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2 16:1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 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代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商朝的“宾”、周朝的“小行人”、汉朝的“大鸿胪”、唐朝的“鸿胪寺”,都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图中所绘是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
唐朝《礼宾图》壁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秦朝(在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秦朝(在地方)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先秦时期,华夏认同形成、华夷之别初步形成
意义: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
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与融合。
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大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清末废。
01 汉初和亲
02 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之战
03 东汉初南匈奴内迁
04 89年窦宪北匈奴,之后北匈奴西迁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在地方
背景:匈奴侵扰边境;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方式:大量移民、设置田官、军民共同屯田。
特点:政府提供生产工具,由官员负责管理;屯田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域地区;分民屯和军屯两种。
作用:抵御匈奴的入侵;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仅在公元前119年就一次性移民70余万人;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历史纵横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唐朝《礼宾图》(局部)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洗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 guāng )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隋朝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
东北设安东都护府,
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所谓羁縻,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边疆管理机构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范围;稳定了边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
帝师是元朝政府赐给西藏上层僧人的最高封号。此印为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乞刺斯八斡节儿的印信。
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在西南设土司。
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驻藏大臣令牌
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三国两晋 南北朝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隋唐至 两宋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学习等 元明清 时期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思考点
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即可。明朝修筑长城,并且沿长城布置九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九边”,但同时在相对和平的时候,在“九边”的江东、宣府、大同等地,也会开放马市。
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强调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贸易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有了,如唐朝“以金帛市马”,宋与辽、金之间的交易物品更广泛,明朝也通过食物、纺织品、日常生活品及其他手工业制品与蒙古族进行交易。蒙古族提供的商品主要是马,故称“马市”,当然也会有牛、肉、羊毛、马鬃、皮张等商品。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此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史料阅读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后汉书·东夷列传》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隋唐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人数少者近百人,多者有650余人,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史料阅读
2004年,西安发现734年逝世于中国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墓志写道: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 chou)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口日,乃终于官弟(第),春秋卅六。皇上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
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学思之窗
(明)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国朝(指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枪。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乾隆初年,洋行有二十家……至(乾隆)二十五年,洋商立“公行”,专办夷船货税,谓之“外洋行”……——梁廷l(nan )《粤海关志》卷25《行商》
阅读材料,想一想: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
明清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行”(指鸦片战争前官府特别许可在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最多时达26家,少时4家,但习称“十三行”)来垄断对外贸易。
朝代 表现 汉朝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朝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宋朝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朝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明朝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朝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始
隋唐至两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民族格局逐渐稳定
明清时期——维护朝贡体制,开始闭关锁国
秦汉时期——陆路、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时期——国家先进、交通发达,形成中华文明圈
两宋时期——海路发达,对外贸易兴盛
元朝时期——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
问题探究 结合所学内容,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有很多种。第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第二,经济上的往来,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而且受汉族影响,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第三,在历史上,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在军事冲突中,残酷斗争是一方面,但还有民族交融的一面,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进的,斗争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交融完成了,这一点不必讳言。而且,在民族冲突中,不少民族作为雇佣军也会加速民族交融的进程。第四,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
唐朝国力强盛,首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查找资料,了解这个说法的依据。
在唐都长安,不仅生活着井真成那样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阿拉伯乃至东罗马帝国的使者、僧侣、客商、学者、匠人。那时,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中枢,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聚的中心。
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说:“贞观以来,边裔诸国率以子弟入质于唐,诸国人流寓长安者亦不一而足……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在长安的西市,有不少胡商。唐朝的服饰、饮食、宫室、乐舞,也大有胡风。从唐人的诗中也可以看到长安的国际性。例如,李白的诗中就有不少写“胡姬”。《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因此,从唐诗可以看到唐朝长安的国际性。至于唐朝长安的城市面貌,可以查阅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等著作。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