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16ppt+视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16ppt+视频+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06:05:28

文档简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铁器牛耕的推广与各国变法运动之间的联系,理解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认识商鞅变法确立的新制度对奴隶制旧秩序的取代,理解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
时空观念
能够在《战国形势图》上准确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都城及桂陵、马陵、长平等重大战役的地点。
形成对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基本时间框架概念。
史料实证
运用《战国策》文本、商鞅方升、战国铜壶纹饰、都江堰工程等图文史料,实证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历史解释
解释战国时期战争性质从“争霸”到“兼并”的转变及其深远影响。
分析商鞅变法各项措施的历史作用,并解释其成功的原因。
家国情怀
感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人民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体会变法革新、励精图强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培养改革创新意识和家国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战国七雄的地理格局与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及影响。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对秦国富国强兵的巨大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设计及其历史价值。
难点:
理解各国变法运动,特别是商鞅变法,是如何促进社会形态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
辩证地看待战国时期,既是战争频繁的乱世,也是社会充满活力、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材料呈现】
大幅高清特写《战国策》竹简或古籍封面图片。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的高清展开图,图中人物、舟船、攻城的细节清晰可见。教师用激光笔圈出“攻城”、“水战”、“犒赏”等具体场景。
【教师提问】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屏幕上的两样东西。这本书的名字,和这个铜壶上最密集、最动感的画面,共同告诉我们战国时代一个最核心的关键词是什么?(稍作停顿)再看仔细些,除了战争,壶上还有‘采桑’、‘射礼’、‘宴饮’的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个时代是只有刀光剑影吗?”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1):关键词是“战争”。
(预期回答2):不是只有战争,还有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教师可引导):所以,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引导出“复杂”、“多变”等词)
【教师强调】
“大家说得非常好!‘战’是其名,是其表,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但一个社会的全貌远不止于此。战争的背后,是各国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深刻变革。今天,我们就将化身历史侦探,透过战争的硝烟,去探寻战国时期社会各个层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二) 新课讲授
1. 战国七雄与兼并战争
【材料呈现】
视频动画:演示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变化。
【教师提问】
“请观看演变过程,‘战国七雄’是由哪两个重大事件催生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 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
【材料呈现】
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
“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说出秦、赵两国都城。指出修筑长城的诸侯国,并说出修筑的目的。”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秦-咸阳”“赵-邯郸”
齐、楚、燕、赵、魏、秦。主要为了军事防御,抵御外敌(如游牧民族或其他诸侯国)的入侵,同时也有助于控制边境贸易、巩固疆域和展示国力。
【材料呈现】
文字材料:孟子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长平之战相关史实(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白起指挥秦军一举全歼赵括所统率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和场景
【教师提问】
“结合孟子的话和长平之战的故事,谈谈你对战国战争的新认识?它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何本质区别?”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更残酷,目的是灭国兼并。
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这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也让“统一”成为天下人最迫切的渴望。
【教师强调】
“地图和历史记载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大动荡、大重组的时代。旧秩序(西周分封制)彻底崩塌,新强权在兼并中诞生。请注意,此时的战争性质与春秋时期‘争霸’有本质区别,它是兼并战争,目的是灭国略地,因此其规模、频率和残酷性都空前加剧。孟子的话和长平之战绝非夸张。这种惨烈的兼并,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也深刻地强化了天下急需统一的共识。历史车轮正不可逆转地驶向大一统。”
3. 战国的军事革新:胡服骑射
【材料呈现】
PPT呈现赵国地理位置图(突出其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
〖胡服〗(上衣下裤)与〖中原宽袍大袖〗服饰对比图。
文字材料:课本中“相关史事”栏目——“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相抗衡的诸侯国。”一段。
【教师提问】
“阅读材料,思考赵武灵王的改革抓住了哪个关键因素?(提示:从服饰、兵种角度思考)这一改革带来了什么效果?”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他抓住了装备和战术的关键,学习胡人穿骑射方便的服装,组建骑兵。效果是赵国军力增强,成了抗秦主力。
【教师强调】
“赵国的‘胡服骑射’是一次重要的军事革新,它说明战国时期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比拼政治经济制度的优劣,也比拼谁能更快地学习先进技术和战术。这体现了华夏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在碰撞中的交流与融合,也展现了战国时代务实、创新的精神。”
3. 各国的变法运动
【材料呈现】
PPT提纲: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
代表:
魏国-李悝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楚国-吴起变法:剥夺旧贵族特权,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教师提问】
“请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和吴起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共同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共同点是都想让国家富强,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目的是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教师强调】
“变法改革是战国时代的时代潮流。李悝、吴起等人的实践为后来的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4. 商鞅变法
【材料呈现】
史料原文:1.《战国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2. (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徙木立信”图片
【教师提问】
“从材料当中,我们能读出什么信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商鞅在治理秦国时,公正无私,不畏强权,强调法令的严格执行和公平性、彻底性。他通过“徙木立信”来建立政府信誉,让人们相信法令必行。为后来推行更重大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呈现】
PPT表格:
实物图片:“商鞅方升”及其上的铭文拓片。
史料原文:《史记·商君列传》:“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教师提问】
“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组探究活动。第一组负责‘政治措施’,第二组负责‘经济措施’,第三组负责‘军事措施’。请结合课本和材料,讨论:1. 这些措施直接打击了谁的利益?2. 扶持了哪个阶层的积极性?3. 最终会对秦国带来什么好处?请将讨论出的‘作用’关键词填写在表格中。另外,从‘商鞅方升’和《史记》的这句话中,你们又能读出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小组代表发言):
政治组:打击旧贵族,加强国君权力,作用填“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组:打击井田制下的奴隶主,扶持农民,作用填“发展经济,富国”。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公平交易和收税。
军事组:打击无军功的贵族,扶持士兵和新贵族,作用填“提高军队战斗力,强兵”。《史记》的话说明只看军功,不看出身。
【教师强调】
“同学们的探究非常深入!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 ‘法治’、‘农战’ 四字。它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政治上,它用县制和军功爵制砸碎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了由国君直接掌控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经济上,它通过废井田、奖耕织,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富国’。
军事上,它打造了一支‘闻战则喜’的‘虎狼之师’,实现了‘强兵’。
正是这套环环相扣、雷霆万钧的组合拳,使秦国脱胎换骨,从西陲弱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它告诉我们: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国家富强的最根本动力。”
5. 变法者的命运
【材料呈现】
商鞅人物画像或雕塑图片。
文字材料:课本中“人物扫描”栏目——“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一段。
【教师提问】
“商鞅变法成效巨大,但他人生的结局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为什么他死了,新法却保留了下来?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变法触动旧贵族世袭特权,遭到疯狂报复。变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符合国君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改革需勇气与牺牲,制度变革的生命力超越个人命运,顺应潮流的变革终将被历史铭记。
【教师强调】
“商鞅的个人悲剧是历史上许多改革家命运的缩影。但他的‘法’却留存下来,这深刻地表明:当改革措施制度化、法治化,并真正带来国力提升时,它的生命力将超越改革者个人,成为国家前进的基石。 这也是商鞅变法最为成功和伟大之处。”
6. 经济的发展
【材料呈现】
一组图片:
“战国铁犁铧”与“青铜犁铧”对比图。
“战国铜器作坊”复原图。
课本中的“战国时期青铜冰鉴”、“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战国时期双镰铁范”图片。
“郢爰”(楚国金币)特写图片。
文字材料:课本中“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有的富比王侯。”一段。
【教师提问】
“请观察这些精美的文物和材料,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总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
农业:铁器普遍,牛耕推广。
手工业:分工细,种类多(冶铁、铸造、纺织、漆器、皮革等),技术高(如复杂的青铜冰鉴和丝织物)。
商业:货币流通(金币),城市繁荣,出现大商人。
【教师强调】
“经济的繁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坚实基础。铁器牛耕提高了农业效率,解放了劳动力,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分工和商业城市的兴起。这些变化都在瓦解着旧的社会结构,为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创造条件。这些精美的文物正是当时经济繁荣、技术高超的见证。”
7. 伟大的工程:都江堰
【材料呈现】
都江堰原理动画视频:(2-3分钟)动态演示“鱼嘴”分水、“飞沙堰”排沙、“宝瓶口”控流的全过程。
人物图片:课本中“李冰(生卒年不详)石像”图片。
文字史料:
课本中“人物扫描”栏目——“李冰任郡守后……对蜀郡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华阳国志·蜀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教师提问】
“都江堰是在谁的主持下修建的?他除了修建都江堰,还有哪些贡献?结合动画和史料,说说都江堰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功能、设计、影响、时间四个维度思考)”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李冰主持的。他还治理了大渡河等。伟大之处: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设计:巧妙无坝,自动分水、排沙(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科学环保。
影响:造就“天府之国”。
时间:2200多年至今仍在用,是世界奇迹。
【教师强调】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顶峰,它不仅是技术奇迹,更是生态智慧与科学管理的典范。李冰父子的功绩泽被千秋,他们身上体现的求真务实、勤政爱民、科学创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与商鞅变法一东一西,一文一武,共同展现了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
(三) 课堂总结与升华(约5分钟)
【材料呈现】
PPT展示一个空白的逻辑链条图框:[ ] → [ ] → [ ] → 走向统一
【教师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战国的战争、革新、变法和经济。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逻辑链:是什么样的时代压力,推动了什么样的社会变革,而变革又需要什么作为基础,最终导致了什么历史结果?请用本课的关键词来填空。”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完成)
(兼并战争) → (各国变法/军事革新) → (经济发展/铁器牛耕/水利工程) → 走向统一
【教师强调】
“完美!这就是战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战国,是一个血与火的时代,更是一个破旧立新、充满创造力的伟大时代。它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仅是最终的统一,更是改革图强的精神和创新智慧的实践。这段历史深刻地启示我们:改革是强国之路,创新是进步之魂,统一是民心所向、历史大势。”
四、布置作业
基础题(必做):完成教材P37课后活动第1题:“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试推测秦国统治者不废新法的原因。”
实践题(选做分组):以小组为单位,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围魏救赵”、“田忌赛马”等战国成语典故中任选一个,编写并排练一个历史短剧,在下节课进行展示。
五、板书设计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战国之“战”
格局:七雄并立 (三家分晋 | 田氏代齐)
战争:兼并性 → 残酷化 → 统一趋势
革新:胡服骑射 (军事交流与创新)
二、战国之“变”
潮流:各国变法 (李悝、吴起)
核心:商鞅变法 (法治、耕战)
政:县制 | 废世袭 | 明法度 → 强中央集权
经:废井田 | 奖耕织 | 统一度量衡 → 富国
军:奖军功 → 强兵
命运:人亡政存 → 制度的胜利
三、战国之“基”
经济:铁器牛耕 | 手工业繁荣 | 商业活跃
工程:都江堰 (李冰) → 天府之国 → 科技的智慧
四、历史之势:大变革 → 大发展 → 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