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0 11:2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史铁生的母亲不辞辛劳地侍弄着花草,只为给瘫涣的儿子带来一丝慰藉。她那憔悴的脸上现出秧求般的神色,想让儿子去看看北海烂慢的菊花。当史铁生答应时,母亲喜出忘外。母亲去世后,史铁生蕃来覆去回忆着与母亲决别的画面,终于收获了“好好儿活”的勇气。
给加点字注音
侍弄(   )    憔悴(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瘫涣________ 秧求________ 烂慢________
喜出忘外________ 蕃来覆去________ 决别________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亲情,是世间最温暖的一道风景线。②夏日夜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蛙声和蝉鸣,享受着宁静时光。③亲情在这个季节里如同一缕凉风,让我感到舒适和安心。④这样的团圆,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________,沉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________。
3.第③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是:________。
4.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5.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入第④句中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A.精彩篇章  B.共同记忆
6.文学常识填空。
《秋天的怀念》作者________,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围绕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照料,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小语想在短视频中展示送给母亲的“叶脉书签”,他分享了叶脉书签的制作步骤,请你根据图片和提示简述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0、本文三次写看花,看花是中心事件,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阅读全文,填写下表。
事件 “我”的表现 母亲的反应
第一次 春天,因“我”暴怒无常,母亲提出去北海看花 ①________ 劝慰鼓励
第二次 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母亲想推“我”去看看 答应母亲 ②________
第三次 ③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怀念母亲 /
11、 本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品味下面的句子,母亲“悄悄地”这一行为细节,具有怎样感人的力量?请加以分析。
句子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句子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句子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2、好的朗读,可以再现画面,传达情意。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文章设计的部分朗读脚本,请根据提示,帮助他完成设计。注:重音号“.”,停顿号“∧”
朗读设计 表达情感
“我可活什么劲儿!”(①给两个词加重音号) 绝望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②______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③______
“我 那 个 有 病 的 儿 子 和 我 那 个 还 未 成 年 的女儿……”(④填一个停顿号) 担忧
13、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提到“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意义?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标题是一篇文章最醒目、最传神之处,它以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本文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作者都怀念了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文性并不仅仅在文学中体现,且和艺术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不同艺术种类之间也有互文性,如诗画交融,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借鉴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与画很早便有了相互联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在绘事后谈及诗歌与绘画时,将两者放在一起说明,至此诗画关系开始被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画中已出现了五言诗,但是诗与画的关系仅仅只是对对方的一种补充,没有做到诗画交融。到唐朝时,这一形式开始流行开来,诗画也愈来愈丰富。到宋朝,诗画交融出现了一个顶峰。宋朝后,诗画互文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明朝的唐寅在绘画上富有一番造诣,他的诗文功底也很强,再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其画作中的思想内涵丰富。
当代还有一种特别的互文形式,被称作“戏仿”。“戏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实践的形式,它通过对源文本带有反讽、戏谑意图的模仿和转换来生成新的作品,包含了源文本与戏仿的文本之间的“对话”。新工笔画家金沙就创作了《向大师致敬》。这组图中为西方经典人物进行了各式各样的中式变装:将丢勒的自画像cos成中国的官臣,将弗兰西斯卡笔下的公爵大人升级为中国的天子。金沙用这种戏仿的方式,让当代工笔画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使这些文本有了互文。
中国画中的诗画相融、戏仿的现象,在其他画种中也有体现,法国马塞尔·杜尚在重新创作的《蒙娜丽莎》中蒙娜丽莎的脸上加了两撇小胡子,并重新取名为《L.H.O.O.Q.》,充满了戏的意味。这种互文从已有的艺术作品出发,通过自己的再改造或者复制,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我国庞茂琨创作的油画《抱貂的女人》,画中女子的脖子、四肢等转折的地方、皆被改造成类似机器人器械的样子,颇有一种现代科技的意味。
通过学习、研究互文性,会发现一切事物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从别人所创造的文本中得到启发或感触,再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探索,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从而寻找到一种新的创作可能性。当代中国画大放异彩,其表现手法、形式、题材,都是我们推陈出新的借鉴,互文不仅仅是文化之间的联系,更是在此基础上的延续和拓展。
(摘编自郑媛方《中国画中的互文性研究》)
材料二:
“互文性”最早是由法国的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她认为各个文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文本(text)的拉丁语词根为“textus”,原意是纺织品和编织物。文本概念的发展可以分为古典和当代两个时期。文本的古典概念把文本看作是自洽的、静止的、统一的客体。20世纪60年代以降。文本的内涵从古典时期的书面话语扩展到任何客体。一些理论家甚至把世界本身也当作一个文本。文本概念的这一转折主要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影响。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诞生了符号学。实际上,现在的文本概念,文本的外延几乎等于符号学中“符号”的外延。文本不仅指书面和口头的语言作品,它还包括其他一切可以产生意义的符号实体:音乐、舞蹈、照片、建筑、广告、服饰等、甚至人的手势也被当作一个文本。德里达甚至提出“文本即世界”的观点,宣称文本之外一无所有。
文本不同的界定,形成了不同的互文性概念。狭义的互文性指一个文学文本与其他文学文本之间可论证的互涉关系,结构主义者热奈特就持这种观点;广义的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符码和表意实践之间的互涉关系。狭义的互文性囿于文学范围之内,这固然有视野狭隘的局限。但是,广义的互文性又大而无当,缺少必要的限制,容易跌入“一切皆互文”的泥淖,削弱这一新的文学批评术语应有的学术价值。因此,我们这里定义的互文性要在狭义和广义、结构与解构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将互文性严格限于以下几种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关系:文学文本,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文本,广播、影视、广告、互联网等媒体的文本。如此一来,既克服了狭义的互文性就文学研究文学的不足,又避免了广义互文性把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不加选择地一股脑儿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从而大大削弱互文性独特价值的弊病。
对文本的范围进行限定后,就可以着手研究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如图1所示,两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相互映射的程度是一个变量(X),前后两个极端:一是两个文本没有一丁点儿相同之处(A),一是两个文本完全相同(B)。文本间的互文性关系更常见的是处于AB之间的状态。
图1两个文本之间互文性程度示意图
我们把处于A点的互文性关系称为零互文性;B点所示的互文性我们称为完全互文性。其实,完全互文性也是相对而言的。在文学艺术中,绝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文本,即使两个文本在外观上完全相同,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也不一样。任何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独创,没有一点互文性;反之,也不会完全互文,没有一点独创性。现实中的文本都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是独创性和互文性熔于一炉的产物。
(摘编自李玉平《互文性新论》)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文性的现象我国早已有之,不只存在于文学中,还存在于其他艺术门类之中,只不过是早先没有“互文性”这个名词术语。
B.我国对于诗画关系的互文性的研究自孔子发端,后来逐步得到丰富,诗画互文性也从互为补充阶段发展到诗画交融的阶段。
C.互文性一般只在两个文本之间发生,由于人们对文本界定的方式不同,狭义互文性与广义互文性概念得以出现。
D.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本从古典时期的书面话语扩展到当代任何客体,此变化完全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参与的结果。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及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互文性问题,两者论述的重心也相同。
B.“戏仿”通过模仿和转换手段对源文本进行反讽、戏谑生成新作,是当代最主要的互文形式。
C.材料一中举庞茂琨创作的油画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当代油画创作的科技意味得到增强。
D.将互文性研究文本限于文学文本、艺术门类文本和媒体文本,可避免狭义与广义文本分类的不足。
17.下列选项对材料二图1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形中的A与B两处指两个不同的文本,即文本A与文本B。
B.两个文本之间的零互文性与完全互文性关系只能在理论上成立。
C.图中的X所代表的含义是文本间互文性的程度,它是一个变量。
D.零互文性和完全互文性虽在两端,但是二者之说都只是相对的。
18.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举例论证特色。
19. 阅读下面的文本,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咏鸡 危勇[注] 鸡,鸡,鸡, 尖嘴对天啼。 三更呼皓月, 五鼓唤晨曦。
[注]危勇,农民诗人,2016年11月,以《咏鸡》诗获得第二届“农民文学奖”。
(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家有爱笑“李焕英”
钱国宏
①2021年贺岁档,电影《你好,李焕英》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第一眼看到李焕英时,我就倔强地认定:她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不但长相颇似李焕英,生活特点都一般无二:特别爱笑。
②母亲出身名门望族,嫁给父亲后,在乡村一隅扎下了“营盘”,一住就是60多年。印象中,母亲就像李焕英一样爱笑,乡村贫穷的生活也没有消磨殆尽她唇边的笑。
③母亲的笑,是对贫穷的蔑视和不屈。“生产队”时代的东北农村生活是比较穷苦的,我们全家七口人,全靠父母两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养活。由于是土里刨食,尽管他们起早贪黑地劳作,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家里住的三间土房逢雨便漏,我穿的衣裤都是哥哥穿旧而修剪的,白菜汤里放几片肉就算是过年了……可母亲依然每天笑迎晨昏。她告诉我们:“咱们有双手,啥也不怕,穷又没生根。”
④母亲带领我们养猪、养兔、养鹅,种中草药,打冬草,起塘泥、脱砖坯……三年不到,家里就盖起了三间红砖房,买上了当时“四大件”中的两件——挂钟和自行车。大哥、二哥和妹妹穿着新衣、背着新书包去上学,我平生第一次吃到了饼干……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母亲搓着满是厚茧的双手,笑成了李焕英。
⑤母亲的笑,是对邻里的友善和包容。和李焕英一样,母亲具有中国农村妇女最朴实的爱和善。记忆中,母亲从未和乡邻吵过架、红过脸,遇到事总是本着“吃亏在先,让利于人”的原则。邻居砌界毗墙占了我家院子,大哥提出要找邻居“理论理论”。母亲笑着说:“你们忘了我讲的‘六尺巷’的故事吗 街坊邻居住着,占就占点呗,不影响咱家过日子。再说了,院子又没有跑到国外去,没事。”事后,邻居发现瓦匠外砌了界墙,连忙找到母亲致歉。我家这个“李焕英”又笑了:“大妹子,多大个事啊,别放心上。咱们过日子过的不是界毗墙,而是咱姐妹的情义啊。”一句话,感动得邻居刘婶儿涕泪齐下,年年园中秋果成熟时,她都大筐小筐地往我家背。
⑥在村里居住的数十年里,母亲的笑润泽着乡风,和谐、友善、体谅、包容、担当的家风带携着村风,满满的正能量,一季季地吹拂着前街后屯。
⑦母亲的笑,是对子女的鼓励与期许。每学期期末,当我们兄妹把一张张“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奖状和各种奖品带回家时,母亲的脸就笑成了一朵花。她把我们的奖状一张张工整地贴在屋墙上,每逢有乡亲造访,她都会指着墙上的一片金黄,笑呵呵地讲上十几分钟。大哥期中考试没考好,母亲看罢试卷哈哈大笑:“这道题错得不冤,出得太深了。一道题没答上不算啥,那么多道题你都答对了嘛,这就很了不起。咱需要做的是查找差距,迅速赶上。期末,你若能考个全班第一,妈给你炖鹅吃。”在我们兄妹求学的道路上,母亲洒下了一路笑声。那笑声,既是出征的号角,又是指路的明灯,同时还像一丝丝春雨,滤除了我们脸上的愁云,催发了我们心头的一垄垄嫩绿。伴着母亲的笑声,我们兄妹三人考上了大学,两人进了技校。
⑧现在,我们兄妹不仅在不同的城市扎下了“营盘”,还都有了自己的“产业”。节假日回老家看望母亲时,一进村口,我就能听到我家“李焕英”那爽朗、熟悉、亲切的笑声。
(选自《羊城日报》2021年3月)
本文围绕母亲的笑记叙了哪几件事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方法。请按括号里提示的角度并联系上下文为下面的句子做批注。
在村里居住的数十年里,母亲的笑润泽着乡风。(从加点词的角度)
我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周的阅读分享课上,你准备朗读这篇文章,你会以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请结合作者的情感简述理由。
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的词语:坚强、乐观、友善、宽容、睿智……请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
1、shì qiáo 2.痪 央 漫 望 翻 诀 3.名词 4.夏日夜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听着蛙声和蝉鸣,享受着宁静时光。 5.B A 6.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 7.四件事情:①“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②母亲向“我”隐瞒她的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临终嘱托。8.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9.首先,准备完整的树叶和镊子、刷子等制作工具;然后,调制碱水,在碱水中煮叶子,夹出叶子后用刷子轻轻刷去叶肉,保留完整叶脉;接着,漂白,压出水分;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叶脉进行染色装饰,还可以在书签上写上文字,传递心语。(意思接近即可)
10.①拒绝母亲 ②喜出望外 ③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11、示例:“悄悄地”这一行为细节,细致入微,形象传神,写出了母亲一切为了“我”,唯恐伤害“我”的心理,突出了母亲慈爱坚韧的品格,流露出母亲对作者真挚的爱。
12.①“我可活什么劲儿! ②急切 ③愧疚悲痛 ④“我 那 个 有 病 的 儿 子 ∧ 和 我 那 个 还 未 成 年 的女儿……”
13.母亲是希望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我”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好好地、坚强地活下去。这样写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14.①母亲;②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及其人生信念;③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④母亲对作者的理解和关爱。
15. D 16. D 17. A
18. ①所举事例涉及古今中外,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唐寅,现代的金沙、庞茂琨,法国的马塞尔 杜尚等例,较为全面地论证了互文性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②所举事例的对象为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其领域中影响力大、权威性强,使论证富有说服力,增强了说理力度。
19. ①危勇的《咏鸡》在形式上仿照了骆宾王的《咏鹅》,两者在形式上完全一致。《咏鸡》无论是诗句格式还是音韵韵脚,都有《咏鹅》的影子,体现了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②但两首诗的意义与价值不一样。骆诗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方面,将鹅的习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在碧波中嬉戏鸣叫的白鹅那种活泼悠然的神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危诗来源于诗人的独特生活体验,“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让鸡的习性视觉化,还让诗的结构美观华丽,且“皓月”与“晨曦”对比,前者暗指夜晚,象征黑暗,不经意间透露出诗人“心随光明”的人生态度,可谓是独创性和互文性熔于一炉。
20.母亲的笑带领“我们”战胜贫穷,过上了好日子;母亲笑着包容了占了“我”家院子的邻居;母亲的笑鼓舞着“我们”,是“我们”学有所成的动力。
21.“润泽”的意思是使滋润,此处形容母亲的笑容,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笑对乡风的积极影响。
22.应该以欢快的语调来朗读。本文通过讲述“我”的母亲的故事,表现出母亲积极乐观、友善包容的性格特点,表达出“我”对母亲的赞扬和钦佩之情。文章情感昂扬向上,因此应该用欢快的语调来读。
23.]示例一:乐观。文中的母亲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令人感动,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比较贫苦的时候,母亲依然“笑迎晨昏”,以“咱们有双手,啥也不怕,穷又没生根”来激励家人,这种乐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示例二:睿智。文中的母亲教育子女时的睿智令人佩服。面对子女取得的成绩,母亲的愉悦溢于言表;面对子女考试时的失误,巧妙地鼓励引导。这种睿智且充满爱的教育方式令人钦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