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通过了解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02
01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结合《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说出武昌起义的过程以及胜利后革命发展的形势,认识武昌起义的首义之功。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史事,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03
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04
史料实证
梳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的史事,了解新旧势力的斗争,认识民主革命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历史解释
1、背景
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下令将已准交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转而向外国银行借款修路。随后,又命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强行接收广东、四川、湖南、湖北铁路公司。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损害了民间利益,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同志会简章
2、概况
◎湖北新军军官合影(1906年)
.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创立新式陆军,史称“新军”。原计划成立36镇,但直至清朝灭亡只建立了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其中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实力最强,势力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其他各地新军中只有湖北新军初具规模。
湖北新军中大量军官曾官费留学日本,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的湖北新军,后来反而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领导机构
主要力量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10月9日,起义计划泄露,起义领导机关遭到破坏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3、过程
◎武昌起义形势图
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相关史事
武昌起义是在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后,由革命士兵按照原计划自发举行的。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便请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革命党人只得用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3、过程
◎起义官兵在湖北军政府大门前合影
黎元洪作为清朝的旧官僚,却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4、发展
◎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形势图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xīn hài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狭义:
广义:
特指武昌起义。
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包括民主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1、中华民国建立
1911年12月下旬,孙中山自海外归来
相关史事
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向华侨募款,筹措革命经费。得到这一消息后,他立即绕道英、法,争取国际支持。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1912年1月1日下午,孙中山自上海乘火车抵达南京,长江江面的军舰鸣礼炮21响。当晚,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上午,上海各界人士在沪宁铁路
上海站欢送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留影
1、中华民国建立
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1年12月29日上午10 时,17省45位代表齐集南京,举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选举会,每省一票,17省共17票。结果是孙中山16票,黄兴1票,黎元洪0票。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代表合影
非封建帝王的世袭制
建立时间:
都城:
正副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
成立机构:
纪年:
1、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黎元洪
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民国者,民之国也。
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孙中山
1、中华民国建立
◎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成员合影
孙中山
黄兴
蔡元培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孙中山认为,临时大总统应遵循国民的意愿,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巩固新生政权,实现社会安定,使中华民国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他把担任最高职务视为“为众服务”,将人民置于主人、自己置于公仆的地位。
材料研读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
谈谈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的认识。
1、中华民国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一系列革除社会积弊的法令。包括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强令男子剪除发辫,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禁止赌博;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废止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体现平等的鞠躬、握手礼等。这些政策在当时虽然未能完全执行,但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概念区分。
特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央政权。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年1月
1912年4月
1928年
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912—1949年中国的国家名称。
中华民国
试探究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民国元年
1911年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xx年
民国2年
民国3年
民国4年
民国5年
民国6年
民国N年
公式一
公式二
公元xx年=1911+民国N年
民国N年=公元xx年—1911
.
小提醒:民国纪年法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如:民国15年,即公元(1911+15)=1926年
如:公元1939年,即民国(1939-1911)=28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时间
颁布者
制定机构
1912年3月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临时参议院
拥有立法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类别 主要内容 体现原则
国家性质
国民地位
国民权利
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
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主权在民
国民平等
三权分立
民主自由
类别 主要内容 体现原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奉命率军南下镇压革命,指挥清军先后攻陷汉口、汉阳。
湖北军政府迫于压力与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孙中山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自己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以武力迫使革命党人妥协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威逼宣统皇帝退位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清帝退位诏书
◎袁世凯几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清朝存在时间276年(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1912年)
清朝统治中国268年(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1912年)
探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
外因: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军事政治大权,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孙中山在中外势力的夹攻和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派的压力下,势单力薄,无力挽救局势。
1
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
2、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
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 唐绍仪 北洋系 司法总长 王宠惠 同盟会
外交总长 陆徵祥 北洋系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同盟会
内务总长 赵秉钧 北洋系 农林总长 宋教仁 同盟会
陆军总长 段祺瑞 北洋系 工商总长 陈其美 同盟会
海军总长 刘冠雄 北洋系 交通总长 施肇基 无党派
财政总长 熊希龄 立宪派 南京留守 黄兴 同盟会
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后,袁世凯只将其视为手下的办事机构,对唐绍仪则“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因而常常无视责任内阁之责任,干预其权力的实行。……为了压制唐绍仪,袁世凯先是唆使内务总长赵秉钧和陆军总长段祺瑞对他进行抵制,使国务院的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
制造“宋教仁案”
1912年8月,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
国民党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
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后身亡
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并可能牵涉袁世凯本人
◎被刺杀后的宋教仁
2、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
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战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3、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形势图
导火索
时 间
领导人
结 果
经 过
“宋教仁案”
1913年
孙中山、黄兴
袁世凯对外借款,对内镇压国民党
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
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4、评价辛亥革命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封建帝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立秦朝开始,到公元1912年宣统帝退位止,封建帝制共经历了2000多年。
封建制度: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封建帝制,
非封建制度
4、评价辛亥革命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吴玉章文集》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民族革命:反对民族压迫
民主革命:反对专制统治
4、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对比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时间
阶级派别
目的
性质
学习
积极影响
局限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自下而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只学习技术没有变革
落后的封建制度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退让
对比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1.(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根据下面武昌起义前后四川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可知当时四川( )
A
时间 概况
1911年6月 川人为反对清廷借外债办铁路,在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
后又成立保路同志军并发动武装起义。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
1911年9月 荣县宣布独立,成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
1911年11月 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成立,四川宣告脱离清朝统治
A.顺应了革命进步的潮流 B.结束了封建势力的统治
C.响应了民主科学的号召 D.维护了中华民国的权威
2.(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下面内容直接表明( )
C
10月23日,长沙宣告脱离清廷
10月31日,云南宣告脱离清廷
11月3日,上海宣告脱离清廷
11月5日,浙江宣告脱离清廷
……
A.辛亥革命有统一的组织 B.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C.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D.辛亥革命赢得民众支持
3.(2025·广西中考真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体系的循环链条,肇建民国。这一观点肯定了辛亥革命( )
A.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A
4.(2025·云南中考真题)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思想,反映出当时( )
A.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
B.教科书已摆脱朝廷控制
C.社会陋习被完全革除
D.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
5.(2024·广东中考真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