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布衣天子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孟森《明史讲义》
“开局一个碗”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逐渐统一江南。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对外关系与边疆管理
三、明朝覆亡与清军入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明代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宰相
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
元朝行政制度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明太祖实录》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专权
历史原因:皇权与相权的基本矛盾
现实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皇权不稳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宰相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问题:政务繁多,效率低下;
皇帝独断,易造成决策失误。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
特不居丞相名尔。
——《明史》
内阁首辅是宰相吗?
探究: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上)》
(唐)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不起草。在这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发下,但舍人仍可第二次第三次退回。
——吴晗《皇权、绅权与相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不同 权力地位 制度赋予 法定国家行政机构 皇帝授予
侍从秘书顾问机构
任免 皇帝与大臣商议 皇帝直接任命
职权 总揽政务,参与决策 咨询顾问,无决策权
对君权影响 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不能制约君权
内阁性质: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咨询机构。
内阁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宦官专权
互相制约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专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明史》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归纳总结
废宰相,设内阁
重用宦官掌权
成立特务机构
废行省,设三司
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乱政,有利于政局稳定;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君主专制
空前强化
皇帝独断,难免决策失误;皇权过于集中,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二、对外关系与边疆管理
二、对外关系与边疆管理
1.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时间
条件
目的
概况
影响
阅读课本,梳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
1405-1433
宣扬国威
①规模空前;②扩大影响;
③友好往来;④财政负担。
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造船、航海技术先进;③统治者的支持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谋求商业利益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则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即力图将全世界都变成中华帝国的朝贡附庸。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政治目的>经济目的
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中央政权的外藩。
朝贡体系
朝贡贸易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二、对外关系与边疆管理
1.对外关系
·沿海形势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造成巨大破坏。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
频繁。
◇ 1553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强行进入澳门;
后通过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1624年荷兰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1626年,西班牙入侵台湾北部;
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倭寇威胁
殖民入侵
海禁
二、对外关系与边疆管理
2.边疆管理
·经略海疆
①明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
②明朝中期,派遣大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
③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隆庆元年(1567),上谕“准贩东、西二洋”。
——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隆庆开关
二、对外关系与边疆管理
2.边疆管理
·管理陆疆
阅读课本,归纳明朝管理陆地边疆的举措。
战:修长城
置九边
土木堡之变
和:隆庆和议
互市贸易
蒙古
封授僧俗首领
设立管理机构
任用藏族上层
西藏
设立管理机构
封授部落首领
东北
特点?
恩威并施
因俗而治
多元一体
影响:
①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俺答封贡》
三、明朝覆亡与清军入关
三、明朝覆亡与清军入关
1.明朝覆亡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总结概括 ,主要有六种观点:亡于流贼;亡于宦官;亡于朋党;亡于皇帝;亡于民困;亡于学术。
——徐凯《明朝大厦倾覆与社会矛盾的合力作用》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汉南续郡志》
天灾不断
政治黑暗
加派赋税
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
起义
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三、明朝覆亡与清军入关
2.清军入关
16、17世纪之交
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建金,称汗反明
1636年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清军入关,顺治帝定都北京
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全球视野下的明清易代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新航路开辟
1519—1522年
麦哲伦第一次
环球航行
16世纪-17世纪
近代科学革命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368年
明朝建立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6-17世纪
葡萄牙租住澳门
荷兰、西班牙侵占台湾
1616年
努尔哈赤
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称帝
改国号大清
1644年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14世纪
文艺复兴开始
专制政体下的
王朝更替
引领世界
近代化潮流
课堂小结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对外关系与边疆管理
明朝覆亡与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废宰相
设内阁
重宦官
原因
实质
影响
郑和下西洋
沿海形势
边疆管理
概况
特点
影响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原因
过程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危机挑战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