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10:1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救亡图存
列强入侵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
1840
1856
1870
1894
1898
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哪个阶级来挽救中国,怎样探索?
只学技术
未学制度
谋求制度变革
第六课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wù xū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
材料二:1863—1894年间,中国民办企业总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年里,新增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1432万元。
③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

时间
原因
人物
内容
结果
影响
公车上书
1895年春
民族危机加深(根本)
《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直接)。
康有为、梁启超等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未能上达光绪帝,上书失败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 一词源于汉代。当时朝廷用公家车马接送进京应试的举人,后来 “公车” 便成为举人的代称。此次请愿由各省举人发起,故史称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

2、序幕:
维新派,又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主张变法维新的政治派别,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
维新派的 “维新” 本质是渐进的改良,其核心诉求是在保留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实现救亡图存。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国家的早期现代化。



wéi
xīn
pài
【释义】
(1)组织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戊戌变法

3、发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有哪些?
天津
《国闻报》
上海
《时务报》
戊戌变法

3、发展:
(1)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
核心思想:
学习西方制度 变法图强
影响: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背景:
①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11月,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1898年3月,双方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胶州湾及周边被德国强租99年,允许其建立殖民统治。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效仿。
戊戌变法

②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救国。
③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开始标志: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国是”则指国家的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4、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4、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内容:
类别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促进思想解放和新式人才培养
旧官僚
旧读书人
八旗兵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4.失败: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

4.失败:戊戌政变
原因: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时间:
过程:
1898年9月21日
谭嗣同
刘光第
杨深秀
康广仁
杨锐
林旭
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戊戌变法

影响: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三、百日维新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谭嗣同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易错提醒
戊戌变法(1898年6—9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宫廷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但它不等同于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是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变法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时间从公车上书开始,直至戊戌政变,其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上书、办报纸、组织学会等。
戊戌变法仅指1898年光绪帝主持的变法,所以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只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一部分,是其高潮部分。
4.失败:戊戌政变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
戊戌变法

5.失败原因:
材料一: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
①脱离人民群众;
材料二: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②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急于求成)
材料三: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三道上谕,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了事,并不实行。
③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实权,
教训: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②变法要依靠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慈禧为首顽固派势力强大,
材料四: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⑤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
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戊戌变法的影响。
材料一:维新派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变法失败后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以往清朝律例一向禁止私人结社,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①地位: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②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戊戌变法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侧重
时间
目的
代表人物
学习对象
性质
领导派别
评价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学西方 学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①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①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维新变法运动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序幕
公车上书
发展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标志:
戊戌政变
①缺乏经验,急于求成;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③缺乏群众支持;
④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⑤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薄弱)
原因:
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影响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高潮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时间、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领导者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支持者
光绪帝
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内容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失败
课堂小结
1.(2023·甘肃金昌)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A
2.(2022·山东烟台)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些报刊的主旋律是( )
A.有田同耕 B.变法图强
C.民主科学 D.驱除鞑虏
B
3.(2021·山东潍坊)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