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2 16:0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威阳宫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祝寿酒会。宴会上,有人歌颂秦始皇“以诸候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绩;也有人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主张恢复殷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下令群臣廷议,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秦威阳言一号言殿建筑复原图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西周时期,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
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等级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诸侯(权利)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但要(义务)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实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思考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西周晚期,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言论。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大盂鼎
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孟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秦朝的政治制度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历史纵横
秦王羸致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臣下议论后,上尊号为“泰皇”。赢政去“泰”用“望"”,叉采上古“帝”号,取名“皇帝”。皇帝自称“联”。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空”,其住世袭。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秦朝
在中央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最高武官。掌军事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三公
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
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都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秦统一后设36郡,后又不断调整。
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地方

郡守、郡丞和都尉,监御史掌监察
令(长)、县丞、县尉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文献与出土材料均反映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不达到一定的数量“不得休息”。
“书同文字”木方
此木方说明秦统一后不仅在全国范围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还统一了官积和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语。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史料阅读
下述史料反映了秦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玛(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曰癖(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学思之窗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
西汉后期,皇权衰弱,外戚宦官干政延续不断,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最后导致王莽代汉的结局。这一历史教训使刘秀认识到中央集权“失权”的危害,是他在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动因。
自汉武帝开始中朝尚书权力增大,已经开始制度化约束包括丞相在内的“强臣"干政局面,刘秀将尚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设立尚书台,使之成为秉承自己意志的中枢所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确立
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皇帝
决策机构
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
执行机构
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






(作用)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三省六部制(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朝
皇帝
枢密院
掌管军政
三司
掌握财政大权
宰相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元朝
元代实行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即为宰相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思考:元朝实行一省制的原因是什么?
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
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
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养心殿西暖阁
雍正帝之后这里作为清朝皇帝批阅奏折及与军机大臣商议政事之所。
思考点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世袭制
商朝
内外服制
西周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秦朝
三公九卿
在中央
地方


汉承秦制
汉武帝设立中朝
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汉朝
隋唐时期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宋太祖,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
元朝实行中书省
明朝设内阁
三省六部制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
汉朝
地方

太守
最高长官
郡尉
郡丞
军事
行政
选用属吏,分曹理事


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
令或长

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晚期
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州刺史(权力)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
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承宣布政使司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政事务,相当于主管一省的行政职能部门,官职相当与现在的省长
提刑按察司负责一省的刑法,功能相当与现在的省级法院、省级检察院院长兼省公安厅厅长
都指挥使司负责一地区的军队以及军政要务,相当与现在的军区司令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郡县制时代
州制时代
道路制时代
省制时代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汉时期
郡县两级制
(郡国并存)
东汉晚期、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唐宋时期
道州县或路府(州)县三级制
元明清
省路府州县多级或省府县三级制
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过渡时期的政治制度变化
大一统王朝国家的政治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秦至清
血缘政治
贵族政治
原始民主传统
宗法分封瓦解
各国变法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