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11:3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三大改造
教学内容 单元 第二单元 学时安排 一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所属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材版本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一、总体设计(引入ai技术)
二、课标要求
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1.教材逻辑与单元地位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下启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三大改造为工业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其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关键节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2.教材内容与编写特点 两条主线: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子目一)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子目二)。 关键概念:重点阐释“三大改造”“生产合作社”“赎买政策”“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公有制”等术语。 突出政策创新:强调赎买政策的和平过渡特性,通过案例(如北京同仁堂)展现中国特色的改造路径。 图文结合:教材选用《农民申请入社》《工商界报喜》等历史图片,直观呈现合作化高潮与公私合营场景。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学生已学习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一五”计划等内容,了解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的经济措施,但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具体过程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可能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成立时即已确立”,需通过本课明确“三大改造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这一核心观点。 潜在知识盲区: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概念理解模糊,可能混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 思维特点:形象思维为主。八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具体案例(如农民入社、公私合营)更易产生兴趣,但对“改造实质”“生产关系变革”等抽象概念需结合实例讲解。学生能梳理事件的时间线和基本内容,但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实质及历史意义时,需通过史料、图表数据等工具引导,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学习兴趣点:对历史事件中的“故事性”内容感兴趣(如公私合营中资本家的态度、农民入社的案例)。对社会制度变革与国家发展关系的现实联系有探究欲(如社会主义制度与当前经济政策的关联) 学习难点预判: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平赎买”为何是“创举”,需结合国际对比(如苏联暴力剥夺资本家的方式)深化认识。辩证看待三大改造的成就与不足,学生易片面强调“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积极意义,忽略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等问题,需通过引导学生全面评价。
五、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创设情境、解读史料,了解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采用“破题式”提问与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解读史料,知道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及政策。(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阅读教材、史料分析等活动,分析归纳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4.通过创设情境和史料分析,培养家国情怀,理解和平改造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感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新智慧。(家国情怀)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合作社、公私合营等)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社会变革)。
七、教法与学法
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体验、合作探究、材料分析
八、教具
筷子、剧本台词、deepseek和豆包检索工具、纪录片《百年求索》相关视频、使用白板魔术笔、制作随机点名网页、即梦AI等技术进行视频制作等
九、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技术赋能
一、实验导入——从“筷子故事”到集体化探索 师:请同学们阅读今天的学习目标。上课前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这是一根筷子,它代表个体经济,我们尝试着给他施加一些外在的力量,这个力量代表了个体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让它变得坚不可摧?请同学用同样的力,折一捆筷子。结果如何?很难折断筷子了。同学们从这个小实验能得出怎样的认识呢? 齐读学习目标。 生:个体生产很难解决困难,而集体合作能增强实力。
二、 认识课题 师: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但由于长期的贫困,生产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让农民真正‘站起来’?这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还得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说起。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一化三改的概念。 学生观看《百年求索》影像资料中获取概念,进行释题。
资料来源: 国家——土改结束后 (1953年) 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土改后不久由于受1949年大水灾的影响以及长期贫困的积累,西铺村村民面临着生产和生活的诸多困难。据王国藩回忆:“我们全村只有23头驴、6头牛,土改后极少添置......同时,缺种、少肥,没劳力”......有11户农民被迫卖地73亩,典当房屋50间。 -《穷棒子社与遵化县农业合作化运动》阎永增、王甲成 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 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还有哪些?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从单干到抱团 资料来源: 国家——土改结束后 (1953年) 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土改后不久由于受1949年大水灾的影响以及长期贫困的积累,西铺村村民面临着生产和生活的诸多困难。据王国藩回忆:“我们全村只有23头驴、6头牛,土改后极少添置......同时,缺种、少肥,没劳力”......有11户农民被迫卖地73亩,典当房屋50间。 -《穷棒子社与遵化县农业合作化运动》阎永增、王甲成 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 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还有哪些?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生: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缺少资金和生产工具、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等。 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1.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农民有互助合作的愿望。 学生结合史料进行分析。
任务一: 学生角色扮演 过渡语:这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下面我们分组扮演,模拟这三个阶段农民的生产形式。教师对小组探究进行引导。 每组4人,分角色扮演农民、生产队队长、社员等。根据三个阶段的概念进行会分析,先编写台词,再将概念演绎为具体的生产情景。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展示成果。分为三个小组进行扮演。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展示大家的情景模拟成果。有的同学扮演了农具不足的农民,有的同学扮演了劳动力不足的农户。经过同学们的模拟,大家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三个阶段都有所了解了。那农民加入合作社之后,土地还属于自己的吗? 生:不属于自己的了,是集体所有。 是的,生产关系发生的变化,有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了。刚才我们演绎了农民的集体生产,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老照片,老是用AI技术让着这些老照片动起来。更直观的感受集体劳动的生活。 师:从这些老照片同学们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农民的生产热情高涨,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展现出了集体的智慧。 师:那么,农业合作化运动取得怎样的成果呢?同学们综合以上的学习和材料来思考一下。 生: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师:这里要注意一下,一五计划中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改造提供物质基础,比如农业机械化就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合作化运动也支持了工业建设。比如农产品产量增加,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和原料等。 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动手来梳理农业改造概况。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 学生观看动起来的老照片谈感受。 课件中插入表格,帮助学生梳理农业改造概况
任务二、辩论赛:手工业改造利弊 师:对手工业的改造又是通过什么形式呢?是的,那就是个体手工业者家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下面让我们来观看视频,分析材料,进行一场手工业者加入合作社的利弊辩论。 正方观点: 生1:我方认为应该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统一购买原料,分工协作,还能引入半机械生产设备,可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生2:合作社团结起来打击假冒品牌,有利于维护品牌信誉,咱们手工业者的产品信誉是很重要的,没有信誉就没有人购买。 生3:我认为应该加入。合作社团结起来,打造品牌,还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咱们祖传技艺的传承啊。 反方观点:我不同意加入,合作社的劳动成果如何分配,按什么比例分配?存在分配不均不公的情况,涉及到个人利益。机械生产太多,那我们传统的锻造手艺就会被取代,反而不利于传承。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加入合作社有利有弊,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看点问题要一分为二。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思考来梳理手工业改造的概况。 学生做练习题。 视频解读手工业改造经历的三个阶段及特点。师生运用deepseek和豆包检索辩论要点。教师引导学生对检索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整合成辩论词。 运用deepseek制作随机点名程序,进行抽查,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公私合营——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 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对家族企业蜕变的介绍。思考公私合营的实行,对国家和资本家有什么影响?学生观看AI视频。 生: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改造由私营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资本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 师:为什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赎买政策,而不是直接没收? 生:为了减少阻力,利用其技术和管理经验,和平过渡到公有制。 师:同学们会怎么评价这一政策呢? 生: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师:让我们来根据荣氏企业的蜕变和教材内容梳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概况。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 通过AI技术让历史人物说话,为学生讲解重难点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的概念,并对比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5、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三大 改造胜利完成 师: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骨架”,我们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那么1956年底我国经济基础发生的哪些变化呢?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生: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大幅增加;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所占比重缩小,直到消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师: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三大改造有什么局限性? 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六、 情感渗透 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大改造知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的一个起点。三大改造不仅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更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开辟的独特道路。今天的乡村振兴,依然需要集体智慧与合作精神!请同学们珍惜三大改造的成果,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进行课堂小结。
七、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随机点名系统抽查学生回答。
八、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采访长辈,挖掘家族故事,通过观看《复兴之路》第三集《中国新生》,记录口述史,了解合作社或公私合营时期的故事。通过社会实践,完成口述史,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九、课堂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