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历史必修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
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
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
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背景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图为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家居生活的场景。
▲《夫妻对坐宴饮图》
宋元时期的经济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学习聚焦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北方发达,南方落后
南宋
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
唐朝中期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场景是夫妻对坐宴饮,
并侧身观看乐舞表演,
身后有侍者手捧食具站立。
富裕
一、经济的发展
宋代《耕获图》
打场
犁地
舂米
收割
插秧
翻车浇地
《耕获图》描绘了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情景。画中有的人在犁地、插秧,有的人在收割、打场、舂米和入仓,还有的人在用翻车浇地,展现了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
入仓
农业的发展
复种技术:(粮食作物)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经济作物: 棉花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粮食产量的提高
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示意图
读地图
观察粮食主要产区的区域范围。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材料一 五代及宋代初期,占城稻被广泛引入长江流域,它一年可有两熟,甚至三熟,而且产量比一年一熟的小麦要高一倍,从而引发了一场“粮食革命”。自占城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长江下游——苏州
太湖——湖州、常州
“苏湖熟,天下足”
“苏常熟,天下足”
占城稻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黄道婆塑像
(生卒年不详)
浙江出土的南宋棉毯
为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木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元]王祯《农书》
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棉纺织业的发展。
脚踏三锭纺车
棉纺织业发展
经济作物
历史纵横
北宋的人口
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但 史料记载这一年的“口数”仅为4673万,每户平均口数仅为2.24。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统计的口数只包括男丁,即成年男子。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一、经济的发展
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北宋人口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传统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史料运用需多方互证核实
一、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宋朝制瓷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高超的制瓷技术)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官窑贯耳瓶
钧窑玫瑰紫大花盆
定窑划花萱草葵瓣口碗
汝窑青釉洗
哥窑葵口盘
金白釉黑彩剔刻莲花纹如意枕
▲ 元朝青花瓷
▲元朝釉里红
辽绿釉贴塑龙纹马镫壶
制瓷技术改进
采矿业
一、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矿冶业: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印刷技术
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
泥活字版(模型)
材料一 庄绰在其著作
《鸡肋编》卷中《石炭》
中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元朝王祯转轮排字法
省工省时,可重复使用,利用率高,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方面 发展 影响
农 业 耕作 制度
经济 结构
户口 增长
边疆 地区
手 工 业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南方: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
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①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②棉花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
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北宋末年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
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
农业有显著进步。
①宋朝:五大名窑
②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①煤的开采量大;
②东京居民用煤作燃料。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活字印刷)
提高粮食产量,推动人口增长
①对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②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推动农业、工商业发展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
商业繁荣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产品商品化
纸币的出现与使用
市场类型多样
商品流通范围扩大
海外贸易发达
基层市场蓬勃(草市)
面向大众
北宋时期,汴京郊外的草市十分繁荣,已经成为城郊的经济重心,发挥着中心市场的作用。宋真宗时期,汴京郊外草市的发展出现了“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的局面,有些特别发达的草市已经和市区别无二致。
郊外草市
这幅图是《清明上河图》的后段,描绘了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展现了东京街市的繁荣景象。(北宋都城)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商业城市—东京
元大都平面图
南宋临安城平面图
当时,城内定居人口达百万,商业繁盛。
“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很多,故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
商业城市—临安
商业城市—大都
马可 波罗记载:
“汗八里城(大都)....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
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一、经济的发展
边境贸易活跃
南宋时期的榷场分布图
设置榷场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货币需求量剧增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纸币
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交子”;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 元朝纸币
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在彼此接界地带设置的互市市场。除战争时期外,通常都会互相约定,定期开设。
推动商业的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
海外贸易繁荣
表现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材料一 上(宋高宗)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万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北宋中期以后,海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全年收入的15%左右。
....各个外贸港口还在城市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优待外商并为其在华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温州朔门古港码头遗址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元朝交通路线图
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
发达的中外交通
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一、经济的发展
北宋中后期南北方主要铜、铁矿区数量
——七下历史图册
一、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一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唐代经济分布
宋代经济分布
经济上依赖南方
北宋中后期南北方上缴赋税、耕地面积占比
赋税超过北方
唐代人口分布
宋代人口分布
人口超过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
政治中心南移;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一、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字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根据材料一,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
影响
经济: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文化:助推了南方地区文化的发展;
交通:扩大了漕运和海运的规模;推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政治:推动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
通
惠
河
会
通
河
海运
河运
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运河有哪些变化?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呈大弯曲状;
元朝运河截弯取直,直通大都,缩短了航程。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
影响:
促进了交通系统的发展;
有利于将南方财赋和南粮北运,
解决北方粮食供应问题;
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
进一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主要任务运输江南的粮食。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是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二、社会变化
材料一 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什伍”。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等
取士范围:唐朝士族子弟占绝对优势
宋朝:向全社会放开(无身份限制)
考试程序:宋朝弥封、誊录等措施使科举选拔更为公平、公正。
社会新变化
社会变化:门第观念淡化
“取士不问家世”
材料四 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北宋官员蔡襄在《福州五戒文》中指出“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婚姻不问阀阅”
均田制崩,宋代不抑兼并
租佃关系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材料三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
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二、社会变化
人身自由、地位平等
材料五 (宋太宗)“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立合同契四本。”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表现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表现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
学习聚焦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
引起社会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世家大族的衰落;
科举制度的发展;
政府政策的调整。
社会变迁
反映经济发展
经济之变
社会之变
经济发展是
社会变迁的基础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开创
发展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削弱
进一步削弱
创立理学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官方哲学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动摇
动摇正统地位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受佛、道冲击
三、儒学的复兴
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
学习聚焦
程颢
三、儒学的复兴
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背景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万世开太平
为往圣继绝学
儒学自身缺陷
印刷术的发展
佛道外在冲击
阶级矛盾的加剧
学者主观努力
周敦颐
程颐
邵雍
张载
北宋五子
南宋朱熹
民族矛盾的加剧
三、儒学的复兴
创立理学
理学是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
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程朱理学的内涵
宇宙观
人生观
方法论
哲学范畴
根据教材67页,概况程朱理学的内容,完成表格。
认为“理”即“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理”是什么?
如何认识“理”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
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如何遵循“理”
二程、朱熹对于他们思想的核心概念“理”(有时也称为“道”)作过如下阐释: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 22 上《伊川杂录》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 19《杨遵道录》
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规律),所谓理也。
——朱熹《四书或问·大学或问》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 70《读大纪》
问题探究
“理”就是“天道”,具有本体地位。
“理”无处不在,自然界事物和社会伦理关系都蕴含着“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
万事万物皆有其生成原因和内部规律,这些全都是“理”的体现
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指出人可以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认识天理,体现了人是有作为的,是可以认识自然的。
材料一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方法论—格物致知(认识天理)
天理
宇宙万物的本原
社会伦理
三纲五常
特点:
程朱理学在宇宙观上,
主张万物的本原是天理。
同时,又把这种天理逐步等同于三纲五常,强调人要遵守三纲五常,就是服从天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
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当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的影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材料一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依据材料,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积极影响
明于谦
南宋岳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北宋 范仲淹
消极影响
材料二 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性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成为统治者维护封建秩序和统治的工具
你如何看待“存天 理,灭人欲”?
学习聚焦
材料三 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为封建阶级秩序作辩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
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程朱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提法,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
要求人摈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体现出准宗教的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
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
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
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通制条格》卷 5《学令·科举》
思学之窗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深入探索,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 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程朱理学的解释作为答题标准。
理由: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从而强化对人的思想控制,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标志着程朱理学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儒学的发展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文学—宋词
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已经出现词
宋代
唐朝
概念:一种新诗体,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
发展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增加,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 等。
填词用的曲调名叫作词牌。
词牌
代表人物
苏轼(1037—1101)
李清照(1084—约1155)
辛弃疾(1140—1207)塑像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
城市经济繁荣,推动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宋元科技成就突出。
学习聚焦
文学—宋词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材料研读
阅读诗词,结合所学,说说这些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气势豪迈
风格委婉
气势豪迈
风格婉约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关汉卿
(约1230—约1300)
文学—元曲
元曲: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
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
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
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
代表作:《窦娥冤》、《西厢记》
适应市民阶层精神需要的世俗文化快速发展
元杂剧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作为舞台艺术也取得很高成就。元朝前期人胡祗遹zhiyu在文章中热情赞颂了一位杂剧女演员的表演功力:
学业专攻,积久而能,老于一艺,尚莫能精。以一女子,众艺兼并。危冠而道,圆颅而僧,褒衣而儒,武弁biàn而兵。短袂mei则骏奔走,鱼笏hu则贵公卿。卜言祸福,医决死生。为母则慈贤,为妇则孝贞。媒妁shuo则雍容巧辨,闺门则旖旎yǐnǐ娉婷.....九流百伎,众美群英,外则曲尽其态,内则详悉其情。心得三昧,天然老成。见一时之教养,乐百年之升平! ——《紫山大全集》卷 8《朱氏诗卷序》
史料阅读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文学—元曲(杂剧)
作者热情赞颂女演员的表演
该杂剧演员作品角色种类丰富
侧面反映出元杂剧舞台艺术成就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文学—白话小说
艺术—书法、绘画
白话小说: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
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
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米芾《苕溪诗卷》
书法各有新意
北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秾芳诗帖》宋徽宗赵佶创作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
“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赵佶《写生珍禽图》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锡活字
木活字
相对耐用
非常耐用
提高效率
元朝王祯
能工巧匠又发明木活字
转轮排字法
元朝
北宋
辽宋夏金
元朝中期
出现锡活字(金属)
隋唐
毕昇发明泥活字
雕版印刷术进一步发展
出现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卷首和落款
省工省时,可重复使用,利用率高,降低成本。
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
毕昇塑像
科技—印刷术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科技—指南针
司南(复原模型)
宋代罗盘
宋代 缕悬法
宋代持罗盘的立人陶俑
科技—火药
唐朝末年
唐朝
宋元时期
已经发明了火药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
元朝火铳
宋代火器示意图
突火枪
元代铜火铳(复制品)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郭守敬(1231-1316)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科技-天文
著有《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
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元朝郭守敬
研制出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测定的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行公历的取值几乎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
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1031—1095)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简仪
简仪是元朝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将其结构简化,精度提高,创造出的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图中简仪为明朝铸造,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梦溪笔谈》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领域 时期 成就 意义
三大 发明 宋朝 基本 成熟
科技 北宋
天文 历法 元朝
农学 元朝
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
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测定的数据在当时
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科学史
上的里程碑。
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
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进一步推动
古代农业的发展。
科技成就突出
宋元时期科技发明传播示意图
阿拉伯半岛
传入欧洲
13世纪传入
阿拉伯地区
14世纪
传入欧洲
13世纪,传入朝鲜
日本
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
经过蒙古西征
等途径传入欧洲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由此可知,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影响是
A.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D.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
.
促进欧洲社会变革
促进新航路的开辟
推动文艺复兴
历史纵横
少数民族文字
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被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共同特点:借鉴其他民族文字
影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有利于保存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一体:在汉字基础上创制
多元:保留民族特色个性
西夏文
《金女真进士题名记碑》
契丹文
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和城市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阶层流动加强
门第观念淡化
社会控制松弛
思想文化
佛道发展
儒学复兴
艺术和科技
宋词元曲
课堂小结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社会成员
身份趋于平等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产生深远影响
白话小说
三大发明
《梦溪笔谈》
《授时历》
《农书》
辽宋夏金元时期由政权并立逐步走向大一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各民族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2. 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1.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十三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②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③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④已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堂练习
.
.
3. (2021·福建高考·4)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
4.南宋绍兴年间,有官员发现县吏掌握田宅买卖官印契书的印板,往往空印私卖,引发诸多争讼。因此,其建议“委逐州通判用厚纸立《千字文》为号印造.....每月给付诸县,置柜封记。遇人户赴县买契,当官给付”,并每季核验。该建议获准施行。南宋政府这一举措
A.促进官田数量的增加 B.有利于规范土地贸易
C.推动了土地政策调整 D.有助于遏制土地兼并
.
.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