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右侧,王宫左侧是宗庙。这幅图是明朝建立的社稷坛,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内。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历史纵横
成熟的青铜文明
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春秋战国,奠基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春秋战国时期,(特征)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史料阅读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①礼乐制含义: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②礼乐制目的: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派别 人物 思想主张
道家 庄子 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儒家 孟子 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
荀子 礼法并施、性恶论、天行有常
法家 韩非子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贵州修文阳明洞
阳明洞位于贵州修文的栖霞山上,王守仁曾居住于此。王守仁号“阳明子”",被尊称为“阳明先生”。
历史纵横
陆王心学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明朝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这一学派被称为“陆王心学”。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史料阅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古代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奠基
发展
传承与转折
近代 冲击
走向复兴
远古时期
多元一体
先秦
春秋战国,民族交融;战国百家争鸣
秦汉
文化统一;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文化灿烂
宋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
宋元
科技文化繁荣
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经世致用
文字狱禁锢中华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
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1919五四运动后
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
1840鸦片战争后
清康雍乾
明清之际
明中后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内涵1
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内涵2
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天人合一思想,(内涵)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荀子
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内涵3
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内涵4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内涵5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内涵6
学思之窗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提示——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儒家否定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以儒家的“五常”思想为例。儒家把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当作主要理念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对他人要讲仁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讲正义,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解决问题要讲智慧,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
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3、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特点
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
5、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特点
中华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
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和”:在中华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它反映了中华文化崇尚和谐、追求和睦的精神。从人际交往来看,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为贵”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在民族关系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团结,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出一种包容、协调的精神境界。
“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智慧的崇尚与追求。在个人层面,鼓励人们好学求知、明辨是非,通过增长智慧来提升自身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层面,推动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运用,为文化的传承、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治理等提供智力支持,反映出中华文化重视理性思考、追求智慧人生的精神。
“勇”: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它反映了中华文化倡导的勇敢无畏、坚毅果敢的精神。在面对困难、危险和正义之事时,鼓励人们挺身而出,有勇气去担当、去抗争。无论是古代的英雄豪杰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奋勇抗争,还是普通人在生活中勇敢面对挑战,“勇” 都支撑着人们坚守正义、克服艰难,体现出一种刚健有为、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中华文化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核心思想理念类,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二是中华传统美德类,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三是中华人文精神,诸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等。
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或称为“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与奋斗中由经验凝结而成的文明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历代关于传统经典的解读与阐述都蕴含深刻思想,有必要通过阅读经典的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不断地传承下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也不乏摧残人性、压制创新能力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下面列举传统文化中部分精华和糟粕。
精华部分
① 仁、中庸: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② 仁政、民本、德治:利于社会稳定,保证统治长治久安。
③ 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等进取精神。
④ 注重道德、团结、诚信、气节等民族精神。
⑤ 见义忘利,见危授命,“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⑥ 注重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糟粕部分
① 维护尊卑等级的纲常礼教。
② 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
③ 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缠足、一夫多妻制等。
④ 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
⑤ 宣传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
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能因传统文化中有优有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取之有道的义利观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创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是建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我们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合理资源,继承传统,创新传统,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当代文化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融通,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和“流”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愿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