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居民与文化 第六章发展与合作单元复习课 课件(4份打包)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居民与文化 第六章发展与合作单元复习课 课件(4份打包)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0 13:21:55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六章 发展与合作单元复习课
知识构建导图
①东部 ②南部 ③欧洲 ④北美 ⑤干 ⑥高
⑦最多 ⑧最广泛 ⑨基督 ⑩阿拉伯 南部 欧洲
亚洲 非洲
专题归纳复习
专题一 世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典例1】(2023·济南期中)某同学根据世界人口的不同统计数据,手绘了一幅世界人口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此图能反映出的内容是( )
A.世界人口数量的多少
B.人口密度的不同
C.人口性别比例的构成
D.人口老龄化程度
(2)该图反映了( )
A.亚洲南部比北部人口稠密
B.欧洲东部比西部人口稠密
C.大洋洲东部比西部稀疏
D.非洲南部人口最稀疏
B
A
(3)绘图同学想尝试用不同人种的图案作为图例。最适合代表非洲的是( )
C
解题方法 
第(1)题,读图,不同图例表示人口密度的大小,所以该图能反映出人口密度不同。第(2)题,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经济发达。亚洲南部比北部人口稠密;欧洲东部比西部人口稀疏;大洋洲东部比西部人口密集;非洲北部人口最稀疏。第(3)题,黄种人皮肤呈淡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白种人肤色很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
1.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适宜的气候、适合耕种的土地等都能影响人口的分布。丰富的矿产、便利的交通条件、发达的经济也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2.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亚洲东部和南部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历史较早;欧洲和北美洲东部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3.从自然条件分析:人口稠密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气候适宜;同时,都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中欧和西欧平原、五大湖区,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
  (2024·青海中考)人口密度能够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分析一个大洲、地区人口密度往往要从自然环境和历史、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入手。图1为世界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其原因正确的是( )
A.气候温和,水旱灾害少 B.科技先进,发达国家多
C.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 D.经济发达,跨洲移民多
2.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可能会产生相应的人口问题。下列
选项与图2内容相符合的是( )
A.①—就业困难 ②—鼓励生育 B.①—资源短缺 ②—控制人口数量
C.①—住房紧张 ②—鼓励生育 D.①—兵源不足 ②—控制人口数量
C
B
专题二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典例2】(2023·北京顺义二模)云南怒江怒族人当地的传统民居为千脚落地屋。当地森林丰富,就地取材,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支撑整个房屋。如图为千脚落地屋景观图。读图,完成(1)~(3)题。
(1)千脚落地屋位于( )
A.气候湿热的山区 B.温暖湿润的平原
C.炎热干旱的盆地 D.寒冷干燥的高原
(2)千脚落地屋采用“千脚”设计是为了( )
①通风散热,防洪防潮
②利用地形,房屋稳固
③就地取材,节省成本
④结构简单,工艺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A
(3)当地人主要集中于每年12月到次年1月建房,原因是( )
A.白昼较长,时间充足 B.气温较高,利于施工
C.地形崎岖,森林广布 D.降水较少,便于打桩
D
【解析】本题组考查亚洲人口分布及其原因、人口问题等。第1题,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其原因是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水旱灾害严重;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以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为主,发达国家较少,经济不是很发达。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可知,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压力,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可以采取控制人口数量的措施。
解题方法 
第(1)题,千脚落地屋流行于云南怒江、贡山等地,是傈僳、怒、独龙等族的传统民居。怒江河谷,山高谷深,气候湿热,千脚落地屋位于气候湿热的山区。第(2)题,河谷地区气候湿热,千脚落地屋采用“千脚”,下面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洪防潮;当地森林丰富,就地取材,在斜坡或靠山处树立几十根木桩,支撑整个房屋,“千脚”设计是为了就地取材,节省成本;利用地形,房屋稳固;千脚落地屋结构简单,工艺落后。第(3)题,该区域位于干热河谷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每年12月到次年1月降水少,晴天较多,利于施工。白昼较长,时间充足;气温较高,利于施工;地形崎岖,森林广布,都不是当地人主要集中于每年12月到次年1月建房的原因。
1.当地的气候:是潮湿还是干燥,是炎热还是寒冷。如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乡村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架空,利于通风隔潮,上层住人,通风凉爽,还可以防潮。再如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屋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进入室内。
2.当地的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资源直接影响建筑材料的选择。如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以窑洞为主,当地居民就是利用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的特点,建造了冬暖夏凉、干湿宜人的窑洞。再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冰块建造了冰屋,屋外冰天雪地,屋内却很温暖。
  (2024·南通中考)青墩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南通最早的人类文明遗址,是江海文明之源。5000多年前,先民在青墩种稻、纺织、制陶、居住,而此时南通大部分地区还是浅海。右图为南通地区江海岸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与掘港、金沙相比,青墩成为南通先民最早的聚居地,主要是因为其( )
A.气温更高 B.降水较多
C.森林茂密 D.成陆最早
4.5000多年前,青墩的民居景观可能是( )
D
B
【解析】本题组考查聚落的形成条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3题,与掘港、金沙相比,青墩成为南通先民最早的聚居地,主要是因为其成陆最早,成陆时间在2000年以上,掘港、金沙形成于1300~2000年前。当地都地处长江三角洲,气温、降水差别不大,森林跟成为最早的聚居地无关。第4题,青墩遗址地处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青墩的民居景观可能是B,屋顶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A图屋顶平坦,适合在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C图是蒙古包,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草原。D是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
专题三 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典例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
合作平台。据此完成(1)~(2)题。
(1)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中国践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这一发展理念符
合( )
①对抗和战争的国际关系
②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制裁的大国关系
③合作与共赢、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主题
④“地球村”中出现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应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2)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合作称为( )
A.“东西对话” B.“南南对话”
C.“东西合作” D.“南南合作”
D
解题方法 
◎巧判断:第(1)题,“对抗和战争”“竞争中制裁”不符合“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第(2)题,中国、俄罗斯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南南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自己的经济,只有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才能求得经济发展。一般情况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条件(如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各有优势,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而在解决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一个国家的力量则显得薄弱,这一切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国际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协调解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矛盾和冲突、谋求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各种国际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3·无锡中考)某饮料国际集团(美国)现已在我国建立了几十家合资企业。右图为某同学整理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读图,完成5~7题。
5.20世纪80年代初,该饮料集团在中国建厂并迅速发展,当时中国的优势是( )
A.科技发达
B.管理先进
C.资金雄厚
D.劳动力丰富
D
6.中国与美国的合作中( )
A.中国提供科学技术 B.美国提供生产资源
C.实现了互利共赢 D.中国是最大受益者
7.该饮料集团的成功发展案例说明了( )
A.“南南合作”的重要性
B.“南北对话”的复杂性
C.“地球村”要求加强国际合作
D.我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C
C
【解析】本题组考查国际合作的相关知识。第5题,20世纪80年代初,该饮料集团在中国建厂并迅速发展,当时中国的优势是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与美国相比,我国在科技、管理、资金方面不占优势。第6题,图示说明中国与美国的合作中实现了互利共赢,合作共赢有利于共同的发展。第7题,该饮料集团的成功发展案例说明了“南北对话”的重要性,“地球村”要求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地理与美术】(2023·东营模拟)《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景观描绘的是( )
A.乡村景观 B.牧村景观
C.城市景观 D.海上渔村景观
2.由图中景观可推测当时该地( )
A.全年少雨 B.地形平坦
C.水运发达 D.人口密集
A
C
【解析】本题组考查聚落类型。第1题,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和进行生产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图中景观描绘的是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属于乡村景观。第2题,据材料及图片可知,该图是一幅江南山水图,该地有烟波浩渺的江河,因此推测该地区降水较多,多依靠河流进行运输,水运发达;该地有层峦起伏的群山,因此推测该地的地形不平坦、人口不密集。
  【地理与语文】古诗词或谚语中有很多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据此完成3~4题。
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季风
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描述的是当地的( )
A.植被变化 B.季节变化
C.地质变化 D.天气变化
【解析】第3题,“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述的是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第4题,“昨夜雨疏风骤”描述的是天气变化。
C
D(共29张PPT)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地理悦读】   研究显示,世界人口预计在2064年达到顶峰,约为97亿,到本世纪末将降至88亿,其中23个国家的人口预计缩减50%以上。你知道现在全世界有多少人吗 【目标导航】
·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比较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密度。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
·通过学习初步树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人口观。
·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初步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能够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
基础知识预习
一、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
1.人口数量: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_____。
2.增长特点
(1)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_________;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_____。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_______-人口_______,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
度越___。
80亿
十分缓慢
加快
减缓
出生率
死亡率

3.人口问题
(1)一个地区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和_____________,可以_____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
(3)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问题。
人口增长速度
促进
资源消耗多、就业困难、贫困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填图绘图】
·绘图:画出南北纬30°和60°四条纬线。
·绘图:圈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1)人口稠密区:亚洲的_____和_____自然条件优越,_____发展较早,养育了众多的人
口;_____西部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另外,_____东部人口也比较稠密。
(2)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_____地区,过于_____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_______地
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人口稀疏。
东部
南部
农业
欧洲
北美
沙漠
湿热
高纬度
三、世界不同的人种
1.划分依据:根据_____方面特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人种。
2.人种的分布:同一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_____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_____分
布。有些地区成为不同人种的_______。现在,由于_________,人种的分布越来越复
杂。
体质
黄种人
白种人
黑种人
集中
零星
混居区
人口迁移
地图笔记
世界人口的分布
漫画思考
答:人口过多。假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将会出现这种问题。
名师提醒
1.非洲北部主要是白种人。
2.北美洲的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是黄种人。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情境创设 
  读世界人口分布与海拔、纬度的关系统计图(图甲、图乙)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图丙),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思考1
读图丙,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有哪些
答: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东部。
思考2
读图甲,世界人口分布与海拔有什么关系
答:人口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
思考3
读图乙,世界人口分布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答:人口多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
思考4
人口的分布还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答: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
知识归纳 
人口分布及原因
比较项 分布地区 分布规律 原因
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部 北半球中低纬 度近海地带 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
湿润,农业发展早,
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快
欧洲的西部 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区 苔原、冰原带 高纬度地区 严寒
热带雨林地区 赤道附近 湿热
沙漠地区 干旱区 干旱
高原、山地 地势高 高寒
变式训练 
(2024·珠海期末)2022年11月15日,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达到80亿。图甲为各大洲人口数量和平均人口增长率统计图,图乙为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2)非洲平均人口增长率较高,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①老龄化加剧 ②就业困难
③交通压力大 ④粮食紧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世界人口分布最集中的纬度带及其自然原因是( )
A.中低纬度 热量丰富 B.中低纬度 气候适宜
C.中高纬度 地形平坦 D.中高纬度 终年多雨
A
B
B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状况及产生的地理问题。第(1)题,读图可知,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数量最少的大洲是大洋洲。第(2)题,非洲平均人口增长率较高,容易造成就业困难、交通压力大以及医疗资源不足、粮食紧张等问题,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不会加剧老龄化。第(3)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地形平坦;中低纬度热量丰富的地区,如热带雨林区,气候湿热,人口稀疏。
1.下列叙述可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分析得出的是( )
A.世界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
B.190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缓慢
C.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以来都比较均匀
D.人口数量的变化与自然因素无关
课后作业测评
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人口增长变化情况。从曲线上看,世界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从190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数量的变化既与自然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
  (2025·东莞期末)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右图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四国,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
A.甲国 B.乙国
C.丙国 D.丁国
3.丁国最可能位于(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非洲
B
A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人口增长率的计算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第2题,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越快。读图可得,乙国的出生率比死亡率高出的差值最大,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乙国,该国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最快。第3题,由图可知,丁国的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现了负增长,最有可能是发达国家,选项给出的四大洲中,最有可能分布在欧洲,欧洲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亚洲、南美洲、非洲绝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2024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4》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将在21世纪末突破100亿大关。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中高纬度沿海地区
B.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C.北半球的大陆东岸
D.北半球的高原地区
5.关于①②③④地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老龄化严重
B.②人口稠密,经济落后,环境污染严重
C.③人口稀疏,气候湿热,劳动力不足
D.④人口稀疏,气候适宜,资源严重不足
B
A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第4题,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第5题,①地位于欧洲西部,这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②地位于北美洲东南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③地位于非洲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人口稀疏是因为气候干旱;④地位于亚洲东部,人口稠密。
  (2025·天津期末)2023年7月,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相聚在此。下图是大运会三位运动员的照片。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四个地区,丙图的运动员最有可能来自( )
A.亚洲东部 B.北美洲
C.欧洲 D.非洲南部
7.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身体逐渐形成了适
应环境的特征。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长,体毛稠密,这反映了原住地突出的环
境特征是( )
A.炎热 B.寒冷 C.干旱 D.湿润
D
B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主要人种及其适应环境的体质特征。第6题,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丙图的运动员为黑种人,最有可能来自非洲南部。亚洲东部主要是黄种人,北美洲和欧洲主要是白种人。第7题,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受到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白种人多分布在寒带或较为寒冷的地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使冷空气较为缓慢地进入肺部,体毛稠密,可以防寒。
  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右图为人类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人类大陆”的分布( )
A.非洲比亚洲多
B.东半球比西半球多
C.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D.高纬度比中纬度多
9.③地附近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就业困难 B.更加贫困
C.劳动力短缺 D.居住条件差
B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人口分布和人口增长过慢的影响。第8题,由图可知,“人类大陆”的分布亚洲比非洲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中纬度比高纬度多。第9题,由图可知,③欧洲地区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可能是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就业困难、更加贫困、居住条件差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共30张PPT)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地理悦读】   上海外滩是上海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段,见证了100多年的历史巨变。虹口港入江口近百年来发生了哪些巨变 【目标导航】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基础知识预习
一、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项目 乡村 城镇
人口 较___ 相对较多
生产活动 耕种、放牧、捕鱼等 农业生产活动 _____、服务业等
居住 传统村落房屋密度___且低矮,一 般都是独门独院,建筑风格基本一 致 高楼众多,建筑密度比较大,建筑风格多样

工业

项目 乡村 城镇
交通 线路狭窄、稀少 道路纵横交错,有的甚至呈现网络状、立体化
商业和公共 服务设施 较少 齐全
景观 农田、果林、池塘等 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城镇一般建有各类绿地
二、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1.城镇的优势:生活便利、_____和学习机会多等。
2.城镇人口的比重: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年底,全世界人口中约有56%住在城镇。
3.城镇发展的趋势
(1)建筑层数趋于增___;
(2)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3)交通道路网更加_____;
(4)建设更多的绿地和休闲场所。
就业

密集
4.乡村的变化
(1)在农业生产中,电力、水力逐渐替代人力、畜力;
(2)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改善;
(3)人们的_________与城镇更加接近;
(4)乡村_____明显改变;
(5)有些偏远的乡村,劳动力外迁,人口减少,甚至村落消失。
生活方式
景观
拓展延伸
古代和现代影响乡村和城镇分布的因素
在古代,自然环境对乡村的影响最为明显,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冲积平原上;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对城镇的影响日益明显,城镇多分布在交通便利、人文荟萃、商业发达的地区。
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乡村与城镇的形成
情境创设 
  巴黎从公元前1世纪塞纳河的一个小渔村,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法国最大城市、欧洲第二大城市。
思考1
根据文字材料,分析巴黎形成小渔村的条件是什么
答:巴黎位于塞纳河沿岸。
思考2
请你结合地图,分析巴黎发展成为大城市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答:读图甲:巴黎位于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位于塞纳河沿岸,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读图乙:巴黎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思考3
根据图丙分析影响城镇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答:城镇主要分布在高速铁路沿线。
知识归纳 
1.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比较 项 人口 密度 交通 建筑 形式 服务 机构 经济 状况 生产劳动方式 聚落 规模 空气
质量
乡村 小 欠发达 平房为主 少 欠发达 耕作、放牧、捕鱼等 小 清新
城市 大 发达 楼房为主 多 发达 工业、服务业等 大 污染重
2.乡村、城镇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影响着乡村、城镇的分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会优先发展成乡村、城镇。
变式训练 
杜牧《商山麻涧》诗中道“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秀眉老父对樽酒,蒨袖女儿簪野花。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右图为诗句描述的景观水墨画。读图,完成(1)~(2)题。
(1)诗句描述的是( )
①城镇景观 ②乡村景观
③以工业、服务业生产为主 ④以农业生产为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诗中村落形成的有利条件主要有( )
A.水源丰富 B.交通便利 C.土壤肥沃 D.资源丰富
【解析】第(1)题,诗句描述的聚落是乡村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第(2)题,如图为诗句“惆怅溪边书细沙”,可知诗中村落形成的有利条件主要是水源丰富。
D
A
  读城乡景观图,完成1~2题。
课后作业测评
1.属于乡村景观,且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是( )
A.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
B.人口数量、服饰不同
C.学校数量、分布不同
D.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
C
D
【解析】本题组考查乡村和城镇景观及两者的本质区别。第1题,从图中看出,甲、丙房屋分散,规模较小,田野面积广阔,应是乡村聚落;乙、丁高楼林立,为城镇景观。丙农田广大,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甲草场广阔,以畜牧业为主。第2题,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是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城镇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选项A、B、C所示不是乡村和城镇的本质区别。
  (2025·东莞期末)右图为由乡村演变为城镇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与城镇相比,乡村景观的特点表现为( )
A.住宅低矮分散 B.商业活动发达
C.工厂分布密集 D.道路笔直宽阔
4.从乡村发展为城镇,在空间上表现为( )
A.生活水平提高 B.环境得到美化
C.占地面积扩大 D.人口数量减少
A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的差异。第3题,商业活动发达、道路笔直宽阔、工厂分布密集是城镇聚落的景观,住宅低矮分散是乡村景观的特点。第4题,从乡村发展为城镇,在空间上表现为占地面积扩大;人口数量增多、生活水平提高、环境得到美化都不是空间上的表现。
  (2023·福建中考)古徽州是我国传统村落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右图示意古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古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特点是( )
A.沿山脉分布 B.沿河流分布
C.集中于南部 D.均匀分布
6.古徽州传统村落保存完整度高,主要原因是( )
A.资源丰富 B.土壤肥沃
C.地形封闭 D.气候湿润
B
C
【解析】本题组考查村落的分布特点和完整保存的原因。第5题,古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特点是沿河流分布,沿山脉分布较少,东部、北部均有分布,并非集中于南部,分布不均匀。第6题,古徽州传统村落北部为黄山山脉,东北部为天目山脉,东南部为白际山脉,山脉众多,地形封闭,交通不便导致其受影响小,保存完整度高;资源、土壤、气候不是主要原因。
  (2025·江门期末)右图为苏门答腊岛聚落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苏门答腊岛聚落分布的主要特征是( )
A.沿湖环山 B.沿海环山
C.沿海沿湖 D.沿海沿河
8.苏门答腊岛乡村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形崎岖、资源贫乏
B.交通闭塞、通信不畅
C.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气候干热、沙漠广布
D
C
【解析】本题组考查聚落的分布与形成条件。苏门答腊岛上的聚落主要沿河沿海分布,那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吸引人类定居;苏门答腊岛上几乎无湖泊;苏门答腊岛聚落不呈现环山分布。
  (2025·东莞期末)下图为某地区乡村和城镇40多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该地区乡村和城镇的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人口不断迁入乡村
B.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乡村在扩大、城镇在缩小
D.城镇附近的花卉、蔬菜地在逐渐减少
10.随着聚落的发展,一些乡村现已发展成繁华的都市。以下变化不符合发展规律的
是( )
A.道路由稀疏变密集 B.农田数量由多变少
C.生产活动由非农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 D.自然景观改变程度增大
B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乡村、城镇发展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第9题,从图示信息判断,乡村人口不断迁入城镇;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附近的花卉、蔬菜地在逐渐增加。第10题,随着聚落的发展,道路由稀疏变密集。由于城镇扩张等因素,农田数量会由多变少。通常是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随着聚落发展,建设活动增加,自然景观改变程度增大。
11.【学科素养·地理实践力】下图反映了某地村落演变为城镇的过程,分析三幅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甲是_____景观,乙是_____景观,两者根本的区别是_________的区别。
(2)按照发展过程,三幅图的顺序应该是___、 ___ 、 ___ 。
(3)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此地地形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三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村落发展为城镇的过程中,修建了铁路,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城镇
乡村
生产方式



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丘陵为主
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运输
便利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B
【解析】本题考查城镇和乡村聚落的差异和聚落的发展过程。第(1)题,根据景观可以判断,甲景观是城镇景观,乙景观是乡村景观,两者根本的区别是生产方式的差异。第(2)题,按照聚落的发展过程,三幅图的顺序应该是②③①,其依据是城镇范围越来越大。第(3)题,分析图中信息可得,该区域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第(4)题,B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运输最便利,该地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第(5)题,聚落发展过程中,修建了铁路,目的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共28张PPT)
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
【地理悦读】   小明去某地旅游,发现这里的居民大多讲英语,随处可见教堂,这里可能是哪里呢 【目标导航】
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基础知识预习
一、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上的主要语言
(1)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2)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3)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2.世界三大宗教
三大宗教 发源地 主要分布地区
_____教 亚洲的___部 欧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
_______教 _______半岛 ___洲的西部和东南部、___洲的北部和东部
___教 亚洲的南部 ___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基督
西
伊斯兰
阿拉伯




二、不同的文化习俗
1.饮食习惯差异
(1)欧洲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刀叉用餐。
(2)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米饭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筷子用餐。
(3)拉丁美洲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玉米饼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
2.传统服饰特点
(1)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传统服饰多以皮毛制品为主,并配有长靴、帽子和围巾,便于保暖。
(2)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传统服饰则以棉麻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相对薄且宽松,以无领或者低领为主,便于散热。
3.传统交通方式差异
(1)在亚洲东南部有些地区,因河道纵横,陆路交通不便,人们利用船只在河道上聚集交易,形成水上市场。
(2)在非洲北部沙漠地区古老的商道上,仍有骆驼商队行走。
4.传统民居特色
(1)欧洲北部林木资源丰富,人们用木头建造房子。
(2)地中海沿岸地区石材丰富,人们多用石材建造房子。
名师提醒
使用英语的国家大部分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使用阿拉伯语的国家大部分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
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楔形文字,距今5 200多年,另一种是埃及的象形文字,距今5 000多年。而我们的汉字,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汉字的寿命是最长的,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它。
名师提醒
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房屋特征 气候特点
平顶 气候干旱
斜顶 降水多
竹楼 高温多雨
墙壁厚 气候寒冷或昼夜温差大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不同文化习俗与地理差异
情境创设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暑假期间,地理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风俗、服饰等图片。开学后,地理课上玲玲和同学们热烈交流起搜集到的照片资料和当地自然环境特征。
材料1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思考1
①蒙古包是我国蒙古族的传统民居,便于拆装,非常适合在_____上生活的游牧民族。
思考2
②_____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这种民居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黄土广布、
直立性强的特点。
思考3
③冰屋是生活在北极附近的人们建造的民居,适合当地气候_____的特点。
草原
窑洞
寒冷
材料2 风俗习惯与地理环境
思考4
④为我国傣族的泼水节,该风俗习惯与当地_________的环境有关。
思考5
⑤为我国蒙古族的摔跤,蒙古族擅长骑射、摔跤,与当地平坦广阔的_____有关。
高温多雨
草原
材料3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思考6
⑥服饰是如何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
答: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那里气候炎热,很少下雨。男子的传统打扮是身着宽大的白色长袍,头戴头巾。他们的长袍多为白色,能有效反射阳光;十分宽大,能很好地透气。头巾、长袍可以挡住风沙对身体的袭击。
思考7
图⑦中女性生活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请你根据她的
服饰,推测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答:气候寒冷。
知识归纳 
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当地气候 民居 民居的建筑特点
气候寒冷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用冰块构筑小屋
冬冷夏热,气候干燥 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利用黄土层挖成窑洞
终年高温,潮湿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就地取材,搭建成竹楼,通风防潮
炎热、干燥、多风沙 西亚地区的厚墙加小窗 厚墙隔热,小窗减少白天热风进入
炎热多雨,潮湿 东南亚的双层木楼或竹楼 上层住人,凉爽、通风、防潮
变式训练 
(2023·南充中考)我国传统民居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是各地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杰作。下图为四地代表性传统民居图。读图,完成(1)~(2)题。
(1)四地对应的传统民居是( )
A.甲—窑洞 乙—江南民居 丙—吊脚楼 丁—蒙古包
B.甲—蒙古包 乙—江南民居 丙—吊脚楼 丁—窑洞
C.甲—江南民居 乙—吊脚楼 丙—窑洞 丁—蒙古包
D.甲—窑洞 乙—吊脚楼 丙—江南民居 丁—蒙古包
(2)下列描述与传统民居所在地区环境特征相符的是( )
A.甲—地势低平,河渠纵横 B.乙—地形崎岖,气候湿热
C.丙—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丁—草原广布,牛羊遍地
A
D
【解析】甲是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乙是位于南方地区的江南民居,江南水乡降水丰富,地势较低平;丙为吊脚楼,适宜湿热的气候;丁为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地区,内蒙古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草场广布,与草原广布,牛羊遍地相符合。
  中国文化通过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目前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 000多个孔子学堂。右图为世界主要语言及部分孔子学院(堂)的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图中孔子学院(堂)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半球多于北半球
B.欧洲多于北美洲
C.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D.多在汉语分布区
课后作业测评
B
2.西班牙语分布较广的大洲是( )
A.欧洲 B.非洲 C.大洋洲 D.拉丁美洲
3.有关汉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C.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D.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亚洲东南部
D
B
【解析】本题组考查孔子学院(堂)分布、世界语言的相关知识。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孔子学院(堂)北半球多于南半球,欧洲多于北美洲,主要在中低纬度地区,汉语分布地区较少。第2题,读图可知,西班牙语分布较广的大洲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第3题,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2025·梅州期末)2024年法国巴黎成功举办了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据此完成4~5题。
4.奥运会期间,法国志愿者主要使用的语言是( )
A.英语、汉语 B.法语、英语
C.法语、汉语 D.俄语、英语
5.运动员发现很多当地居民周末会去教堂进行礼拜,下图为他们礼拜场所的是( )
B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上主要语言及宗教。第4题,法国志愿者主要使用法语,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第5题,据题可知,A、B、C、D分别是寺庙、清真寺、教堂、道观。法国人主要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典型建筑是教堂。
  【民居与环境主题】(2025·汕头期末)海草房(右图)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山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其屋顶用特有的海草晒干后苫成,海草具有阻燃性,且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具有防虫效果。海草房堆尖如垛,用厚石砌墙,加上厚厚的草顶,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因此,传统的海草房冬暖夏凉,保证了居住的舒适性。据此完成6~7题。
6.当地渔民选择用海草等材料搭建房屋的主要原因是( )
A.方便搭建 B.就地取材
C.美观好看 D.便于拆卸
7.推测海草所起的主要作用包括( )
①防潮防霉 ②保暖隔热 ③防火防虫 ④采光取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A
【解析】本题组考查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第6题,山东沿海地区气候湿润,适合海草的生长,具有丰富的海草资源,渔民用海草搭建房屋具有原料充足、就地取材、节约建筑成本的优点;使用海草和其他材料相比较并不一定方便搭建;美观好看不是选择海草的原因;传统民居搭建好后,并不会随便拆卸,所以便于拆卸,不是选用海草搭建的原因。第7题,当地夏季潮湿,冬季寒冷,海草可以起到夏季防潮防霉、隔热,冬季保暖的作用。海草取之于生长在浅海中的海苔等藻类,海草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晒干后非常柔韧,可防虫、防霉烂、防漏吸潮,持久耐腐,且不易燃烧,以此作为屋顶,居住舒适。厚厚的海草覆盖屋顶不利于采光。
8.【学科素养·综合思维】请你研究“地理与日常生活”这一课题,结合搜集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对比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饮食、交通、服饰和建筑上的差异。
地区 饮食 交通 服饰 建筑
南方地区 _____ 水运 轻薄多彩 单薄_____
北方地区 馒头 _____ 淳朴_____ _____平顶
米饭
斜顶
马车
厚重
墙厚
(2)任选南、北方地区一个生活方面的差异,分析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交通方面,南方地区河湖众多,传统交通方式是水运;北方地区降水少,河湖少,传统交通方式是马车。
答:饮食方面,南“米”北“面”——南方降水较多,适合水稻生长,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降水较少,适合小麦生长,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茶”北“酒”——北方寒冷,为了抵御严寒,自然有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饮食习俗;南方潮热,人们自然喜欢喝茶,以降暑排汗。南“甜”北“咸”——南方甘蔗丰富,且温度较高,人们在工作时出汗多并消耗体力,糖比其他食物能更快提供热能、缓解疲劳和饥饿;北方冬季靠食物腌制等手段来丰富餐桌。娱乐方面,北方地区寒冷,人们滑雪、滑冰、堆雪人、打雪仗等;南方地区炎热,河湖多,人们游泳、龙舟竞赛等。(任答一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