,正是挑山工的这种精神,才让他拥有了一步步向上攀登的勇气,让他在文学之路上勇攀高峰。
4.让我们也把这幅画,这种精神永远留在心里。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5.结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发现可以从一个人的形、行、言去感受他身上的品质,我们继续带着这样的方法学习这个单元的其他课文。(板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