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2 16:0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英军战败而结束。这场战役的胜利增强了美国人民的信心,从此美军从战略防御逐渐转入战略进攻。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在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的基础上,在人们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背景
特征
①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
②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③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也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到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同时,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表现
影响
历史纵横
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清教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学思之窗
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woodchuck(土拨鼠)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等。
你还能够说出一些美式英语中来自印第安语和非洲黑人语言的单词吗 这些单词说明了什么
来自印第安语的:如moose(驼鹿),skunk(臭鼬) sachem(酋长),wampum(贝壳串珠),tomahawk(石斧)等。
来自黑人语言的:如Juke(用假动作诱使对方球员离位)、bad mouth(说某人坏话)、crib(小房子)等。
这些单词说明美国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美式英语以英语为通用语言,并融合其他种族、国家的语言成分,形成了美洲文化的多元特征。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由许多民族(或种族)组合而成的民族。北美大陆地沃人稀、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早期移民靠勤奋求实的开拓精神……他们重视个人价值,提倡信仰自由……于是美国白人大肆宣扬“白人优越论”,对印第安人、黑人等有色人种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摘编自崔缨《简论早期移民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影响》
美国早期移民文化特征
①自由、独立。移民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不仅反映在宗教上,也体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个人自由是美国早期移民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②合作。艰难的环境使移民们清楚地意识到,一个人单独生存是极其困难的,合作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③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第一批英国移民踏上北美后,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对北美丰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孕育了他们的开拓和创业精神。美国人强调创新的精神,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
④平等和竞争。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人能拥有特权,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只有个人的能力可以决定个人的财富。因此,平等和竞争是美国早期移民的追求。
⑤实用主义。当第一批移民到达北美时,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为了开发这块富饶的土地,需要移民们打破常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在美国形成。
⑥金钱至上。美国人通常会把物质观作为普通的评判标准,其根本原因与早期移民涌入北美大陆的目的有关。美国18世纪末的宪法宣称,物质财富的多少反映了个体能力的差异性。
⑦宽容。美国移民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改变了原有习俗和文化,逐渐形成了极强的文化包容性。政治上,这种宽容是对自由的追求和保护;宗教上,是不同信仰的和谐共存;生活上,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和平共处。
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
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独立宣言》宣传了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表现1
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但是,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表现1
存在问题
▲《联邦党人文集》中文版封面
《联邦党人文集》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三人为争取批准美国1787年宪法,在纽约报刊上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发表的85封写给公众的信,目的是说服民众支持宪法草案。这些书信于1788年结集出版。
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统治。
到19世纪上半叶,它们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
随着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拉丁美洲的民族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背景
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表现1
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文化
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作为拉丁文化特色之一的拉丁舞,也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表现2
表现3
特征
19世纪上半叶,在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除法属殖民地海地的独立是由黑人领导之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
葡属巴西独立后建立了帝国,1889年成立巴西合众国。
背景
它们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另外,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
表现1
表现2
“考迪罗制”是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普遍出现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统治的独裁者的专制制度。“考迪罗”在经济上依靠大地主、大庄园主,在政治上依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统治。
“考迪罗”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期拉美独立战争时期,大多为推翻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为拉美争取独立作出贡献。独立后,虽然部分考迪罗在人民的压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在拉美各国相继独立后,考迪罗逐渐成为拉美经济发展的障碍。
思考点
你认为美国文化的多祥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1)相同点:都受到外来移民的影响;深受宗教的影响;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存在着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和歧视。
(2)不同点:美国文化是以西方基督教文化为主体,吸收世界各种族各地域文化构成的多元文化,不是本土的文化,是外来文化;拉丁美洲文化既包括外来文化,又保留了一部分本土文化传统。美国文化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观念;而拉丁美洲文化则体现了土著居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美国文化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而拉丁美洲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出现了拥有独裁权力的考迪罗。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称帝后的拿破仑不断进行着对外战争,他的军队几乎踏遍了欧洲大陆。在极盛时期,拿破伦把法国的版图扩充到历史上最大的程度,1809年底,他占领的别国领土已经相当于法国本国面积的3倍,统治的外国人口达到7500万。拿破仑还扮演着欧洲主宰的角色,自己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人”和瑞士联邦的仲裁者;他的兄弟们分别担任了西部牙、葡萄牙、那不勒斯、荷兰和威斯特伐利亚的国王。
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废除了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但是,拿破仑也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
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原因
传播结果及影响
结果及影响
在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
他们成立了秘密革命组织,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起义尽管很快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俄国“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
原因
影响
概况
学思之窗
列宁曾评价十二月党人: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苏]列宁《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二卷
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
十二月党人大多数出身于贵族家庭并且在沙皇统治机构中担任一定的官职,但是他们并不愿意沉溺于贵族阶级醉生梦死的生活,盲目地为沙皇专制统治尽忠尽德,他们从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努力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们自觉地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联系在一起,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地发起了向俄国专制制度的冲击,传播了启蒙思想,推进了俄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在被俄国统治的波兰地区,1830年11月, 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18世纪末波兰国家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在被俄国统治的波兰地区,波兰人民深受沙俄的残暴统治,缺乏民主与自由。1830年11月,一批贵族出身的青年军官和青年学生发动起义,袭击了俄国派驻波兰王国的总司令康斯坦丁官邸。康斯坦丁仓惶逃命,起义军在华沙爱国市民的配合下,攻占军火库。次日,华沙解放。1831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镇压起义,至9月,华沙被攻陷,起义失败。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却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著名波兰音乐家肖邦,他所作的《b小调第一号谐谑曲》就是为了纪念此次波兰民族解放斗争。
▲肖邦(1810-1849)
波兰音乐家肖邦,生于华沙,后定居巴黎。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充满家国情怀,成为波兰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分裂示意图
在仍然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其北方大邦普鲁士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战败,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
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史料阅读
1807年颁布的《普鲁士改革敕令》规定:10.从本令之日起不得以家庭出身或婚姻,或以承担农奴地位,抑或以契约创设新的农奴制关系。11.因本令之公布,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互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1)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他们要求争取更多的权利,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2)民族民主意识的空前觉醒,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3)维也纳会议确立的维也纳体系压制革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引起欧洲各国的反对。
(4)欧洲各国贵族军官、工人、学生和市民等积极参加革命,表现出极大的革命热情。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征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他们的思想,对周边国家如日本也产生了影响。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成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历史纵横
反洋教运动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洋教弛禁,西方传教士倚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深入中国各地,广置教堂,滥收教徒,勾结地痞流氓,横行城乡,民教纠纷不断发生。教士、外交官袒教抑民,清朝官员处理民教纠纷,往往屈服于列强压力,使老百姓蒙冤受屈,反洋教运动由此而起。近代中国的反洋教运动,发生400多起,遍及全国各地。1870年爆发天津教案。当时,天津天主堂与民众发生争执,法国驻天津领事开枪打死天津县令的随从,民众在愤怒中打死了法国领事。在法国、英国的压迫下,经曾国藩、李鸿章处理,中国官民16人被判处死刑,方才了结天津教案。19世纪末,德国借口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强占了胶州湾,进一步激起了民众自发的反帝爱国情绪。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终于爆发了。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器物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 民主与科学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英国在将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过程中,把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但是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却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另外,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开来;
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
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背景
表现
苏丹·哈桑清真寺
埃及人的婚礼
表现形式
宗教传播:欧洲殖民者往往带着宗教目的进行殖民活动,将基督教等宗教强行传播到殖民地,试图改变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以此来从精神层面控制殖民地人民。
语言文化推行:在殖民地推广欧洲的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使殖民地的本土语言文化受到冲击,甚至逐渐衰落。同时,也将欧洲的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带到殖民地,影响当地的文化发展。
教育渗透:在殖民地建立欧式的学校,教授欧洲的知识体系、价值观等,培养符合殖民者需求的人才,对殖民地的教育体系和青年一代的思想产生影响。
客观影响
消极方面:严重破坏了殖民地原有的文化生态,导致许多珍贵的本土文化遗产流失、消亡,殖民地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受到打击,是对殖民地文化主权的侵犯。
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殖民地人民通过接触欧洲文化,也能了解到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等,为后来殖民地的文化觉醒、社会变革等提供了一定的思想素材和参照。但总体而言,消极影响是主要的,文化侵略本质上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
课堂小结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独立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在保护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学习并吸收西方文化,呈现文化的多样性
拉丁美洲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民族解放斗争
德意志废除农奴制改革
中国
印度
埃及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越来越成为普遍诉求
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奴隶制、种族歧视依然存在
文化多元性
考迪罗独裁权力
目的
特征
代表
美 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