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单元复习课
知识构建导图
①海洋 ②乌拉尔 ③大高加索 ④土耳其 ⑤苏伊士 ⑥白令
⑦巴拿马 ⑧直布罗陀 ⑨S ⑩东 地壳 魏格纳
相似性 大陆轮廓 亚欧 碰撞 交界
火山、地震 稳定
专题归纳复习
专题一 特殊纬线穿过的大洲和大洋
【典例1】(2025·深圳期中)小明在网上看到了联合国徽章图案(如右图),其主体为一幅以北极点为中心,方位角等距离的平面投影世界地图。小明在联合国徽章上发现了很多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1)~(3)题。
(1)徽章中心的大洋是(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徽章中未能体现的大洲是( )
A.南美洲 B.大洋洲 C.非洲 D.南极洲
B
D
(3)从徽章中可以看出( )
A.陆地全部在北半球 B.徽章中不包含南半球
C.世界所有大洋都连在一起 D.欧洲位于北美洲的东南方
C
解题方法
(1)联合国徽章图案的主体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徽章中心位于北极点附近,几乎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陆地包围,该大洋为北冰洋。
(2)联合国徽章中有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没有南极洲。
(3)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南半球和西半球也有分布;从徽章中可以看出,世界所有大洋都连在一起;欧洲位于北美洲的东北方向。
1.大洲和大陆的区别:大洲不等同于大陆,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世界上有七个大洲,但只有五块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合在一起,称为亚欧大陆,南、北美洲大陆合称美洲大陆。
2.特殊纬线穿过的大洲和大陆
(1)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2)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
(3)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美洲大陆。
(4)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北极圈穿过的大陆:亚欧大陆、美洲大陆。
(5)南极圈穿过的大洲:南极洲。
(2024·新疆中考)天宫空间站是我国自主研发距地400~450千米绕地飞行的空间站系统。下图为天宫空间站某时刻运行位置和轨迹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①②③④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亚洲,②是欧洲
B.③是非洲,④是北美洲
C.②④大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D.①③大洲分界线是马六甲海峡
C
2.天宫空间站接下来将飞过的大洋甲是( )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及洲分界线。第1题,读图可知,①是亚洲,②是北美洲,③是非洲,④是南美洲,②④大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①③大洲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第2题,天宫空间站接下来将飞过的大洋甲是大西洋,该大洋是世界上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五大洲之间。
专题二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典例2】(2024·龙东中考)下图为局部板块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是( )
A.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
(2)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海会缩小 B.①山脉会增高
C.地中海会扩大 D.②山脉会消失
A
B
解题方法
(1)甲位于亚欧板块南侧,为印度洋板块;不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2)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拉伸处,因此红海的面积会扩大;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山脉的海拔会升高;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因此地中海会缩小; 阿尔卑斯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处,随着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山脉的海拔将会升高,不会消失。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象或火山、地震的发生
(1)海洋的扩张(或缩小):××海洋位于××板块与××板块的张裂(或碰撞挤压)地带,所以该海洋不断扩张(或缩小)。
(2)山脉的形成:××山脉位于××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不断隆起、抬升,形成山脉。
(3)火山地震的发生:某地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2.根据板块运动方向判读地理现象
(1)箭头相对:两板块做碰撞挤压运动。
①两板块之间如果是海洋,则海洋面积将会不断缩小;
②两板块之间如果是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③两板块之间如果是山脉,山脉将继续“长高”。
(2)箭头相离:两板块做张裂运动。
①两板块之间如果是陆地,将会发展成为裂谷;
②两板块之间如果是海洋,将会成为新的大洋。
(2023·无锡中考)2022年5月20日8时36分,四川省雅安市发生4.8级地震,震区提前14秒接到预警,学生第一时间躲在书桌下,随后有序撤到空旷地带,上演了“教科书式撤离”。右图为世界局部板块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雅安市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地位于( )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4.学生上演了“教科书式撤离”,说明学校( )
A.交通安全教育到位
B.地震逃生应急演练到位
C.消防安全教育到位
D.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到位
C
B
【解析】本题组考查板块运动、避震措施。第3题,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由四川省雅安市所处的位置及板块运动的方向判定,四川省雅安市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上,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第4题,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学生上演了“教科书式撤离”,说明学校地震逃生应急演练到位。
【海陆分布与历史】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下图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西洋指的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从图中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 )
A.亚洲 B.非洲
C.阿拉伯半岛 D.欧洲
C
D
【解析】本题组考查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第1题,由图中西洋的位置可知是现在的印度洋。第2题,由图中路线可知,郑和下西洋从中国出发,经过东南亚、南亚、西亚,最远到达非洲,没有到达欧洲。
【海陆变迁与物理】(2022·岳阳中考)某学校利用盛满水的盆、海绵纸、吸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表层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将吸管插入水中朝盆底吹气时,大量气泡出现在海绵纸交界处。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冒出的气泡模拟的地理现象最有可能是( )
A.火山、地震 B.海冰消融
C.水土流失 D.动物迁徙
4.目前,能合理解释该模拟实验现象的理论是( )
A.日心说 B.风成说
C.板块构造学说 D.盖天说
A
C
【解析】本题组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第3题,在气流的推动下海绵纸会运动,由于受力是不均匀的,所以海绵纸有的会相互碰撞,有的会相互分离,冒出的气泡模拟的是火山和地震。第4题,能合理解释该模拟实验现象的理论是板块构造学说。日心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盖天说是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一种学说;风成说是推测黄土高原成因的一种学说,三者都与这个模拟实验现象无关。(共29张PPT)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地理悦读】 小明同学喜欢观察和研究,当他看到奶牛身上的图案,觉得和他看到的课外书上的某些大洲的轮廓很相似。你能看出来,这些图案和哪些大洲的轮廓相似吗 【目标导航】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基础知识预习
一、海陆分布
1.海陆的面积比例:地球表面约71%是_____,约29%是_____。即___分陆地,___分海
洋。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1)陆地主要集中在___半球和东半球。
(2)海洋大多分布在___半球和西半球。
(3)北极周围是_____,南极周围是_____。
海洋
陆地
三
七
北
南
海洋
陆地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填图绘图】
·填图: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绘图:在图中用 填充我们居住的大洲。
1.大洲:_____与它周围的_____合起来称为大洲。
(1)七大洲(按从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___半球,_______和_______主要分布
在___半球。
(3)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合称为_________;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称为_____。
大陆
岛屿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亚洲
欧洲
非洲
东
北美洲
南美洲
西
亚欧大陆
美洲
2.海洋:海洋是___和___的总称。
(1)四大洋(按从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是洋的_____部分,一般靠近_____,常常由_____或_____与大洋隔开。有的海深
入大陆的内部,如_________、_____;有的海介于大陆之间,如_______。它们与相邻
海洋之间,大多以_____相连。
海
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边缘
大陆
半岛
岛屿
波罗的海
黑海
地中海
海峡
3.海洋对人类的意义:“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1)给人类提供_____之利、_____之便。
(2)海洋具有互联互通的特点,沿海国家_________主要通过海洋运输完成。
(3)许多海峡,如直布罗陀海峡,被称为海上交通线的“咽喉”,_________十分重要。
鱼盐
舟楫
对外贸易
战略地位
立德树人—古代成就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地图笔记
海洋与陆地
记忆口诀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名师提醒
1.亚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而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2.北冰洋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3.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
4.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
5.澳大利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陆,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大洲大洋的分布
情境创设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小说叙述了十九世纪英国人福格先生因和朋友打赌,而在八十天里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右图为福格八十天环游地球路线示意图。
思考1
观察图中福格先生的环游路线,他途经了哪几个大洲和大洋 此环游路线全部位于哪个半球
答:福格先生途经了A非洲、②印度洋、B亚洲、③太平洋、C北美洲、①大西洋,又回到了欧洲。此环游路线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属于北半球。
思考2
环游路线经过的②③大洋周围的大洲是哪些
答:②印度洋北面是亚洲,南面是南极洲,西面是非洲,东面是大洋洲;③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大洋洲,东面是南美洲、北美洲,南面是南极洲。
知识归纳
在半球图上判读大洲大洋
(1)根据陆地面积判读半球:东西半球中陆地面积较大的为东半球,陆地面积较小的为西半球。南北半球中陆地面积较大的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的为南半球。
(2)根据大陆的分布判读大洲:两个大陆“手拉手”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北面是北美洲,南面是南美洲;大陆连成一片的是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同一块大陆上有较长洲界线的,面积大的是亚洲,面积小的是欧洲;比较“孤独”的大洲有大洋洲和南极洲,其中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
(3)根据东西半球分界线判读大洋: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两条经线都未穿过的是印度洋;两条经线都穿过的是北冰洋;20°W经线穿过的是大西洋;160°E经线穿过的是太平洋。
(4)根据赤道判读大洲:赤道穿过的大洲是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赤道穿过亚洲南部、大洋洲北部的岛屿部分、非洲的中部、南美洲的北部。
(5)根据北冰洋判读其他大洋:北极周围是北冰洋,与北冰洋直接相通的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其中窄口相通的是太平洋,宽口相通的是大西洋。
变式训练
(2025·九江期中)戴马克松地图(如图)是一个向人类展示了无明显变形各个大陆的地图。读戴马克松地图,完成(1)~(4)题。
(1)通过戴马克松地图可以看出来( )
A.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C.戊大陆位于北半球
D.丁大陆位于西半球
(2)对图中各大洲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欧洲 B.乙-亚洲
C.丙-南美洲 D.丁-大洋洲
B
C
(3)对图中各大洋描述正确的是( )
A.a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洋 B.b是面积最大的大洋
C.c大洋全部位于西半球 D.d大洋全部位于南半球
(4)图中甲大洲与戊大洲的分界线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白令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B
A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大洲大洋的分布。第(1)题,通过戴马克松地图可以看出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而不是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不能看出戊大陆位于北半球及丁大陆位于西半球。第(2)题,根据图中轮廓可以看出,甲是亚洲,乙是北美洲,丙是南美洲,丁是南极洲。第(3)题,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北冰洋,为跨经度最广的大洋;b是太平洋,为面积最大的大洋;c为大西洋,大部分位于西半球;d为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第(4)题,图中根据轮廓可以看出,甲是亚洲,戊是非洲,甲大洲与戊大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2025·北京丰台期末)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下图为水、陆半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课后作业测评
1.由图可知( )
A.在水半球上,陆地连在一起 B.在陆半球上,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全球的海洋和陆地分布均匀 D.任何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图中( )
A.北美洲位于陆半球 B.亚洲的经度范围最小
C.北冰洋位于水半球 D.南极洲被四大洋环绕
3.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有( )
①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资源 ②海上交通便利
③带来台风和海啸等灾害 ④可以调节气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A
B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海洋的影响等。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水半球上,陆地并未连在一起;陆半球的陆地面积约占48%,海洋约占52%,所以陆半球的陆地面积仍然小于海洋面积;全球的海洋和陆地分布不均匀,陆半球的陆地面积约占48%,海洋约占52%,水半球的陆地面积约占10%,海洋约占90%;从陆半球和水半球的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例看,任何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美洲位于陆半球;欧洲的经度范围小于亚洲,北冰洋位于陆半球,图中可以看到南极洲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环绕。第3题,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包括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如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等;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国际贸易和运输;可以调节气候,由于海洋的热容量大,能够缓和气候变化。而台风和海啸属于海洋带来的灾害,并非有利影响。
如图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有关陆地和海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71%为陆地,29%为海洋
B.海洋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
C.①大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
D.②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5.③与④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
A.白令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巴拿马运河 D.苏伊士运河
D
C
【解析】本题组考查海陆面积分布和大洲界线。第4题,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约29%是陆地;海洋面积南半球大于北半球;①是印度洋,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第5题,③北美洲和④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2025·广州期末)中国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出口大国。右图示意2024年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前10的国家。读图,完成6~8题。
6.出口总量前10的国家,分布最多的是(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北美洲
7.出口墨西哥的航线,跨越的大洋是( )
A.印度洋 B.大西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
A
C
8.出口比利时的航线,经过的洲界线有( )
A.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
B.苏伊士运河 直布罗陀海峡
C.巴拿马运河 土耳其海峡
D.巴拿马运河 直布罗陀海峡
B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大洲与大洋的分布。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出口总量前10的国家,分布最多的是亚洲,包括印度、菲律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泰国。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新能源汽车到墨西哥的航线跨越太平洋。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出口到比利时的航线经过地中海地区,而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峡是欧非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同时该航线会经过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不经过土耳其海峡、巴拿马运河。
(2025·泰安期末)世界地图可以投影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右图为心形投影世界地图,整幅地图就像一颗心。读图,完成9~10题。
9.甲地位于( )
A.中纬度 B.东半球
C.高纬度 D.西半球
B
10.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大洲,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跨纬度最广,④跨经度最广
B.②③之间的大洋是大西洋
C.①是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大洲中距离北极点最近的大洲
D.②④之间是世界最大的大洋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大洲与大洋的分布。第9题,甲位于非洲中部,赤道从非洲中部穿过,因此可推断甲位于低纬度;非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甲位于非洲东部沿海,属于东半球。第10题,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①亚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④南极洲;②非洲与③南美洲之间的大洋是大西洋;①是亚洲,②是非洲,③是南美洲,④是南极洲,四大洲中距离北极点最近的是①亚洲;世界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并不位于②非洲与④南极洲之间。(共35张PPT)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地理悦读】 沧海桑田,出自《神仙传》。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迁,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目标导航】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基础知识预习
一、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二、大陆漂移说
两亿年前,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_________,后来原始大陆缓慢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
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分布状况。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一块大陆
七大洲、四大洋
三、板块的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_____拼合而成。
(2)全球大致划分为_________,板块在不断地_____着。
(3)一般来说,_________地壳比较稳定;_______________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形式及产生的结果
(1)两个板块发生_____,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2)两个板块发生_____,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板块
六大板块
运动
板块内部
板块与板块交界
张裂
碰撞
3.六大板块
【填图绘图】
·填图:在图中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绘图:在图中描出两大火山、地震带。
(1)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_________的地带。
(2)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两大山脉:_________山脉、_______山脉。
板块交界
环太平洋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喜马拉雅
安第斯
拓展延伸
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 它会进一步扩张吗 为什么
答: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而形成的;会,因为两个板块仍在继续张裂,所以东非大裂谷还会进一步扩张。
图解知识
板块的张裂运动(图甲)和挤压运动(图乙)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情境创设
中龙是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大约3.2亿到2.8亿年前的早二叠纪的海中,却没有横渡大洋的能力。在南美洲和非洲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图甲示意六大板块分布,图乙示意南美洲和非洲在石炭—二叠纪地层中找到中龙化石。
思考1
情境材料中说明了什么问题,请用大陆漂移说解释。
答:非洲与南美洲原来连接在一起,后来经过大陆漂移漂到现在的位置。
思考2
中龙化石出现在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你能根据板块分布示意图解释原因吗
答: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之间的张裂运动,使非洲和南美洲分开,使大西洋逐渐扩大。
思考3
板块运动的张裂和碰撞挤压分别会造成什么影响 请举例说明。
答:板块张裂往往会形成裂谷或新的海洋,碰撞挤压往往会形成新的山脉。例如,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地中海不断缩小;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运动使红海不断扩大;等等。
知识归纳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1.解释海陆分布
板块间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一种是碰撞,会形成高山、岛弧链或海沟等。
板块碰撞有三种情况。
(1)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常常会形成高大山脉,如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
(2)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海底若无大陆架,陆地主要形成海岸山脉,海洋主要形成海沟,如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北美洲的落基山脉。
(3)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海底若有大陆架,陆地主要形成岛弧,海洋主要形成海沟。如太平洋西海岸的菲律宾群岛和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2.解释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
火山和地震出现在地壳活跃地带,即板块交界处。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为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
变式训练
(2023·南平模拟)2020年12月8日,中国与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新高程8 848.86米,下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珠峰的前世今生”漫画图。读图,完成(1)~(2)题。
(1)漫画中,“关系不和”的两个板块分别是( )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C.美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2)漫画中,因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被伤及的“无辜”是指( )
A.阿拉伯海扩大 B.古地中海消失
C.红海出现 D.阿尔卑斯山脉隆起
D
B
【解析】本题组考查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第(1)题,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板块发生挤压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并且随着两大板块的继续碰撞,喜马拉雅山脉会增高。读图可知,漫画中,“关系不和”的两个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第(2)题,读图可知,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然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古地中海消失,故因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被伤及的“无辜”是指古地中海消失。
(2025·汕头期中)右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升降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该地区( )
A.海底地壳在不断上升
B.经历了数次的洪涝灾害
C.陆地地壳在不断下沉
D.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
课后作业测评
D
2.造成图中大理石柱升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的升降 B.人类活动
C.地壳的变动 D.河流泥沙的沉积
C
【解析】本题组考查海陆变迁现象及原因。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在公元79年时,三根大理石柱位于海平面以上,15世纪三根大理石柱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18世纪三根大理石柱位于海平面以上,1955年三根大理石柱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说明该地的地壳经历了下沉—上升—下沉等过程,即该地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地壳经历了下沉—上升—下沉等过程,导致大理石柱发生升降变化。图中海平面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从材料中看不出人类活动对大理石柱升降变化的影响;河流泥沙沉积与大理石柱升降变化关系不大。
(2024·东莞期中)海陆变迁展厅采用环形墙展示了不同时期地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如下图)。读图,完成3~4题。
3.海陆演变的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4.根据海陆演变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 )
A.麦哲伦 B.哥白尼 C.伽利略 D.魏格纳
B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大陆漂移说。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两亿年前,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原始大陆,类似于图①,六千五百万年前,原始大陆已经破裂漂浮,如图②,后来漂浮的各大陆逐渐形成如今的海陆轮廓,如图③,因此海陆演变的顺序为①②③。第4题,最早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家是魏格纳;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与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动;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
(2023·滨州中考)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中,展示有“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的化石标本,肯氏兽的化石在中国、南非以及美洲大陆均有发现。右图为世界海陆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大洲中可能找到肯氏兽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A
6.肯氏兽是2亿年前的陆生动物,它们的化石却远隔重洋,原因最可能是( )
A.动物迁徙 B.气温变化 C.降水变化 D.大陆漂移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大陆漂移学说等。第5题,从题干材料可知,肯氏兽化石在中国、南非及美洲大陆均有发现。②为南极洲,③为欧洲,④为大洋洲。第6题,化石能够远隔重洋,在不同地方发现,并不是动物迁徙的结果,因为肯氏兽不会飞,不可能越过大洋;气温变化、降水变化显然不是化石远隔重洋的理由;肯氏兽这种陆生四足类动物原本生活在同一片大陆上,现在它们的化石远隔重洋,说明原来统一的大陆已经分解,这些化石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
7.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
中海将会消失。地中海可能消失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蒸发强烈 B.板块张裂
C.板块碰撞,发生挤压 D.填海造陆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运动相关知识。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是由于亚欧板块与非
洲板块相互碰撞,发生挤压。
C
(2025·东莞期末)地震是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的地表震动或破坏,是一种普通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但破坏性地震事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右图为2024年世界三次地震震中位置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与三次地震都有关的板块是(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
9.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时,我们应该( )
A.在家中,关紧门窗就近躲避 B.在高层楼房内,迅速乘坐电梯下楼
C.在室外,快速躲在高大建筑物下 D.优先及时撤离到安全的空旷地带
C
D
【解析】本题组考查板块运动及其影响。第8题,图中三次地震的震中分别位于土耳其和我国西藏自治区、台湾省附近,均在亚欧板块与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因此三次地震都涉及亚欧板块。第9题,地震逃生使用电梯,电梯可能会快速下滑,会有生命危险;如果有时间应该撤离到空旷的地方;如果来不及,应双手抱头躲避在卫生间墙角,或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或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震后有序撤离;地震发生时不能躲在高大建筑物下。
10.【地理研学】(2025·沂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学名称:走进山西地质博物馆
研学材料:
材料一 某中学地理社团成员前往山西地质博物馆进行研学。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同学们了解到在山西省阳泉市发现了5.2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右面为三叶虫化石资料。三叶虫在远古的海洋中分布广泛,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浅海海域,以藻类植物、原生动物等为食。
材料二 山西地质博物馆中设有以地震科普为主题的展厅。展厅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装置,向同学们介绍了地震的成因、防范知识以及地震对社会的影响等内容。
材料三 世界六大板块及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1)写出图中字母A、B代表的板块名称和C代表的山脉名称。
答: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喜马拉雅山脉。
(2)阳泉市发现三叶虫化石揭示了海陆变迁现象,请再列举一例能够证明该现象的实例。
答: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填海造陆;等等。
(3)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答: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4)结合板块构造学说知识,解释红海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
答: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张裂拉伸,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5)举例说明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地震时若在室内,应迅速就近躲避,保护好头部,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躲到易形成三角地带的空间;逃生时走楼梯或安全通道,禁止乘坐电梯;如果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撤离到安全空旷的地方;若被困在废墟下,要保存好体力,敲击物品发出响声,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解析】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实例、六大板块分布、板块运动的影响等。第(1)题,
图中A代表太平洋板块,这是全球六大板块中几乎完全为海洋的板块,其周围多火山、
地震活动。B代表南极洲板块,该板块以南极洲大陆为主体,包括周边的海洋部分。C
代表喜马拉雅山脉,它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的,是世界上最
高大的山脉。第(2)题,除了题目中提到的,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表明这
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
明过去这里是陆地,后来变成了海洋;填海造陆则是人类活动改变海陆分布的例子,原
本的海洋区域被人工改造成陆地。第(3)题,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该地带分布于
亚欧大陆南部、非洲北部,处于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地质活动频繁。环太平洋
地带,围绕太平洋分布,这里板块运动活跃,汇聚了全球大部分的火山和地震活动,是
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之一。第(4)题,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这两大板块处于不断张裂拉伸的状态,板块的张裂使得地壳出现缝隙,从而导致红海面积不断扩大。第(5)题,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内,应迅速就近躲避,比如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保护好头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同时要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防止因晃动摔倒。另外,要躲到易形成三角地带的空间,如墙角处,这些地方相对较为安全。逃生时一定要走楼梯或安全通道,禁止乘坐电梯,因为地震可能导致电梯故障,将人困在其中。如果在户外,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像高楼大厦、电线杆等,因为它们在地震时可能倒塌造成危险,应尽快撤离到安全空旷的地方,如广场等。若不幸被困在废墟下,要保持冷静,保存好体力;不要盲目呼喊,以免浪费体力;可以通过敲击物品发出响声,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共26张PPT)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
【地理悦读】 我国采用黄海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全国统一高程基准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 点”标志位于青岛市。 【目标导航】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基础知识预习
一、陆地地形
1.五种基本类型:_____、高原、_____、丘陵、_____。
2.世界主要地形特点
(1)山脉。
①定义:很多山地呈_____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
②著名山脉:_________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_______山脉。
(2)世界上高原的分布面积较广。
①南美洲的_____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②亚洲的_____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山地
平原
盆地
条带
喜马拉雅
安第斯
巴西
青藏
(3)平原。
①主要分布在河流的_______地区,大多由河流冲积形成。
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_______平原。
(4)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
①非洲的地形比较单一,以_____为主;
②亚洲的地形比较复杂,以___________为主。
中下游
亚马孙
高原
高原、山地
二、海底地形
1.A_______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坡度较缓,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____米。
2.B_______是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海水深度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3.D_______是指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脉。
4.C_____是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常常出现在大陆坡与洋盆的交界处。世界上最深
的海沟是_________海沟。
5.洋盆是指宽广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部。
大陆架
200
大陆坡
洋中脊
海沟
马里亚纳
拓展延伸
世界之最
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高原:巴西高原
最大盆地:刚果盆地
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
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图解知识
陆地地形
海底地形
大陆架资源最富饶,盛产海洋水产,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名师提醒
地形≠地形区
地形是指地面起伏状况的类型,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地形区是指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如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等。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征
情境创设
20世纪20年代以来,船舰在航行途中运用了回声测深仪,能够快速地测出海底深度,结合精确定位,揭示了海底地形的真相。下图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特征示意图。
思考1
图中数字①~⑤代表的陆地地形名称分别是: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思考2
图中字母A、B代表的海底地形名称分别是:A_____;B_______。
思考3
地表起伏___的地形是山地或丘陵;地表起伏___的地形是平原或高原。
思考4
表示大陆架和大陆坡的数字分别是哪个
答:⑥ ⑦
高原
山地
平原
盆地
丘陵
海沟
洋中脊
大
小
知识归纳
1.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的区分(如右图)。
2.五种陆地地形中,海拔较高的地形是山
地或高原;海拔较低的地形是平原或丘陵;
四周高、中间低的是盆地。
3.地表起伏大的地形是山地或丘陵;地表
起伏小的地形是平原或高原。
4.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是海沟;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脉是洋中脊。
变式训练
(2025·遂宁期末)地球上山高与海深相差悬殊,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如图为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图(图甲)以及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图乙)。读图,完成(1)~(2)题。
(1)科迪勒拉山系是陆地上最长的山系,包括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下列对其位置描述正
确的是( )
A.位于北美洲和南极洲西岸
B.位于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C.位于东半球
D.位于印度洋四周
(2)读图乙,①②③④四处地形依次是( )
A.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中脊
B.大陆坡、大陆架、洋中脊、海沟
C.海沟、大陆架、大陆坡、洋中脊
D.海沟、大陆坡、大陆架、洋中脊
B
A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1)题,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位于北美洲和南美洲西岸;科迪勒拉山系位于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位于西半球;科迪勒拉山系位于美洲大陆西岸,并非位于印度洋四周。第(2)题,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①处为大陆架;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②是大陆坡;海沟是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一般出现在大陆坡下,③处为海沟;洋中脊是大洋中的山脉,④处为洋中脊。所以①②③④四处地形依次是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中脊。
(2025·太原期中)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相差悬殊,为形象地表示地球上的各种高度和深度的对比关系,人们绘制了地球表面海陆起伏曲线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高度陆地和各深度海洋所占的面积。读图,完成1~2题。
1.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落基山脉 D.安第斯山脉
2.世界最高点与世界最低点的高度差为( )
A.8 848.86米 B.1 1034.38米
C.2 185.52米 D.19 883.24米
课后作业测评
A
D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主要地形及陆地地形、海底地形的差异。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超过6 000米,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86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2题,世界最高的山峰海拔8 848.86米,最深的海沟海拔-11 034.38米,二者的相对高度为8 848.86-(-11 034.38)=19 883.24米。
3.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地形类型属于山地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D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类型。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结合图示来看,丁地符合山地地形特点。
4.下图四个大洲中,亚马孙平原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B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地形的分布。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分布在南美洲。据图可知,乙大洲表示南美洲。
(2025·济南期中)陆地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右图为各大洲陆地地形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 )
A.亚洲的① B.非洲的②
C.南美洲的③ D.亚洲的④
6.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
图中⑤表示(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落基山脉 D.安第斯山脉
D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的陆地地形。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为青藏高原——亚洲的④;①为中西伯利亚高原,②为南非高原,③为巴西高原,④为青藏高原。第6题,⑤表示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洲,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
7.(2025·辽阳期中)某初中学生以人类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新时期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探讨各个阶段与地形的关系。图甲为中华文明与地形的关系示意图,图乙为世界部分地形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我们的祖先选择在高原、_____(地形类型)生活,中国境内最早
的人类——元谋人也是发现于山腰。当我们在世界地图上寻找其他高大而绵长的
山脉时,会发现它们多呈_______(填“条带状”或“块状”)分布。
(2)农耕文明时期河姆渡遗址稻穗纹陶钵遗迹出土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平原
主要分布在河流的_______(填“上游”或“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适宜农耕文明的发
展。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___________。
(3)现代科技与智慧赋予人们更加广阔的视野与格局,当前,海洋已成为我国开拓发展
的新空间。海底地形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海底地形从海岸到大洋中部大
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等。大陆架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
____米。_____是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常常出现在大陆坡与洋盆的交界处。
山地
条带状
中下游
亚马孙平原
200
海沟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与地形的关系、人口分布以及海底地形的知识点。第(1)题,读图可知,原始文明(元谋人遗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我们的祖先选择在高原、山地生活,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也是发现于山腰。当我们在世界地图上寻找其他高大而绵长的山脉时,会发现它们多呈条带状分布,如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第(2)题,农耕文明时期河姆渡遗址稻穗纹陶钵遗迹出土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的发展。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第(3)题,海底地形从海岸到大洋中部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等。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坡度较缓,为大陆架,大陆架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为海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