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导学案课件(4份打包)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导学案课件(4份打包)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1 06:34:12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章末总结
知识整合
专题归纳
迁移训练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居民与文化
居民与文化
居民与文化
专题1 判断人口数量变化的方法
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00%- ×100%。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那么表示人口数量增加;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零,那么表示人口数量不增加也不减少;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零,那么表示人口数量减少。
专题2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形态影响极大。
1.降水
(1)降雨(雪)量大的地区,房屋屋顶坡度较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如我国南方地区的竹楼和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
(2)降雨(雪)量小的地区,屋顶较平缓,或为平顶屋,如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平顶碉楼。
2.气温
(1)气温较低的地区,建筑物墙壁较厚,多向院内开窗,防寒保暖。
(2)气温较高且较潮湿的地区,墙壁较薄,多双层结构,利于通风散热。
 
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含预测),完成1~2题。
1.从1830年至今,世界人口总数的变化特点是 (  )
A.增长速度大体是先慢后快
B.1960年之前增长速度较快
C.每增长10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长
D.现阶段世界人口总数已经达到90亿
2.下列有关世界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老龄化问题
B.人口增长的快慢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C.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慢
D.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D
A
读某年四大洲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统计图,完成3~4题。
3.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增长的快慢。2022年,某地人口出生率为1.01%,
人口死亡率为0.71%,则2022年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是 (  )
A.0.03% B.0.3% C.1.72% D.3.0%
4.据图推测,非洲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有 (  )
①贫困落后 ②居住条件差 ③劳动力短缺 ④人口老龄化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A
B
日本白川乡的合掌造极具特色,其屋顶覆盖着就地取材的茅草,60°左右的倾斜角度利于雨雪滑落。合掌造有两到四层,底层为日常生活之用,三楼则用来养蚕、纺织,四楼为屋脊。下图为白川乡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和合掌造景观图(图2)。据此完成5~6题。
图1
图2
5.关于合掌造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有 (  )
①降水影响了屋顶的坡度 ②气温影响了房屋的高度 ③植被影响了房屋的材
料 ④河流影响了房屋的朝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日本白川乡多雨雪的主要原因是 (  )
A.位于岛屿东岸 B.位于东南风迎风坡
C.当地海拔极高 D.位于冬季风迎风坡
D
B
傣家竹楼是用各种竹料(或木料)穿斗在一起,互相牵扯的栏杆式建筑。楼房上层四周用木板或竹篱围住,用于居住,楼房下层无墙,用以堆放杂物或饲养禽畜。读图,完成7~8题。
7.傣家传统竹楼为干栏式建筑,其主要目的是 (  )
A.防止风沙 B.防寒保暖 C.防潮通风 D.防震减灾
8.影响该地区民居样式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植被
C
B
9.联合国宣布,全球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达到了80亿。标志着人类发展越过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人口展望2022》数据显示,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率为1.73%,在1962—1964年间,增长率超过2.1%,世界人口增长迎来高峰,增速达到峰值。此后,多个国家采取了各种限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2021年仅0.82%。到2050年,全球人口年增长率可能会下降到0.5%左右。右图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某年不同国家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比较表。
(1)由材料一可知,世界人口从20亿增长到30亿所用的时间约为 年,从70亿增长到80亿所用的时间约为  年;世界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为     。
(2)由材料一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填“加快”或“减缓”)。
(3)据材料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有  。
30
AC
减缓
不断增长
E
国家 A B C D E
人口出生率/% 0.83 1.29 0.81 1.24 2.78
人口死亡率/% 0.98 0.65 1.00 0.72 0.61
11
2.17(共20张PPT)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必备知识导学
学习任务清单
关键能力突破
学业质量评价
 
序号 学习任务 学后自评
1 运用图像资料,描述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达标  未达标
2 了解世界上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变化特点。 达标  未达标
3 懂得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意义。 达标  未达标
城镇与乡村
不同
较少
耕种
放牧
密度小
狭窄


较少
较多
工业
服务业
比较大
多样
齐全
纵横交错
网络状

体化
人口规模
向外扩张
城镇与乡村
生活方式
图序 代表的景观类型 房屋建筑 道路交通
图1     传统村落的房屋    且   ,一般都是     ,建筑风格     交通线路  、  
图2     高楼众多,比较 大,建筑风 格     道路    ,有的甚至呈现   、  
读图1、图2两种景观,完成下表。
乡村景观
图1
图2
城镇景观
密度小
低矮
独门独院
基本一致
狭窄
稀少
建筑密度
多样
纵横交错
网络状
立体化
人口和产业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形成了城镇。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把古朴的乡村变成繁华的都市。下列图1为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图2为现在的深圳。
探究点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图1
图2
   
(1)简述深圳由图1变成图2的条件。
提示:可以从水源、地形、交通、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改革开放政策等。
【要点分析】城镇形成的条件
既要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城镇人口规模大,占地面积大,运输需求大,因此,具备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等条件的乡村,容易发展为城镇。
   
(2)城镇和乡村自形成以来,总在不断变化,其中城镇的发展具体表现有哪些
城镇人口增加,城区边界向外扩张,建筑层数趋于增多,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交通道路网更加密集,绿地和休闲场所增多。
【方法技巧】如何区分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
因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乡村和城镇在房屋建筑、道路交通、自然环境等方面呈现不同的景观特征。乡村的人们主要从事耕种、放牧、捕鱼等农业生产活
动,城镇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1.《桃花源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下列“桃花源”的景观类型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
A.城镇,这里“阡陌交通”
B.乡村,这里“屋舍俨然”
C.城镇,这里“土地平旷”
D.乡村,这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2.下列关于城镇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城镇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B.城镇居民的居住情况相对拥挤
C.城镇由乡村发展而成
D.城镇的房屋一般都不是很高
3.城镇与乡村相比,最主要的差异是 (  )
A.房屋建筑的差异 B.人们收入的差异
C.人口数量的差异 D.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
D
D
4.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城镇形成发展的是 (  )
A.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
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C.崎岖不平的山地丘陵地区
D.自然资源丰富的矿山地区
C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写了城镇与乡村不同的场景。下列图1为古代城镇景观,图2为古代乡村景观。据此完成5~6题。
图1
图2
5.诗中“此地”的聚落类型与特征是 (  )
A.乡村,房屋矮,农业为主 B.城镇,房屋矮,数量少
C.乡村,房屋少,商业为主 D.城镇,房屋高,数量多
6.若该地聚落由“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变化是 (  )
A.鱼塘增多 B.农田增多
C.人口减少 D.商户增多
A
D
7.安徽省黟县西递村始建于北宋时期,村落呈船型布局,和周围起伏的山峦相映,恰似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西递村的是 (  )
A.在周围兴建高楼大厦 B.村内大规模新建旅店
C.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D.加大商业开发,吸引投资
C
读我国南方某城镇发展变化示意图,完成8~10题。
8.该城镇发展变化的过程是 (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丁—乙—丙—甲
9.影响该城镇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
A.科技 B.气候 C.交通 D.河流
10.该城镇发展过程中,关于如何保护与利用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传统古建
筑,合理的建议是 (  )
A.全部保留,不需要保护 B.全部拆除,适应城镇发展
C.保留原貌,根据需要改建 D.大力开发,增加经济效益
D
C
C
11.下图为安徽省某城镇发展演变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了该地城镇发展的过程。结合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推断该城镇的人口总数变化规律和用地面积变化规律。
该城镇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城区占地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区、产业区逐渐建成。
(2)简要分析该城镇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答出两点即可)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等。(答出两点即可)
安徽古村落主要以古徽州的黄山市境内的古村落为代表。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享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美誉。
(3)请写出保护徽州古村落的意义。(答出两点即可)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共20张PPT)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
必备知识导学
学习任务清单
关键能力突破
学业质量评价
 
序号 学习任务 学后自评
1 知道世界主要语言。 达标  未达标
2 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区。 达标  未达标
3 了解各地衣食住行等习俗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达标  未达标
4 树立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识。 达标  未达标
多样的文化
汉语
英语
西部
广泛
阿拉伯半岛
西部
东南部
北部
东部
南部
东部
东南部
多样的文化
就地取材
气候
很大
主要食物
用餐方式
鲜明
图1
图2
图3
图4
1.以上图片分别从  、  、   、  方面反映了世界多样的文化。
2.图2显示出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3.图3现象仍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4.图4房子的建筑材料是  ,反映当地自然景观特征是    。
饮食
服饰
交通方式
民居
寒冷
沙漠地区,交通不便
木头
森林广布
文化具有地域性,古语有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有物质方面的,也有非物质方面的。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地理的角度举例说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世界有多样的文化。
有建筑、服饰、饮食等物质方面的,也有习俗、语言、艺术等非物质方面的。
探究点 多样的文化
   
(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习俗经过长期演变而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试从其中选择一个方面举例说明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示例: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筑结构具有适应气候的特征。例如欧洲北部森林资源丰富,人们用木头建造房子。
区域 主要气候类型 代表民居
撒哈拉以南非洲 热带草原气候区 茅草屋
日本 温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湿润气候区 合掌造
青藏地区 高原山地气候区 碉房
亚洲西部 热带沙漠气候区 土砖房
北极地区 寒带气候区 冰屋
【要点分析】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居
语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
通,人们可以借助语言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据此完成1~3题。
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范围最广的语言分别是 (  )
A.汉语、英语 B.法语、西班牙语 C.俄语、德语 D.英语、汉语
2.下列语言属于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  )
A.法语、德语、阿拉伯语 B.日语、德语、印地语
C.汉语、英语、西班牙语 D.俄语、韩语、西班牙语
3.世界的三大宗教都发源于 (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A
C
D
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各地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传统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读亚洲东南部(图1)和亚洲西部(图2)传统民居图,完成4~5题。
图1
图2
4.关于以上两种传统民居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1民居是为了适应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
B.图2民居是为了适应全年炎热干燥的气候
C.图1民居和图2民居都是以竹木材料为主
D.图1民居和图2民居屋顶的坡度都非常大
5.关于两种传统民居所在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1所在地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
B.图2所在地传统交通方式为水路运输
C.图1所在地居民传统服饰以皮毛制品为主
D.图2所在地建筑墙体较厚
B
D
6.牛肉成为欧洲西部居民餐桌上主要的食品,是因为该地 (  )
A.盛产水稻 B.盛产玉米
C.畜牧业发达 D.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广
7.传统服饰以棉麻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的地区,可能是 (  )
A.气候寒冷的地区
B.气候炎热的地区
C.气候干旱的地区
D.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
B
C
“千脚落地房”是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房屋需要在坡面立大量的木柱为基。图1为傈僳族传统民居景观图,图2为当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8~10题。
图1
图2
8.建在坡地的“千脚落地房”,反映了当地 (  )
A.地形崎岖 B.木材缺乏 C.炎热干燥 D.旱灾频发
9.在山坡上建“千脚落地房”时,人们尽量少动土石,目的有 (  )
①避免水土流失 ②避免地震发生 ③保持坡体稳定 ④保证房屋美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千脚落地房”多选在12月到次年1月修建,主要是由于该时段 (  )
A.人力多 B.木材足 C.晴天多 D.气温适宜
A
A
C
11.同学们在地理课上探究人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亚洲西部地区的多元文化。图1为世界人口分布(2017年)图,图2为亚洲西部传统民居景观图,图3为亚洲西部某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3
探究一: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可知,世界人口分布   (填“均匀”或“不均匀”)。甲、乙、丙三地人口稠密,从纬度位置看,都分布在  (填“中低”或“高”)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多分布在  (填“沿海”或“内陆”)地区;从  看,多分布在平
原。丁地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该地 (选择填空)。
A.极端干旱 B.气候湿热 C.终年严寒 D.地势高峻
不均匀
中低
沿海
地形
A
探究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析亚洲西部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 传统民居特点
全年①  (填“炎热”或“寒冷”) 为减少热量的传递,墙体较厚
降水② (填“多”或“少”) 屋顶形状为③   (填“斜顶”或“平顶”)
风沙较大 为防止风沙侵入,窗较④ (填“大”或“小”)
树木、野草等地表植被⑤ (填“多”或“少”) 就地取材,形成土砖房
炎热

平顶


探究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萨那古城地处亚洲西部地区,历史悠久,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其老城区于1986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的传统民居用石头垒砌而成,石墙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和花纹,窗户上半部为圆拱形,镶嵌彩色玻璃。清晰可辨的住宅塔楼掩映在周围的群山中,组合成完美的整体。
(3)下列是对萨那古城的三句精彩评语,请仿照示例,从材料中提取出对应的文字信息。
【示例】
评语1: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文中信息:清晰可辨的住宅塔楼掩映在周围的群山中,组合成完美的整体。
评语2:建筑风格独特。
文中信息: 。
评语3:交通位置重要。
文中信息: ,

石墙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和花纹,窗户上半部为圆拱形,镶嵌彩色玻璃
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
(4)面对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填序号,可多选)
①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
②在原有基础上合理维护开发
③加强保护,有效推动其传承发展
④大力商业化,提高经济收入
②③(共27张PPT)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必备知识导学
学习任务清单
关键能力突破
学业质量评价
 
序号 学习任务 学后自评
1 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如何变化。 达标  未达标
2 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 达标  未达标
3 能够说明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对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影响。 达标  未达标
4 能够正确认识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以及各国相应的人口政策。 达标  未达标
5 能够说出世界三个主要人种的特点,并认识三个主要人种的主要分布情况。 达标  未达标
人口与人种
不断增长
大大加快
十分缓慢
迅速
人口与人种
就业困难
劳动力短缺
贫困




沙漠
雨林
高纬度
高原
山地
人口与人种
淡黄色
黑直
人口迁移
扁平




黝黑
卷曲
较厚
集中
一、读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总数(2020年)和平均人口增长率(2015—2020年)
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图,从地区分布看,平均人口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  、  、  、
    、   、  。
2.根据上图,从地区分布看,人口总数由低到高依次是   、  、
    、  、  、  。
3.北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却较快,可能受到了   因素的影响。
欧洲
北美
亚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
拉丁美洲
欧洲
非洲
亚洲
人口迁移
二、读世界人口分布图(2017年),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2017年)可以看出,亚洲的  和  、    及
  ,人口稠密。
2.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都属于世界上人口稀疏的地区,据图完成下表。
东部
地区 人口稀疏的主要自然原因




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东部
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
雨林地区过于湿热
高原、山地地势高峻
沙漠地区极端干旱
世界人口从20世纪初的16亿增加到20世纪末的60亿,在这100年间增长了2.75
倍,这种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被称为“人口爆炸”。人口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加大就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压力。右图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含预测)。
探究点1 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
   
(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世界人口倍增的时间间隔有何特点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世界人口倍增所用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要点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如右图中的①—②和②—③段,人口数量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零,如右图中的③—④和④—⑤段,人口数量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口总数减少,只能表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变慢。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数,人口数量就处
于增加的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意味着人口减少;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人口总数保持不变。
   
(2)根据材料分析,“人口爆炸”可能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
资源消耗多、就业困难、贫困等。
   
如果告诉你,右图中圆圈所示范围的人口数量比其他地区的人口总数还多,你会感到惊讶吗 图中圆圈所示范围内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总人口超过40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一半多。
探究点2 世界人口的分布
   
(1)材料中的圆圈所示范围主要是哪里 这里人口为什么稠密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这两个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养育了众多的人口。
【要点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1.从自然因素方面来说,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的地区,一般人口比较稠密。相反,气候十分干旱,或过于湿热,或非常寒冷,以及海拔很高的地区,一般人口稀疏。
2.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来说,开发历史久远、经济发达的地区,一般人口稠
密;反之,人口稀疏。
   
(2)人口疏密程度通常用什么来表示,它是如何来计算的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某地区(国家)人口总数/面积总数]。
   
人种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体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鼻型、面型、血型等。早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已形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人类各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隔离地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1)根据材料分析,世界人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肤色、发色与发型、面部特征等体质方面的特征。
探究点3 世界不同的人种
   
(2)根据材料分析,环境对于人种的形成是否有影响。说明判断理由。
有。人种的身体特征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
人种 环境
黑种人 多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鼻子低而宽,体毛少,便于散热
白种人 多分布在较为寒冷的地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使冷空气较缓地进入肺部;体毛稠密,可以防寒
黄种人 多分布在温带地区,所以身体特征具有上述两个人种的过渡性
【要点分析】人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人类发展早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
A.60亿 B.70亿 C.80亿 D.90亿
读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
所需时间 (  )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保持不变 D.先短后长
2.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的总数为(  )
B
A
C
   
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趋势和速度,且随时间、社会经济等因素变化。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3~5题。
3.图中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致变化趋势是 (  )
A.保持不变 B.逐渐上升
C.逐渐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4.导致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如第3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 B.人口死亡率逐渐下降
C.人口出生率基本稳定 D.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都在下降
5.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 (  )
A.资源消耗多 B.就业困难
C.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D.贫困
C
A
C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气候湿热
B.乙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势高,高寒缺氧
C.丙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丁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燥
7.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 (  )
A.内陆比沿海稠密 B.河流上游比中下游稠密
C.大洋洲比欧洲稠密 D.北半球比南半球稠密
B
D
某班同学在学习完“世界不同的人种”后,进行了小组讨论。完成8~9题。
8.同学们关于不同人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同人种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智力不同
B.白种人面庞扁平,体毛很少
C.不同人种之间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
D.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差异很小
9.李叔叔去某地旅游,他发现这里的居民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李叔叔
旅游的地方最有可能是 (  )
A.非洲南部 B.亚洲东南部 C.亚洲东部 D.欧洲西部
C
A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联合国最新预测,全球人口数量可能在2030年增长到85亿,在2050年增长到97亿。图1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图2为某年世界各大洲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图1
图2
(3)读图3,从纬度的角度,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从纬度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1)读图1可知,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    。
(2)读图2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洲。
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图3为不同纬度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
不断增长
西南

(4)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我们能否用人口迁移的方法使世界人口分布达到均衡 试说出你的理由。
不能。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有些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合人们居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