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2 16:0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宗主国把大量殖民地人民投入战场。在为宗主国的生存而战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方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它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观察上面两幅地图,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殖民帝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
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
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表现
史料阅读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在亚洲,这种变化和斗争尤为深刻。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回应,亚洲大地上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在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事例
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也曾指望宗主国法国给予印度支那独立和民主,遭遇失败后,他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受到甘地影响与信任的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事例
▲反法战争中的胡志明(1890—1969 )
与此同时,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事例
扎格鲁尔
桑地诺
卡德纳斯
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终于迫使英国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在尼加拉瓜,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桑地诺的部队与美军及政府军战斗近两百次,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在墨西哥,1910年爆发了革命,1917年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但因美国干预,国内冲突不断,军事政变频繁,宪法在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墨西哥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做出了不懈努力。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总统,他继续进行护宪斗争,并推行对内对外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道路。
这些斗争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影响
思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疲于战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掠夺有所放松,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2)帝国主义国家从殖民地大量征兵,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反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
(3)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而此时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迅速壮大,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
(4)受西方启蒙思想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逐渐成长壮大,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历史纵横
泛非会议
1900年7月,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讨论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问题,主张黑人与白人应享有同等权利,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泛非运动日益活跃。从1919年到1945年,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这是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背景
表现
史料阅读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协助从纳粹德国统治下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以及欧洲的前轴心附庸国人民,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要和其他爱好自由的各国合作以建立一种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草重。
——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
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背景
对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尽管他极力维护英帝国,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表现
对法国总统戴高乐来说,面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反法斗争,他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影响
截至1990年,联合国159个成员国中,有近100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布独立的。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影响了当今世界的国际局势。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特点
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此外,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它们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历史纵横
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是以韩国传统舞蹈扇子舞为基础设计的。五个扇子象征奥运的五环,圆形象征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明亮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营造了一种活泼生动的气氛,具有现代的设计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在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英语中的“埃及”一词,是从古希腊语演变而来的。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表现
塔哈·侯赛因(1889——1973 )塔哈-侯赛因是埃及盲人作家,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他的自传体小说《曰子》,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进步与改革的强烈愿望,也标志着埃及现代新文学的诞生。侯赛因也成为埃及要求民族复兴的新兴力量的代表。
国家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印度
新加坡 韩国
埃及
【知识小结】文化多元的新兴国家
崇尚甘地思想
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政治体制、官方用语
儒家传统: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
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少数人信仰基督教,英语、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思考点
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复兴是由于大战造成帝国主义力量严重削弱,为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而复兴民族文化。
(2)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一方面受西方和邻近地区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本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复兴。
课堂小结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殖民主义衰落、亚非拉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
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新加坡、韩国:发扬儒家文化,吸收西方文化
埃及:阿拉伯文化,带有欧洲和亚洲等地的文化元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欧洲、西亚和北非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表现
朝鲜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英帝国瓦解
阿尔及利亚独立
原因:
原因:
表现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