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这幅画面的历史背景,就是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贸易。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
图为唐朝胡商牵骆驼俑,骆驼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
丝绸之路
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原因
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
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
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意义
作用
甘肃教煌莫高窟323 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
汉武帝
史料阅读
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写道:
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生活在2世纪的学者包撒尼雅斯所撰《希腊志》则提出另一种说法:
至于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矜一样也有八只足。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
——[法]戈岱司编,耿昇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
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
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意义
学思之窗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
“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3。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 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张骞的探险计划是出使身毒国(古印度)。
原因:身毒国物产丰富,地势气候适合生活;距离蜀地不远;交通方便,又无干扰。
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特点: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巢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建筑或墓碑的装饰品。
《群神宴》
考古学家在上述地区以及中国南部沿海沉船中发现的历代瓷器不计其数。由于社会需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尽管因为原料和烧窑技术的限制,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南海1号出土瓷器
17世纪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
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它们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汉朝的鎏金铜马
这件鎏金铜马现藏于茂陵博物馆。据考证,它的艺术造型源自汉朝御厩中饲养的大宛“汗血马”。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历史纵横
汉志商道
汉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商道,亦称“香料之路”。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先运抵也门,然后用“沙漠之舟”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商人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商队,结伴而行。在鼎盛时期,商道沿途还出现了一些集市。后来,汉志商道逐渐淡出历史。
玻璃是古代埃及人最早制造的,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这件玻璃水注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
玻璃水注
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波斯人摩尼教
波斯人祆教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中医药知识也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乐舞图
敦煌壁画胡旋舞
历史纵横
福斯塔特遗址
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郊,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经过20世纪的多次发掘,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到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
▲出土于福斯塔特遗址的北宋来越窑青瓷残片
课堂小结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名称由来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
陆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物质和技术的交流
文化的交流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唐朝时期西域乐舞在中原流传广泛且影响深远。诗中提到康居国进献的胡旋女所跳的胡旋舞,舞姿优美、技艺高超,在中原备受关注,天子也为之动容。而且,中原不仅有从西域来的胡旋舞者,本土也有人学习胡旋舞,甚至像杨贵妃、安禄山这样的人物也擅长胡旋舞,这体现出胡旋舞在宫廷以及上层社会十分流行。同时,“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表明胡旋舞的流行趋势在较长时间内都没有被禁止,反映出西域乐舞在唐朝中原地区有着广泛的受众和持久的影响力,成为当时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丝绸之路
1.名称由来
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中国丝绸的影响
中国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
(2)意义: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知识归纳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概念: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2)相关史实: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
(1)概念: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4.发展
(1)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地位的变化: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3.“海上丝绸之路”
(1)概况: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演变
①西汉时期: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2)影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1)传入西方
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的出口与交流
a.出口:
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b.交流:
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传入中国
①从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文化交流
(1)传入中国
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②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2)传入西方: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