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11:5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选题立意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一部中华文明史,更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融绽放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题曲。究其文化因素,是因为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开放自由兼容并包,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内部实现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有机交融,其外部实现了中华文化与异域优质文化的交流互鉴,这使得中华文化在绚丽多彩的表象特征下,更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与品位,即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正是源于此,看似分裂动荡长达300年左右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最终实现了隋唐大一统,这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厚积薄发。所以 ,我们作为华夏子民,中国公民,应该敬畏和尊重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文化自信,才能认可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伟大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当然台湾回归祖国统一也是入情入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指导思想:1.“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教学大胆打破既定教学模式束缚,以指导学生分组分项目有针对性的高效学习,以生生合作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辅助,优化师生互助学习模式的新路径,充分调动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2.“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教师在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史料,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于情境中感知历史,入情入理,自然清新而流畅,从而内化知识,熏陶素养,培养能力,提升感悟。本课通过历史微镜头,以图证史,大量史料等为辅助,尽可能创设情景问题教学,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理论依据: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的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学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方案,考虑与初中历史学习衔接,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本课课程标准分析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标解读:从结构上看,新课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将“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两个学习专题置于一个单元内,避免了过去专题史结构下内容重复、时序性不强等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内容上看,新课标增加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区域开发”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对其历史地位形成正确认识。
本课课本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课程容量比较大,若按子目顺序讲解,会比较散,也不容易在一课时内完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于课标要求和以上分析,我按本课标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唯物史观下的文化视角看大一统之路,故而首先从经济基础的变动探寻历史源头,即第一个大标题“一.动感经济之江南新秀”,意在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南北方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必然要求国内市场的统一,此为强大的经济内驱力;紧接着第二个大标题“二.魔幻政治之重组异化”,意在说明经济基础的变动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化,继续渗透唯物史观, 随着南方高门士族由盛转衰和北方异族皇权的强化,这种官僚政治的变异重组与新生,在客观上推动着隋唐大一统;接着第三个大标题即“三.焕彩流动之民族交融”,重点突破民族交融对于促进统一的巨大能量;最后综合导出北方复合文化的新势能,即第四个大标题“四.推陈出新之文化新生”,意在说明相对于南方颓废玩梗的魏晋玄学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在受到民族交融的滋润下,更显得生机勃发具有进取精神,同时南北方通过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等路径,增进了文化共识,即文化上的认同感增强了政治上的归属感。就文化层面来说,这种文化的巨大因素拖动了隋唐大一统。
本课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刚经历过中考, 本课内容中政权更迭、南方经济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学生在初中历史七年级教材有详细学过。课本内容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学生拥有较好的历史基础。在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下,历史作为新高考中的必考科目,在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强调落实并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高一同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了解不多,特别是对史料的分类、解读及运用史料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不足,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同时在理论深度层面,学生的理性认知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简而言之,基于学情,在实际授课中,学生已经掌握部分可以不讲或点到为止,重点放在对重难点的突破,史学素养的选择性渗透,基本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能力层次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概况,知道这一时期区域开发的概况和民族融合的具体史识。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史料分析历史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频繁,因此各个时期疆域范围也多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进而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史学素养目标: 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序更迭和同时期东西方历史的横向比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通过对经济基础变动的分析,局部统一的客观认识,南北方占主流的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3.通过对民族交融的讲解,多因素促成隋唐大一统的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北方文化的特质与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素养。
本课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曲折中的进步,即政权更迭,区域发展,民族融合等; 教学难点: 探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孕育的多方统一因素与优秀文化价值的功效魅力。 确立依据:1.学生核心素养相对薄弱,部分概念理解困难。2.当前史学研究以及课标对于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1)重点突破策略:通过史料研读、思考探究、讲解引导等,落实重点知识;(2)难点突破策略:突破策略:通过材料展示、合作探究等方法,层层递进,突破难点。
本课教学方法分析 教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小组合作任务型驱动模式、史料与问题教学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整合等
本课教学课时说明 本课教学课时安排为1课时。(客观而言,本课内容繁杂,头绪众多,加之1课时的教学时间的确是比较紧张,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大胆删减,创意设计,科学选材,精准破题;一节历史课固然不能培养学生很多能力,但是如果能有效渗透科学的史学素养,有针对性的突破重点问题即可)
板书设计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以唯物史观下的文化视角看大一统之路 一.动感经济之江南新秀 二.魔幻政治之重组异化 三.焕彩流动之民族交融 四.推陈出新之文化新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三个历史微镜头,建构问题: 1.穿越遐想: 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你有幸与竹林七贤谋面;那么,你会做些什么呢?又会想些什么呢?为什么?2.畅游联想:闭上眼睛用心感悟诗歌意境韵味;你感悟到的北方文化有何特质?与同期南方文化相比较而言,你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3.纵横经纬:横向对比同期东西方历史的300年,有何差异?为什么?你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 阅读,分析,思考 贯彻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以图片与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开门见山引导学生感悟魏晋玄学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区别;通过东西方历史的横向比较渗透时空观念等,助力新课讲授与教学
讲授新课 解说过渡 任务驱动 项目问题 合作探究 解说过渡与引导:有学者认为,长达300年左右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动荡混乱是其表现特征,之所以最终能实现隋唐大一统,是因为该段历史时期内,孕育了诸多统一因素,犹如黎明前的黑暗一般,推动着中国历史生生不息砥。 导出任务型驱动项目问题学习:任务1:结合课前对教材与导学案的预习,以6—8人为单位划分学习 小组,进行团队合作3分钟秒杀学习;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角度探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段内孕育的统一因素, 并分析思考相应的特点与历史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出项目问题任务驱动探索的建议。 以6—8人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进行团队合作3分钟秒杀学习;从政治,经济,文化, 民族关系等角度探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段内孕育的统一因素, 并分析思考相应的特点与历史影响。学生组队与合作学习中,分析思考,准备发言 1.贯彻落实任务驱动型项目问题学习模式,将繁杂的历史知识和头绪众多的线索,加以科学删减整合,减轻学生负担,服务于主题内容与重难点教学任务的达成;2.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归纳整合与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一.动感经济之江南新秀 首先,指导“经济因素组”学生进行发言与成果分享,教师并加以进行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切换幻灯片导出课件中的动态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提出问题:思考1:观图如下,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影响如何?其次,以图证实说明南北方经济的共同发展进步;再次,进行追问,即“追问:虽然南北方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但经济优势依然在哪方?为什么?客观上会产生什么影响?” 经济因素组同学选取代表发言与全班同学交流师生共同分享成果;沿着教师思路看图片探真相,分析思考教师的追问。 渗透唯物史观的史学素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变动与流动是根源;2.监测任务型驱动项目问题的落实成果;3.贯彻以图证史教学理念;4.通过追问,培养学生深度探究问题的意识(南方经济虽然有发展,南北方都在发展进步,但是北方依然是重心,经济根源的特色赋予了北方一统使命)
魔幻政 治之重组异化 任 教师首先落实“政治因素组”的任务驱动项目问 题 题探究,即,任务2:依据课前对教材与导学案的 的预习,再结合材料与团队合作3分钟秒杀学习 成 成果;分析思考 考南北方的政治生态建设出现了 什么异象?有何影响?其次,引导学生认知南方 门 门阀士族的特征与影响,南方高门士族的由盛转衰,以及北方十六国以来异族皇权的强化等基本史实。 政治因素组同学选取代表发言与全班同学交流师生共同分享成果;沿着教师思路研读史料,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基本性的历史结论。 1.贯彻落实与检测任务驱动型项目问题探究成果;2.归纳总结学生发言成果并指出不周之处加以补充;3.通过史料研读与历史比较,引导学生认知南方门阀士族的由盛转衰与北方异族皇权的强化,导致官僚政治的变异分化重组客观上助力了大一统,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和基本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渗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
三.焕彩流动之民族交融 教师首先落实“民族关系因素组”任务驱动项 目问题探究,即,任务3:依据课前对教材与 导学案的预习,再结合材料与团队合作3分钟秒杀学习成果;分析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产生的深刻影响。其次,介绍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前在北方的奠基性经验,局部统一助力了大统一;再次,重点介绍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实质与影响,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认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最后再以以图证史的方式深度引导学生民族交融胡汉互鉴共同发展进步,得出结论“强大的经济内驱力助推着政治大一统;如胶似漆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文化价值观与政治归属感”。 目 “ 民族关系因素组同学选取代表发言与全班同学交流师生共同分享成果;沿着教师思路研读史料,阅读历史图片,以特定历史评价法辩证理性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探寻民族交融所产生的巨大历史影响,以及客观上助力了之后的隋唐大一统。 1.贯彻落实与检测任务驱动型项目问题探究成果;2.归纳总结学生发言成果并指出不周之处加以补充;3.通过对前秦在北方的奠基性经营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民族交融与孝文帝改革的互逆性,渗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的素养;4.通过以图证史和历史结论的总结,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归整历史问题的意识,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史料学习能力
四.推陈出新之文化新生 教师首先落实“文化因素组”任务驱动项问题 目 探究,即,任务4:依据课前对教材与导学案的 课前预习,再结合材料以及团队合作3分钟秒杀学习成果;分析思考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与影响,并进一步谈谈你的心得认识。其次,通过史料研读与历史比较,引导学生认知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特殊历史环境下,北方游牧文化的生机盎然与积极的进取精神,伴随经济发展,政治重组以及民族交融等,这种特殊的文化潜质助力了北方兼并南方,结束了长达300年左右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大一统。当然,客观上,也助力了之后的隋唐大一统。 文化因素组同学选取代表发言与全班同学交流师生共同分享成果;沿着教师思路研读史料,阅读历史图片,以特定历史评价法感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殊潜质与巨大功效 贯彻落实与检测任务驱动型项目问题探究成果;2.归纳总结学生发言成果并指出不周之处加以补充;3.通过对南北方不同文化特色的历史比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4.以唯物史观与特定历史评价法科学看待北方文化,不可故意夸大,灌输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新时期民族关系的新发展,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教育。
主旨提升与家国情怀渲染教育 教师首先利用名人名言,引导学生感知优秀民族 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内涵魅力,接着渗透历史基本 原理;其次,通过两个“探索与争鸣”,进一步 引导学生深度分析历史问题的精神,渗透唯物史 观与家国情怀,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是祖国 的大好河山,都从不同程度助力了之后的隋唐大 一统;再次,引用习总书记的发言筑牢民族共同体 意识;最后,以背景音乐为辅助,进一步强调中华 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制 度自信道路自信;以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至高点, 结束本课的新课教学。 分析与思考问题; 知道,了解,共鸣 内化,理解,感悟 正本清源,历史学科终归是一门塑造学生品格的特殊学科,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基本性历史学习能力的同时,而且也渗透了科学的史学素养,比如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特别是对于家国情怀的教育与渲染,既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也是本课情感教育的最终归宿。爱国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情感基调。
课堂总结 历经300年左右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 中国古代上的一次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分裂动荡期,也是一次北民南迁江南开发民族融合的高峰期;分裂与动荡,战争与交融,开发与进步,局部统一与整体合流等是该时期比较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其中经济的发展,即经济基础的变动引起了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的一系列变化,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伴随同时期内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南北文化呈现出明显差异,即以魏晋玄学为代表的南方文化相对而言颓废玩梗具有滞后性,但从历史长时期来看有一定的可取性;而北方文化受到民族交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显得生气盎然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北方完成大一统,结束了长期分裂动荡具有进步性。纵横同期东西方历史,而西方却走上了分裂之路,究其文化因素,东西方的确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因素。 内化,理解,感悟 内化,理解,感悟 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 顺承设计 落落大方 结构完整 布局合理 科学规范
强化训练 历史单项选择题,跟踪进行质量监测 阅读,思考,作答 规范课堂建设布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素养与能力同发力。
课后作业 请结合所学知识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分析思考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的这句话,即“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的深刻内涵;并简单谈谈给予你的启示心得感悟。 进行问题标注,以便于课后有针对性的分析思考训练 进一步内化素养与提升历史基本解题能力;实现育人与应试的双重无缝对接有机融合。
本课教学预设 本课,是我自从事历史教学与历史教育16年来,大胆创新设计的课例之一。首先,在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理论建构方面,我采用任务驱动型项目问题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情境——探究——感悟”为基本模式,以合作学习(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为基本载体,充分预设能调动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我大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充分吸收借鉴本年级同历史学科组历史教师的智慧经验,科学创新,删减取舍,以便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看门见山单刀直入式的强化对重难点历史问题的讲解与突破;再次,我以新颖别致的教学主标题,精选严选的史料,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人物,相对科学规范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深度学习,渗透相应的历史学基本素养,培养历史学基本的史学学习能力。所以,在讲授本新课之前,我设想这节课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氛围活跃,思维积极,松弛有道,科学有序,史学素养内化有效,能力培养基本达成的,当然,我相信也能够突破相应的教学重难点,达成相应的预期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讲授,亮点收获如下:一是,课堂氛围比较宽松活泼,思维严谨而又松弛有道紧张有序;二是通过任务驱动型项目问题学习,小组合作3分钟秒杀学习,学习任务目标清晰,客观效果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拨云见日,直接便捷高效,更加深了对本课重难点问题的理解与突破,在内化学生科学史学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陶冶了学生高尚的家国情怀,达成了基本的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是,学生个体受到认知阅历,理解能力,史学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发言中,有个别同学的历史术语表述不科学,历史思维逻辑稍显混乱,有待于我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进一步训练引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