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论语》第5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上课用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论语》第5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上课用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1 08:2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 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要。我赚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赚不明不白的钱。(李嘉诚) 《圣经》:“用诡诈之舌求财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财,乃是吹来吹去的浮云。”
  10章节可分为三大类:
义与富贵(利)---1.3.4则
义与君子(人格)--2.5.6.7.9则
义与勇气---8.10则1【原文】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一、仁义和富贵
孔子认为富贵应否追求?
——应该
可否求的关键是什么?
——行为是否合乎道义
从吾“所好”的所好是什么?
——道义  许霆,山西翼城县人,高中毕业。2006年在广州利用ATM机故障取走17.5万元人民币,案发后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辩论,成为近年来司法界的著名案例。2007年12月一审,许霆被广州中院判处无期徒刑。2008年2月22日,案件发回广州中院重审改判5年有期徒刑。3【原文】?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乐亦在其中”,乐的是什么?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道义?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2012年11月15日晚上,发帖者经过河北省邢台市一道路交叉口,闻到烤红薯的香味,停下挑了一个,拿出10元钱给卖红薯的大哥。 “红薯大哥”又把钱递回来。发帖者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50元的,他当成了10元了。“该多少钱就收多少钱,咱不能多要。谁挣钱也不容易。”(朴实的语言,正确的取财之道)
红薯大哥的故事4【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人们想要的有时不接受,厌恶的有时不摆脱,为什么?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译文】?孔子说:“富和贵,这是人想得到的东西;可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君子不会接受;贫和贱,这是人厌恶的东西;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摆脱它。君子如果离开仁,哪里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的工夫内背离仁,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受磨难挫折时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 【评析】人们想要的东西自己有时候不接受、不据有,人们厌恶的东西自己有时候不摆脱、不撇弃,关键要看是否符合道。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 。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孔子并不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中华儒商第一人:子贡 1.生财有道。吴越大军隆冬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造成丝棉紧缺,价格走高。子贡抓住商机,从各国低价收购,然后到吴国高价贩卖,被抢购一空。
  2.智商生财。子贡预测市场凭的是智商,使其经商获得了空前成功。为追忆先师,他用木头雕刻孔子像,诸侯将相前来祭拜时,都想用重金请一尊雕像。子贡从中看准商机,就招募专业工匠批量生产,回报颇丰。
  3.跨国经营。《史记》记载,子贡很善于贱买贵卖(“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在曹国和鲁国之间做生意“鬻财于曹、鲁之间”。他发现各国王侯贵族以佩戴珠宝为时尚,他就专门生产贵重配饰跨国营销,赢得收益。子贡到各国做买卖需要进见诸侯时,各国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礼节来会见他,这足以说明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已是春秋时代的商界巨子。
   儒商亦儒亦商,即信守儒家思想的商人。孔子开创了儒学,其门下“七十子徒,赐最为饶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学者同时又是富翁的,应当首推子贡。  
1.追求和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他的格言是“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治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做到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2.诚信为本。在《论语》中多处记载着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使他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立于不败之地。
   3.崇仁立德。他坚持“以德立人,崇实务本”。子贡和范蠡都因货殖发财而名扬于世,他们交往富者,同时也抚恤贫者。
   4.义利兼顾。敢为人先,把握商道规律,义中取利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联系社会现象请举出现实中“不义而富且贵”的例子并谈谈你的看法。
不法商家为赢利而制造不安全食品
电话、网络诈骗
明星代言虚假广告
贪污受贿
……? “黑心商贩”摆弄各种有毒有害食品危害消费者,“黑心商贩”又被其他的“黑心商贩”伤害。养鸡的说:我不吃鸡,鸡是我养的,我知道鸡吃了多少激素,我卖给别人吃。商贩说:我不吃我卖的东西,东西是我搞的,加了害人的玩意,反正是卖给别人的。 种菜的说:我不吃我种的菜,我知道施了什么玩意,反正是别人吃。 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不时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危及着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在这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一些不法商家为追逐利益而丧失了做人的起码良知。商家要赢利,无可厚非,但赢利的前提是要给公众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而不是为了逐利置社会责任和公德于不顾,弃良知与道义于脑后。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光后,引来公众一片讨伐之声,而双汇董事长面对媒体时只说公司因此损失了多少多少钱,而对公众造成的伤害只字未提。如此唯利是图,只会寒了公众的心,损毁了企业形象,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食品不比其他的商品,它关乎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牟利而损害公众的利益不是商家长久生存的法则。商家在大把大把赚取财富的同时,要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口碑,才是商家的经商之道! 逐利不能抛弃道义与良知 身边事现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诸如蒙骗应聘者的报名费;在电话里假扮银行、公安、电信公务员,欺骗你的银行账号密码,然后套取现金;在街上谎称拾到外币以假乱真要求分成;甚至明抢暗盗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不义之财。 因代言10个虚假广告,侯耀华被戏称为“侯药华”。 郭德纲的以“迅速抹平大肚子”广告语的“藏秘排油茶”的违法广告 。成龙与“北方汽车专修学校”。 陈鲁豫与“诺亚舟学习机”广告语 “门门高分上名校”、“内容好,成绩当然好”不科学的保证 。张铁林、范伟、王刚代言的u88等三家招商网站涉嫌加盟骗局 。讨论:是生计重要还是道德重要? 《青年报》2006年6月22日B13版报道,邹云翔2004年被评为“中华食雕九大赚钱名刀”,并先后被评为“中国烹饪雕刻大师”、“中华厨神”,可现在一个大厨师彻底被各大酒店拒之门外,原因是他拒烹野味。
一个厨师要与传统的习惯和人性的贪婪去较量,看上去有点“自不量力”,引来很多人的嘲笑,认为他太傻。
他也认识到:只有溶到社会中去才有更大的作为:
办食雕学习班,教授烹饪理念、知识、技巧
组织弟子宣传以各种方式“拒烹野味”
号召其他饭店厨师加入“拒烹野味”活动
发起百万厨师参与全国“拒烹野味”签名活动
……
有一颗“拒烹野味”的公德心,人品可敬!
毅然走上“拒烹野味”的道路,勇气可嘉!
坚持初衷不改,行为积极有效,做法可赞!
思考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可见一斑。孔子的两个弟子同样做了好事,而接受感谢的被褒奖、自掏腰包的却挨了批评。孔子认为:施善举者理应得到回报。其实以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并不是将钱财看作身外之物,他们依然看中钱财。只是有一个前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这里的“道”不仅指的是道理,而更多的是在指道德。试想,一个因为钱财而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小到商家店铺,大到企业公司,这个法则的遵守显得是尤为重要。我们看到一组组的“真善美”:当对方因疏忽而少收我方订金而我们主动送回时;当我们发现银行多给我们钱而我们主动联系时;这时我们不仅诠释这“取之有道”,更多的我们在强调在“道德”与“利益”中,我们一定是站在前者那一方。而同时,我们也发现一幕幕“假恶丑”:当厨师在老汤与新汤间为了经济利益而选择老汤代替新汤时;当工人在鸡皮与猪肉间为了提高工资而选择鸡皮代替猪肉时;当骗子在骗与不骗间为了自己生存而选择骗代替不骗时,这时的“道”早已变质。成了别人赚钱的途径、享福的高速。这样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将这句话往更深一层去剖析。其实从根本上讲,当你足够的热心、善良。那么“财”就在你身边。而这个“财”除了物质上的钱财以外,还包括精神上的“无形之财”。这种财与道的关系我认为是并驾齐驱的。当人的思想升华到了这种程度,人类自然会将钱当作身外之物。自然也就不存在争抢物质上的钱财这种情况了。?
当雷锋同志乐于助人时,心里总是一个信念,那就是将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党的忠诚卫士。直到他死后,受到了三代人的敬仰。我们暂且抛开他是如何的有名气,他若是没有那种信念,可能也不会成就今天的雷锋。可想,当“道”从方法升格为道德,当“财”从钱财升格到精神财富。那是心的升华。?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要让我们不仅能做到取得钱财时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我们还要努力做到通过积极、敏锐和向善的心来硬的无形的精神财富。最后引一句改编的“名言”:“取与不取,‘财’就在那边,非薄即厚。”?仓央嘉措《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