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七律诗的体裁特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借助多媒体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句蕴含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传承长征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的伟大精神。
2.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伟人情怀,实现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内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1. 屏幕展示1936年红军营长虚拟形象,教师以旁白身份引导:“同学们,看!这位来自1936年的红军营长,带着珍贵的战地日记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营长,有什么想对小战士们说的?”
2. 营长AI语音回应:“同志们!这本日记里有毛主席刚写的《七律·长征》,今天,和我一起读懂它、整理日记,有没有信心?” 学生齐答后,顺势引出课题,板书并齐读。
(二)初读诗歌,感知律诗特点(7分钟)
1. 引导学生分享对律诗的了解,逐步明确七律诗的特点:八句,每句七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句押韵。
2.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评字音、节奏。教师指名朗读,全班依据标准评价。
3. 重点指导“崖”字书写,对比“涯”字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堂笔记上书写。
(三)重走长征路,完成路线图(10分钟)
1. 出示学习任务:圈画长征地点,完成路线图。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分享,一名学生上台在黑板完成路线图张贴(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 )。
2. 结合长征地图,引导学生寻找概括长征艰难及红军态度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教师多次指名朗读,引导体会“路途迢迢”“困难重重”“坎坷”,全班齐读感受。
(四)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故事(18分钟)
1. 小组合作,选择印象深刻的地点,结合资料,从诗中找关键词,探讨红军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态度。
2. 小组汇报:“五岭”组结合图片理解“逶迤”,抓住“腾细浪”体会红军蔑视困难;“乌蒙”组借助描述感受“磅礴”,从“走泥丸”感受乐观无畏;“金沙江”组观看视频、分析资料,假设自己是红军战士,体会巧渡后的喜悦;“大渡河”组依据图片和资料,听老英雄回忆录音,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感受战斗惨烈与红军英勇。
3. 教师适时总结颔联对比、夸张的写法,强调“暖”“寒”体现的红军情感,引导学生朗读相关诗句。
(五)重走长征路,诉说心里话(7分钟)
1. 引出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创设情境:假设自己是小红军战士,在长征即将胜利时,写下内心想法。
2. 学生分享心声,教师点评,引导体会红军胜利的喜悦、对领袖的敬意、对战友的缅怀。全班起立,配乐齐读全诗,升华情感。
(六)联系当下,传承精神(5分钟)
1. 播放长征精神在当代体现的视频,播放中途暂停,引导学生联想身边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如消防员、医生、袁隆平等。
2. 教师总结:长征精神永不过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布置课后作业:搜集身边的“长征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暖 寒
乐观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