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0 06:5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攒成(zǎn) 斑蝥(máo) 鉴赏(jiàn) 高枕而卧(zhěn)
B. 确凿(záo) 倜傥(tǎng) 收敛(liǎn) 人迹罕至(hǎn)
C. 脑髓(suǐ) 蝉蜕(tuì) 菜畦(xí) 人声鼎沸(dǐng)
D. 秕谷(bǐ) 油蛉(líng) 宿儒(xiù) 狗窦大开(dòu)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相宜 鉴賞 性子很燥
B. 确凿 讪笑 滑稽可笑
C. 丑陋 碎裂 来势汹汹
D. 嫉妒 篱笆 攒成小球
【病句修改】
3.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谁也不能否认学好电脑技术是靠实践得来的。
B.遭守纪律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
C.虽然那光模模糊糊,小得像小米粒,但毕竟是他亲眼看到的啊!
D.自信的人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坚信自己能取得成功。
【词语运用】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B.夜深了,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回忆过去。
C.他研究古文字虽然只有两年,但进步飞快,现在已经是这一方面的宿儒了
D.不管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领导们都不应高枕而卧。
【文体文化常识】
5. 下列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是海伦·凯勒,英国作家、教育家、蒸善家。
C.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D.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6.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主要讲述了鲁迅从儿童时代到青年时代的一段经历。
B.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其作品《茶馆》被西方人誉为是“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C. 《<世说新语>二则》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它是一部志怪小说。
D. 《春》作者朱自清,字佩弦,著有作品《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课文深入理解】
7. 文章在写百草园时还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妈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诫“我”不可随意应答陌生人的话,使“我”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作者意在表明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
C.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意在以此批判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8. 下列对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既交代了写作对象,又交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
B.本文记叙了作者由童年嬉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再现了当时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
C.从文中“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我们可感受到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D.本文插叙美女蛇的传说,是为了告诉人们不要应陌生人的话及做人之险。
【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班级开展了以“读鲁迅作品,学鲁迅精神”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9. 【辨识作品】小明收集了鲁迅先生的四篇作品,请你帮他选出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
A.《<二十四孝图>》 B.《藤野先生》
C.《故乡》 D.《父亲的病》
10.【辨别人物】《朝花夕拾》全书中主要涉及六个人物,请你根据原著进行梳理,填写表格。
身份 人物
中国老师 寿镜吾
日本老师 ①________
家人 父亲
朋友 ②________
保姆 ③________
邻居 衍太太
11. 【拟写对联】“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学习情景的回忆。其中,“对课”就是对对子。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课内选文,完成各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鲁迅
①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②“人都到那里去了 !”
③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④“读书!"
⑤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卖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 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⑥“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千杯未醉畸~~……
⑦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⑧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湖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九月十八日
12. 选文写了作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两个。
13. 从“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的两处“但是不常用”中,你读出了先生怎样的育人理念
14. 有人常常把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对立起来看,你同意吗 为什么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
《百草园的月色》
①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墨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
②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智慧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一株高大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满“紫红的桑椹”的桑树。草园里的花草,也辦不清哪儿是“碧绿的菜畦”,哪儿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的情态,更难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了。
③月色朦眬。我们这一帮从南方和北方聚拢到一起的先生的学生,现在都散立在月色朦胧的百草园里的草地上,听一位据说是鲁(周)家同族后裔的中年人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他说一口绍兴的地方话,真是叫北方人大惑莫解,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树,朦朦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鲁镇的地方语言……
④既然听不懂,我索性不听了,一个人到园子里去转悠。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
⑤是啊,百草园,我早就熟悉了,早就背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也就熟知这儿的一切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我心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的图画,掐指算,已近三十年了,今天晚上才得以漫步其境了。
⑥时值初夏,夜气温爽,听不到蝉鸣,也听不见蟋蟀的叫声。我漫步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
⑦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青年,热情极高,甘肃人,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却把课文朗诵得十分动人.…….我听着老师的朗读,脑海里却展开了另一幅图画: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叠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塄坎上和坟地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鍙缘到构杞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那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悄悄地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响整响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忘了吃饭,忘了时辰,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底去喝一口泉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
⑧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坐在高楼上明亮的教室里,听陇音普通话朗诵“百草园”的时候,才一下子戳开了记忆的窗户,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
⑨读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时候,尚在我的少年时期,人生的那个充满幼稚心理的时期,极易与它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
⑩当我漫步在向往了近三十年的百草园中时,已经是个顶秃而须密的中年人了,而心境却一下子返回到了童年……
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
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多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
(选自陈忠实《我的行走笔记》,有删改)
15.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不同情境下的“百草园” 特点 情感
①______ 朦胧 ④___________
印在“我”心中的百草园 ③__________ 向往
②____________ 充满意趣 ⑤___________
16. 结合语境,按要求堂析句子。
①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眬的树,朦朦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鲁镇的地方语言.……(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17. 读到@段时,两位同学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说说你的看法。
语语:第回段多余,删去不影响什么,文章还更加精练呢!
文文:我觉得它对主旨表达有一定的作用,不可以删!
我:
18. 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到了百草园的生活,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解析
一、基础知识
1.答案:B
解析:】A攒成(cián),C菜畦(qí),D宿儒(sù)。。
2.答案:A
解析:A.“燥”为”“躁”。
3.答案:B
解析:B.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遵规守纪”前加“是否”。
4.答案:B
解析:B.人声鼎沸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的情景。这个词语不能用来形容回忆。
5.答案:B
解析:B.有误,海伦·凯勒是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6.答案:C
解析:C.有误,《<世说新语>二则》是志人小说。
7.答案:C
解析:A、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增添神秘色彩,丰富情节,以及吸引读者,有误; B、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增添神秘色彩,丰富情节,以及吸引读者,有误; C、无误; D、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增添神秘色彩,丰富情节,以及吸引读者,有误。
8.答案:D
解析:D.有误,文中插叙美女蛇的传说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给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和情趣。
9.答案:C
解析:C《故乡》出自鲁迅的《呐喊》并不是《朝花夕拾》。
10. 答案: ①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②范差农;③阿长(长妈妈)
11. 答案:示例:三味书屋读书习字描绣像,别有情趣
12. 答案:折蜡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师生共读书、做戏画 画等。
13. 答案:先生用戒尺显示教育的威严,体现先生从教严厉的教育原则;文中两次点明 不常用戒尺,显示先生在严厉中不乏温和的教育态度。
14. 答案:不同意。三味书屋里也可以到后面的园里折蜡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在下面游戏、画画。所以“我”对三味书屋不是很反感。百草园对三味书屋起到了一个侧面烘托的作用,在内容上与三味书屋相辅相成,共同升华文章的主题,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知以及 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心理。
同意。百草园里有有趣的景物,迷人的传说,雪天可以捕鸟的 乐趣,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得太受约 束,学习内容单一,只有对课和习字:读书生活单调,读的书似懂非懂。
15. 答案:①月色下的百草园 ②南坡生活中的百草园 ③动人 ④满足⑤怀念(依恋)
16.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细细的金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细、弯的特点,含蓄地展现了百草园月色的朦胧之美。
②“朦朦胧胧”写出了月色下百草园的朦胧美,也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初到南方语言上的不适应。此处“朦朦胧胧”反复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17. 不可以删去。这一段写“我”怀念故乡的南坡,和第⑩段句式一致,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效果,升华了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18. 本文通过描写百草园的夜色,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并引发了“我”对南坡富有意趣的童年生活的怀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百草园趣事,表达了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