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辽夏金元)这不平凡的六百年孕育并实现了“中华”从“小中国”变型为“大中国”的“一次漂亮的转身”。……这是两种不同的国家建构模式之间的区别:一种是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模式,另一种则是从汉地社会边缘的内陆亚洲边疆发展起来的内亚边疆帝国模式。后者萌芽于辽,发育于金,定型于元,而成熟、发达于清。……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参与,今日中国就不可能有这般广袤的版图!
——姚大力《疾驰的草原征服者·推荐序: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何谓“大中国”?
一、“大”疆域:政权并立,再造统一
二、“大”制度:因俗而治,借鉴创新
三、“大”民族:交流融合,天下一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习目标:
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大”疆域:
政权并立,再造统一
一、疆域:政权并立,再造统一
·阅读课本,梳理辽夏金元政权建立的基本史实
政权 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辽
西夏
金朝
蒙古
元朝
契丹族
党项族
会宁府
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和宁
耶律阿保机
铁木真
忽必烈
蒙古族
1206年
1271年
完颜阿骨打
女真族
1115年
1038年
916年
兴庆府
元昊
上京
大都
一、疆域:政权并立,再造一统
·结合材料,归纳辽夏金元的时代特点
宋辽战争:25年
宋夏战争:15年
辽金战争:12年
宋金战争:24年
从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和平局面为主导
二、“大”制度:
因俗而治,借鉴创新
二、制度:因俗而治,借鉴创新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梳理辽夏金元的主要制度。
政权 民族 主要制度
辽 契丹族
西夏 党项族
金 女真族
元 蒙古族
模仿北宋,一制二称
沿袭唐宋;猛安谋克制
驿传制度;行省制度;四等人制
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制
二、制度:因俗而治,借鉴创新
·重点突破
阅读“学思之窗”,思考南北面官制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胡汉分治,因俗而治
影响:缓和民族矛盾,稳定辽的统治,加快民族交融。
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辽史》
保持民族习俗
笼络各族酋长
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二、制度:因俗而治,借鉴创新
·重点突破
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
制度模仿北宋
中央机构两种官称
改姓氏
创文字
突发令
学宋制
返胡俗
二、制度:因俗而治,借鉴创新
·重点突破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
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特点: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兵民合一
影响:节约了财政开支,又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与汉人错居……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之道也。
——《金史》
游牧?农耕?
不数年间,仓库充实,民物殷富,四夷宾服,以致大定三十年之太平。
——(金)赵秉文《淦水集》
大定之治
『小尧舜』
金世宗
二、制度:因俗而治,借鉴创新
·归纳总结
辽夏金的制度建设有何共同特点?对文明发展有何影响?
思考
吸收中原王朝先进制度
保留本民族特色
因俗而治
少数民族封建化
生产方式:农耕化,发展农耕经济。
政治制度:封建化,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阶级。
思想文化:儒家化,吸收采用儒家思想治理社会。
③民族交融,汉化加深
①因俗而治,为后世所借鉴
②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游牧文明
+
农耕文明
二、制度:因俗而治,借鉴创新
·重点突破
组成:
职能:
作用:
驿道;驿站;急递铺
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传递公文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③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诸行省用及千定,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史》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特点:
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②行省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原则进行政区划分。
影响: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拓展:元朝的边疆管理
边疆设行省
派官员直接管理
吐蕃直属
中央宣政院管辖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加强管理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进行行政管理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二、制度:因俗而治,借鉴创新
·重点突破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办事之长官),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罢诸路女真、契丹、汉人为达鲁花赤者,回回、畏兀仍旧。
——《元史》
目的:
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民族矛盾更加激烈,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进一步加强。
三、“大”民族:
交流融合,天下一家
三、民族:交流融合,天下一家
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 ——(元)脱脱《金史》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中国” 地域意义 文化意义 人民意义 政权意义
“小中国” 中原 汉文化 汉人 汉族政权
“大中国” 十一行省 农耕、草原文化 各族人民 不论民族
三、民族:交流融合,天下一家
从辽、金朝起,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以空前的规模向北方传入,汉族向北方迁徙也空前增加,极大地改变了草原树海的面貌。辽、夏、金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游牧部族的制度无法再继续下去,而向着中原农耕民族的组织制度演变。
——武玉环《中国大通史·西夏》
虽然各政权之间战争不断,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民族交融是主流,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辽有自我独特的医学针灸、防腐技术和历法,又有契丹汉族结合的建筑风格……
——龚书铎《金戈铁马的交汇》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①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②北方少数民族主动学习汉文化,促进自身的封建化
③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堂小结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
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习近平
课堂小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政权并立
再造统一
交流融合
天下一家
民族交融
中华一体
辽夏金元
民族融合
历史贡献
政权建立
时代特点
内容
特点
影响
因俗而治
借鉴创新
辽: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夏:模仿北宋,一制二称
金:沿袭唐宋,猛安谋克
元:驿站;行省制;四等人制
统一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