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0 15:2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艰难抉择
痛失爱子
整体感知
课文两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10):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入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时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主席已经先后牺牲了5位亲人。
47岁的弟弟毛泽民
28岁的妻子杨开慧
29岁的弟弟 毛泽覃
24岁的堂妹毛泽健
19岁的侄子毛楚雄
不仅如此,还有5位亲生子女有的不知去向,有的下落不明,有的过早夭折……
在朝鲜战争众多的牺牲者中,又多了一位毛主席深爱的长子——
毛岸英
补充资料
从小,岸英就跟随父母四处奔波。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14岁,岸英独自去苏联留学。
8岁,他跟随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母亲牺牲后,他流落街头,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
后来,岸英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
24岁,毛泽东又亲自把刚回国不久的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而今,得知自己最杰出的孩子在战场上牺牲了,
他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共学:感受丧子之痛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圈出关键词,说说感受。
交流汇报:我找到的句子是 ,通过 描写,我体会到了 。
练习接读
噩耗传来,毛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老来丧子,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
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
没说一句话
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课文
“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热了几次”说明了毛主席在得知噩耗说不出话,吃不下饭,只能“借烟消愁”,侧面写出了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虽然表面未曾泪流满面,未曾撕心裂肺地呼喊,但他的内心已“心如刀割”。
毛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课文
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毛主席内心的震惊,他不敢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更加突出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
尽管岸英童年颠沛流离,他捡过破烂,拉过人力车,但——
尽管岸英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一次次冒着枪林弹雨,但——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练习接读
正是因为岸英从小历经磨难,所以主席心怀愧疚,不敢面对,不愿面对,只能在心里一遍遍地反问自己:(生接读)
正是因为和岸英的聚少离多,却没有机会补偿了,所以他只好独自舔舐悲痛,一遍遍地反问自己:(生接读)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缩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课文
刻画出了毛主席面对噩耗失去爱子的悲痛心情。突出了毛主席对儿子的无限眷恋,渴望再一次见到儿子的强烈愿望。
练习接读
岸英逝世时,毛主席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生接读)
心中不停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他在哭诉!在呐喊!——(生齐读)
此时此刻,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生齐读)
“岸英!岸英!”
“岸英!岸英!”
“岸英!岸英!”
毛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主席。如果天平的状态代表着毛主席的内心,得知爱子牺牲后,他内心的天平经历了怎样的起伏?请同学们阅读第二部分,画出描写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父亲
主席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时,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以国家大局为重,以身作则
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若有所思地说了什么?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课文
从这句话中,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毛主席?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课文
签下了字,就意味着……
一旦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毛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表现了毛主席在国家大义与父子情深之间的艰难抉择,他既是伟人,也是凡人。
犹豫不决的样子。
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
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毛主席不相信岸英回不来了,他不相信父子不能相见。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他无法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课文
哪句话最触动你的心?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一夜未眠,满怀悲痛,辗转反侧,无限思念着他的儿子……
漫漫长夜里,一位思念爱子的父亲闭着眼睛无声痛哭着……
练习接读
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接读)
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志愿军战士都长眠在了朝鲜,他决定——(接读)
“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练习接读
岸英从小吃了很多苦,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他自言自语着——(接读)
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女,他决定——(接读)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练习接读
岸英是杨开慧同志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他自言自语——(接读)
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接读)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在这个悲痛的夜晚,毛主席挥泪写下的一行大字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啊,一位年迈的老父亲强忍着悲痛,写下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一位伟大的领袖强忍着悲痛写下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诗句的写照。
而毛主席最终作出的决定,也正体现了这句话的内涵。
正如林则徐所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此时主席已年近七十。七十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里,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
是岸英的遗物……
二十年后,毛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衣橱里居然有叠得整整齐齐的一叠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
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又看到了怎样的毛主席?
爱子情深的父亲
心系万民
胸怀宽广的领袖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运用我们学习过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下一位父亲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