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党务。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
▲国民党成立地点一北京湖广会馆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随后,清帝逊位。
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意义
措施
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目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地位
影响地位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背景
北洋政府的政党政治
历史纵横
民国初期的党派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913年春, 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过程
结果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结果
袁世凯当政之始,……此时革命的余波仍在各地荡漾,革命党人在中央和地方仍掌有一定的权力,责任内阁制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刚刚实行,在清廷过往严厉的控制骤然崩解之后,舆论开放,思想活跃,革命、共和、民主、自由的思潮四处激荡。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
民国初年处于从专制帝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期,各种政治力量活跃,对袁世凯起到牵制的作用。
思考点
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一是政党没有明确的政纲。
二是党员跨党较多。组党主要出自利益而非出自信仰和政见,各党党员自下而上跨党者非常多,一身而兼数党党员的现象也不少见。
三是党派的成员不少为官僚、政客,缺乏群众基础,党派不过是政客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
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不久,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想一想】结合材料并回忆所学,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尝试为什么不能成功?
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
“收买选票,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复选时乃有数百元即俨然可为国会议员矣!”更有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
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而真正出身有产阶级的议员却为数甚少,据统计不超过全体议员的3%。
在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
投机者意图通过政党政治攫取个人利益
政党政治腐败混乱
封建力量根深蒂固,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政党政治没能动员广大民众,北洋军阀凭借武力干涉政治
革命党人过于理想,对袁世凯放松警惕
……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但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原因: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利益,第十条有关平均地权的条款,蒋介石不可能真正施行。
历史纵横
“革命程序”论
“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
八、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
十、每县开创自治之时,必须先规定全县私有土地之价。其法由地主自报之,地方政府则照价征税,并可随时照价收买。自此次报价之后,若土地因政治之改良、社会之进步而增价者,则其利益当为全县人民所共享,而原主不得而私之。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史料阅读
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设
可见,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评价(实质)
“训政”开始之时,国民党规定“训政”的期限为六年,后来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直至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评价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背景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意义
性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意义
思考点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组成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相应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抗战时期,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敌我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的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学思之窗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意义:“三三制”政权作为一种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从制度上为党外人士进入政权并占有一定比例提供了保障。这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各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参与抗战,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史料阅读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①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②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③切实保证人民对国家的管理;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国家制定法律和决定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和民主决定。
【议一议】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
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
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
1982年宪法(评价)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历史纵横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城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这一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影响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