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广为传唱的《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国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在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此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自1840年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史料阅读
第二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001年2月28日修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学思之窗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
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主要包括:一是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二是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三是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四是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五是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等等。具体措施还有很多,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这里提示的只是原则和政策方面的。
历史纵横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西藏墨脱公路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问题探究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两个共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原则。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有力地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拓展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国家通过这“四个要”,来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四个要”的认识和理解。
这段话出自习近平2014年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1)认识“四个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注意“四个要”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民生、教育、生态等多项内容;不仅是经济社会建设,还包括边疆建设等。
(2)具体分析每一个“要”的指向和目标任务。
(3)综合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要牢记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