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声声慢 跨学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3 *声声慢 跨学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0 19:1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跨学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选自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本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教学时,教师可借助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主题,体会诗中惆怅之情;还可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词句、把握内涵,加深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中小学对李清照的诗词有过基本了解,且对宋词的体裁有了基本认识,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篇课文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婉约派宋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宋词古曲的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思维发散。
三、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有关词曲常识,掌握宋词古韵音调、节奏,带有感情唱诵本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探究深入赏析诗人词中意象,学会想象诗词画面。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学习运用器乐改编,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了解有关词曲常识,掌握宋词古韵音调、节奏,带有感情唱诵本词。
②通过小组探究深入赏析诗人词中意象,学会想象诗词画面。
难点:①初步学习运用器乐改编,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与情趣。
②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主要采取问答法、朗读指导法、创设情境法等。
2、学习方法:根据教学方法的选用和学情特点的分析,学生学习采用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朗读配乐、音乐合成软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音乐导入,引出作者。
1、出示PPT内容:播放郁可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歌曲。
2、师引出新课:相信大家都听过前几年的影视金曲,也听到许多同学都把歌词唱出来了。那么这么朗朗上口的歌词是谁写的,大家知道吗?正是才女李清照。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板书课题: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使学生调动感官,全身心共鸣,为后面的音乐实践做铺垫。同时引出作者,令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感知,概括画面。
教师活动:教师伴乐示范朗读,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活动:
1、学生听读思考:你听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简要概括画面。
提示:根据词中主人翁的所见所闻,串联画面。
明确: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屋外只有菊花堆积满地,秋风大作,雁过无痕,庭院内外唯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3、学生思考,展开想象:请根据画面推测本词写的是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听出来的?
提示:可从描写景物的名词和描写情感的形容词着手,推敲情感。
明确:从“淡酒、黄花、晚来风急”等词看出借景抒情,间接抒发自己的愁绪;从“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词直接抒发自己的愁绪。
教师活动:出示背景,了解词人生平。
学生活动:
4、学生伴乐齐读,整体感知情感基调。
提示:把握断句节奏、字音等,体会词人国破家亡后凄苦无依的愁绪。(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①诗词学习重在朗读。通过听读、自读、共读等形式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会诗人情感之愁。②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示范,搭建教学支架、激励性评价等多种方式,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唤起学习热情。
(三)跨科探究,引人入境。
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活动:出示宋代词曲的乐理常识,播放古宋曲音频,并提问激趣。
1、学生思考:配乐是否很好与词融为一体?请说明理由。
自由回答,预设:宋曲流传时间甚远,与如今的音律关联不大。
2、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音乐家,拿到这首词后,会用什么乐器配乐?
预设:中国古代乐器,如古筝、埙等。
3、自主探究,改编曲调。
问题:本文最后是什么语气?情感是逐层递进还是开门见山?
明确:反问、逐层递进。
问题:能否通过所掌握的宋词资料和刚才所学乐理知识,梳理曲调的感情基调和节奏?
明确:曲调节奏偏慢,风格抒情哀怨,情感走向循序渐进。《声声慢》是词牌,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教师活动:出示“宫商角徵羽”的音频,感受古韵。再次出示不同乐器演奏的音频,感受器乐美。
学生活动:自主结合音乐知识和所学内容,对《声声慢》进行乐曲创作。
4、合作探究,选择器乐。
最后,多媒体展示不同乐器,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选择一项作为组内编曲的工具,开始练唱。
【设计意图】①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②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利用中小学所学基本谱曲的乐理知识,结合了解的古韵音调,感受中华文化传统。③同时初步创作音乐,跨学科实践使音乐审美得到提升。
(四)展示作品,小组评价。
教师活动:邀请不同组的2名学生台前展示,一位演唱,一位利用音乐合成器伴奏。
学生活动:台下学生闭眼聆听,想象画面。
教师活动:出示教学评一体化量表,请别组同学评价,上台学生自我评价。
声声慢·音乐鉴赏评价量表
自评 互评 师评 星级 成果反思:
令人感受到词人愁绪
唱到景物描写令人产生画面感
歌词节奏符合断句要求
歌词发音标准清晰
音乐改编的曲调悦耳
评价等级:优秀:5星 良好:4星 一般:3星
【设计意图】①教学评一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获得形成性评价。②探究后展示实践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③评价内容围绕词与曲两方面,进行学科融合,使学生获得音乐与文学的熏陶。
(五)深情共读,归纳总结。
师问:愁是上面是个秋、下面是个心,说明什么?
(明确:秋天人会有很多离愁别绪,自古有“悲秋”的中华传统。)
师问:本文没有写女主人心中愁苦到想流泪,但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的悲伤?悲伤是淡还是浓的?
(明确:文中有很多三点水、两点水的词语。与水有关,表面是写酒水、雨水,其实是作者无言的泪水。淡酒、细雨,反衬出情感却是浓愁,从“独自”和最后的感叹号看出。)
师生活动:齐读全诗,体会女主人公孤苦无依、身世漂泊的悲苦愁绪,感受词人历经国难的悲恸,同时体会本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①通过问答法,使学生感受词人创作的文字美、意境美。②使学生了解“悲秋”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会迁移知识在其他诗词赏析中。③教师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词中的遣词用句,再次收束文章情感,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巩固知识内容。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基础型任务:抄写并背诵全词;搜集李清照其他宋词,多加诵读体会词人闺怨风格。
2、发展型任务:以唱的方式背诵全词。
3、拓展型任务: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乐器伴奏,进行词曲创作,上传至小程序。
【设计意图】①作业进行分层,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②文学音乐结合,拓展综合能力。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线完成学习任务,便于及时反馈。同时家长了解学生完成情况,便于协同育人。
八、教学环境:双矩形课堂空间,便于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