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2 15:4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佛教还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希望从佛教中找到为自己统治所需要的精神武器,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这就是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生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为什么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
主观: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客观: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柳公权《金刚经碑》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惹尘埃!
——【唐】惠能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
(1)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通过融合,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综合,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和伦理政治、伦理教化的原则。
(2)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深远。
(3)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汤若望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史料阅读
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
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魅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俾知天生贤人,佐佑定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然也。 ——《清史稿·汤若望传》
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林则徐
魏源
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
接着,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历史纵横
提倡男女平等
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国人产生了影响,其中,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民国初年,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高举着“男女平等”旗帜,掀起了一场女权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让女子受教育,培养妇女参政意识。但当时社会处于转型期,女子接受新式教育仍存在很大异议。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制度
思想
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民主与科学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籍
仿制西方战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学思之窗
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英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含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薤醢(zuhai)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
———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
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韩国首尔景福宫
景福宫位于韩国首都首尔,是朝鲜王朝的王宫,始建于14世纪。景福宫的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建筑颜色为丹青色,区别于中国皇宫的金黄色。它的规模较小,整体布局精巧。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匾额上写有汉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寺内保存有7世纪以来的各种建筑及文物珍宝。
历史纵横
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
中国饮食、风俗习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对欧洲的影响
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史料阅读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要求“给赐冠带”……明朝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全国上下,“渐染华风,祀先圣,兴学校,家购儒书,人崇问学”,使得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
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附有《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文。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
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郊的皇后岛。它是瑞典国王为王后庆生而建。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仿中国宫殿,有雕龙装饰。宫门宫窗两侧边框刻有中国式图案。宫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
思考点
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宋代以来的理学对德国的哲学革命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其“学而优则仕”的公平性、开放性和流动性为欧洲和19世纪美洲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2)中国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西方中心论”,战后欧洲文明和欧洲文化的深刻危机,动摇了欧洲根深蒂固的优越感,随着“西方没落”疑虑的出现,西方学者把眼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中国的儒家学说被高度赞扬,老庄哲学也一度风行,人们希望用中国文化来发展人际关系,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长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促使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科举制度西传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等。
一方面要兼收并蓄,学习一切民族、国家的“长处”“好的东西”;另一方面不能“无条件地照搬”,要独立思考判断,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国的实际。
科技方面:青蒿素、杂交水稻;国际关系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古代
近代
汉字、儒家经典、佛教的传播
唐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14—15世纪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对亚洲
对欧洲
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
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佛教文化的传入
西学的传入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