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先秦诸子概说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主张积极入世。
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
道家: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
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十家九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三教九流”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 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主张“仁爱”“有为”“德治”。
儒 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儒 家 儒 家 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
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 儒 家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尚贤”等。 墨 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人生观。 道 家 道 家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法 家 先秦诸子的魅力思想魅力
文学魅力
人格魅力文学魅力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论语》、《老子》和《墨子》。多为语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第二阶段: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过渡。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清楚,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战国末年,主要有《荀子》、《韩非子》。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论语》的突出特点是文字精,质朴含蓄、概括力强具有格言的韵味。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就不仅是对松柏的赞美,而且蕴含着对坚强性格的歌颂,给人以美感,后来成为历代诗歌绘画的重要主题。
《论语》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展示人物的神情风貌。就整部书而言,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形象。
《孟子》为语录体,但有很大发展,它词锋犀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长于论辩。论辩方式灵活多变,有时采用设问方法,单刀直入,步步进逼;有时掌握对方心理,欲擒故纵;有时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辩论是非。
《老子》仅五千字,句式整齐,多用韵语。
《庄子》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富有诗意。如《逍遥游》关于鲲鹏的描写,《秋水》关于河伯望洋兴叹的描写,都是意境开阔,蕴含哲理而又具有抒情意味。《墨子》文词质朴,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理说理。如《非攻》从“窃桃李”、“攘人犬豕鸡豚”等日常生活事例引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的原则,然后根据这条原则论证攻国之大不义,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
《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
《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表现出法家的严峻峭拔。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
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至今仍为人引用。有些寓言往往能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人物,突出他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描绘人物的手法,对后代散文以至小说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人格魅力孔子的人格魅力孜孜不倦的学者
知人论世的智者
兼善天下的仁者
乐观坚毅的通者天
不
生
仲
尼
万
古
长
如
夜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不失赤子之心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能屈能伸,能上能下
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独善 其身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修炼大丈夫人格精神知性 -体会性善,反求己心,谛听心灵深处的声音。
尚志 -有不同凡俗的意志和志向。 拔出流俗,特立独行。
养气-善养浩然之气。养气同时也是养勇。这种气是由道德心灵生发出的,不是一般的大胆,更不是匹夫之勇。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
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
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
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
不与物迁的独立风骨
优游自在 淡泊名利 隐于江湖
甘心寂寞 出世脱俗 匿于荒野庄子逍遥型的理想人格 本书学习内容 整体了解儒家和道家思想。
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内容。
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内容。
做好读书笔记,积累一些经典名言。
理解儒家思想之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习本书的基本方法
理解---勾勒各课的主题思想,了解各家的主要观点。
摘录---摘录阅读中感受最深的语段。
翻译---摘录重点语段,字字落实翻译。
评述---用一句话概括所摘录语段的主旨。
用一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
联想---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各家思想的影响及其价值。
推荐书目
南怀瑾:《论语别裁》
鲍鹏山:《论语新读》《风流去》
于 丹:《于丹论语心得》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开 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
人,身通六艺者 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 三千 七十二 ——易中天孔子:
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汉平帝时封“褒成宣尼公”
唐代加封为“文宣王”
元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
清世祖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走上圣坛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93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孟子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历代评价 天不生夫子于中国,中国当如何?曰不夷狄如也。
——《樊川文集》卷六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罗大经《鹤林玉露》历代评价 夫子之道,不可须臾去也。不闻之,是无耳也;不见之,是无目也;不言之,是无口也;不学之、不思之,是无心、无精爽也,尚可以为人乎哉?
——李觏(gòu)历代评价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以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历代评价 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打倒“孔家店”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 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打入地狱叛徒林彪、孔老二,
都是坏东西。
嘴上讲仁义,
肚里藏诡计。
鼓吹“克己复礼”,
一心想复辟。
红小兵齐上阵,
口诛笔伐狠狠批。
嗨! 诺贝尔奖得主们以孔子为未来人类的新救世主:“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是中国孔子的世纪。重返圣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