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2 3.1系数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2 3.1系数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8-21 08:0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第一课时
3.1.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数系扩充的历史,让学生体会数系扩充的一般性方法
2.类比前几次数系的扩充,让学生了解数系扩充后,实数运算律均可应用于新数系中,在此基础上,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虚数单位的引入,产生复数集,让学生体会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初步学会运用矛盾转化,分与合,实与虚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和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复数及其相关概念,能区分虚数与纯虚数,明白各数系的关系。
教学难点:复数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N、Z、Q、R分别代表什么?它们的如何发展得来的?
(让学生感受数系的发展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判断下列方程在实数集中的解的个数(引导学生回顾根的个数与的关系):
(1)
(2)
(3)
(4)
3.
人类总是想使自己遇到的一切都能有合理的解释,不想得到“无解”的答案。
讨论:若给方程一个解,则这个解要满足什么条件?是否在实数集中?
实数与相乘、相加的结果应如何?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复数的概念:
①定义复数:形如的数叫做复数,通常记为(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叫虚数单位,叫实部,叫虚部,数集叫做复数集。
出示例1:下列数是否是复数,试找出它们各自的实部和虚部。
规定:,强调:两复数不能比较大小,只有等与不等。
②讨论:复数的代数形式中规定,取何值时,它为实数?数集与实数集有何关系?
③定义虚数:叫做虚数,叫做纯虚数。

数集的关系:
上述例1中,根据定义判断哪些是实数、虚数、纯虚数?
2.出示例题2:
(引导学生根据实数、虚数、纯虚数的定义去分析讨论)
练习:已知复数与相等,且的实部、虚部分别是方程的两根,试求:的值。(讨论中,k取何值时是实数?)
小结:复数、虚数、纯虚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两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三、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复数哪些是实数、虚数、纯虚数,是虚数的找出其实部与虚部。
2.判断①
两复数,若虚部都是3,则实部大的那个复数较大。
② 复平面内,所有纯虚数都落在虚轴上,所有虚轴上的点都是纯虚数。
3若,则的值是?
4..已知是虚数单位,复数,当取何实数时,是:
(1)实数
(2)
虚数
(3)纯虚数
(4)零
作业: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知识点小结
例题
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3.1.2
复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复数与从原点出发的向量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了解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几何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画图得到的结论,不能代替论证,然而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往往能起到启迪解题思路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根据复数的代数形式描出其对应的点及向量。
教学难点:
根据复数的代数形式描出其对应的点及向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说出下列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哪些是实数,哪些是虚数。
2.复数,当取何值时为实数、虚数、纯虚数?
3.
若,试求的值,(呢?)
二、讲授新课:
1.
复数的几何意义:

讨论:实数可以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类比实数,复数能与什么一一对应呢?
(分析复数的代数形式,因为它是由实部和虚部同时确定,即有顺序的两实数,不难想到有序实数对或点的坐标)
结论:复数与平面内的点或序实数一一对应。
②复平面:以轴为实轴,
轴为虚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到的平面叫复平面。
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
③例1:在复平面内描出复数分别对应的点。
(先建立直角坐标系,标注点时注意纵坐标是而不是)
观察例1中我们所描出的点,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④实数都落在实轴上,纯虚数落在虚轴上,除原点外,虚轴表示纯虚数。
思考: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当中,与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的东西还有哪些?
⑤,,
注意:人们常将复数说成点或向量,规定相等的向量表示同一复数。
2.应用
例2,在我们刚才例1中,分别画出各复数所对应的向量。
练习:在复平面内画出所对应的向量。
小结: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及平面向量一一对应,复数的几何意义。
三、巩固与提高:
分别写出下列各复数所对应的点的坐标。
若复数表示的点在虚轴上,求实数的取值。
变式:若表示的点在复平面的左(右)半平面,试求实数的取值。
3、作业:课本64题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知识点小结
例题
练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