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太学与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位于北京的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图为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官学
画像砖:汉代太学
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
《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影响
宋代民间书院蓬勃发展,数量达到数百所。其中,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宋代的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是学术研究中心。书院教育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自由讨论,一些书院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通过书院讲学,传播了思想学说,同时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西方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后期。12世纪,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成立。这两所大学不仅建校时间早,而且为其他大学的兴办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1810年德意志柏林大学标志着现代大学开始了
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意义)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任新旧各种思想在这里充分发展、碰撞,再加上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任教,很快就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学思之窗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北大是一所做高深学问研究的高等学府;怀揣做官梦想等目的的人,可以去北京其他学校,不必来到大学。来大学的人必须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为求学而来。学习法律,不能为了做官;学习商业,不能为了发财致富。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使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清华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合影
清华学校于1925年设立大学部,第一批招收学生95人,称为“一级”。
历史纵横
留学教育
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来自异域的学生,这是留学教育的发端。近代以后,留学教育更得到大力发展。1872——1875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③“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⑤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⑥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1977年的高考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刷书的诞生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①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②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纸草文书
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谦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1457年,欧洲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
历史纵横
翻译活动的开展
翻译书籍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的书籍,还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点
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印刷书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图书馆的成长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这里收藏有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图书馆扭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尼尼微图书馆所藏泥版文书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除了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截至2019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200余万册件,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
史料阅读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史记·太史公自序》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缪斯是古希腊传说中主管文化艺术的九位女神,西方博物馆一词即起源于缪斯神庙。
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
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
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中国农业展览馆
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功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