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地理中图版 必修3
第二节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流动的海洋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是指海水中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和小球,又被称为“海洋PM2.5”。海洋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大塑料的分解物、洗涤剂微颗粒和工业原料树脂颗粒等。由于海洋微塑料体积小,极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并在体内蓄积,危害海洋生物安全,也容易作为载体吸附重金属等污染物,存在数百年,危及海洋生态系统。同时,通过食物链传递,海洋微塑料最终可进入人体,威胁人类健康。海洋微塑料随着海水流动,可以从一个海域转移到另一个海域,造成全球海洋污染。据统计,全球海洋垃圾中80%以上为塑料垃圾。
图3一2-1海洋微塑料
2018年6月5日是第47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其确定主题是“塑战速决”。
思考1,为什么说海洋微塑料扩散转移对全球的环境安全都有影响
2.为了减少甚至消除海洋微塑料,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海洋微塑料体积小,极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并在体内蓄积,危害海洋生物安全,也容易作为载体吸附重金属等污染物,存在数百年,危及海洋生态系统。同时,通过食物链传递,海洋微塑料最终可进入人体,威胁人类健康。海洋微塑料随着海水流动,可以从一个海域转移到另一个海域,造成全球海洋污染。
减少用塑料的使用量,废弃塑料填埋,宣传教育,立法等。
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
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将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当环境污染超出国界或边境,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环境造成危害时,就成为跨境环境污染。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自然途径,即污染物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等过程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二是人为途径,即污染物通过贸易活动或者非法途径输出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环境安全(含义)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既包括一个国家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包含国家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所确定的目标,以及为此采取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环境灾难、脆弱和典型生态环境系统的退化和破坏,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均会对环境安全产生威胁。
1、威胁国家或地区环境安全
2、对人类共有的领域产生危害,
3、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4、引发国家或地区间的争端。
因此各国和地区间应当通力合作,预防并解决跨境环境污染问题。
跨境环境污染影响范围广
大气跨境污染 由于大气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大气污染极易扩散,而且污染范围大,不仅对污染源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对周围城市,甚至是周围国家和地区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
印度尼西亚种植园农民为开辟新耕地,一直有焚烧芭蕉的传统.随着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持续的毁林开荒导致“烧芭”产生的烟霾(烟霾是由物质焚烧过程中释放的有毒气体和细微颗粒物组成.是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降低.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一种大气污染现象。)污染日益扩大.对本国及东南亚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2015年的烟霾直接导致10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61亿美元。
南亚污染越过喜马拉雅山脉
每年10月持续到次年5月的干燥冬季,人口稠密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都被严重的空气污染笼罩,其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导致的排放物逐渐累积,这种污染物叫作大气棕色云团。
大气棕色云团影响范围广,甚至会越过喜马拉雅山脉。2009年以来喜马拉雅山北坡多个观测站的观测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南北两侧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和种类十分相似。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大气棕色云团中的煤烟、硫酸盐以及其他有害气溶胶对亚洲地区的水源和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煤烟在山顶冰川上堆积,使雪层颜色加深,导致冰川吸收更多热量,从而加速了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脉冰川和积雪的融化,而这些冰川和积雪正是下游数百万居民的水源。
观察分析 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发生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硝基苯)流入松花江,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松花江江面上产生了一条长达80千米的污染带,污染带沿河流又先后流经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多个县市,在松花江口注入黑龙江。污染带沿黑龙江向东流动,流入俄罗斯境内,最后注入太平洋。
事故发生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力解决河流污染问题,保障沿岸市民生活饮用水安全。与此同时,及时向俄罗斯和有关国际组织通报情况,争取谅解,化解危机;主动向俄罗斯提供水质监测设备和1 000多吨活性炭﹔为使俄方取水口免受污染,主动承担建造围堰的施工和全部费用,争取使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为俄方有效应对污染带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中、俄两国政府通力合作以及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有力支持,事件发生的46天后,污染带尾部残余全部移出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受影响的水域。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恢复自来水供应。至此中国政府较好地化解了这次严重的污染危机,并就有关赔偿,进行后续协商。
我国在处理松花江污染事件中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力解决河流污染问题,保障沿岸市民生活饮用水安全。与此同时,及时向俄罗斯和有关国际组织通报情况,争取谅解,化解危机;主动向俄罗斯提供水质监测设备和1 000多吨活性炭﹔为使俄方取水口免受污染,主动承担建造围堰的施工和全部费用,争取使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为俄方有效应对污染带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就有关赔偿,进行后续协商。
发生在海洋上的污染,随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影响的范围可能更大。
观察分析 太平洋垃圾带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州之间存在一个“太平洋垃圾带”。在过去60年间,它的面积一直在扩大,现在占据的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场”。这些垃圾种类多,从细小的碎屑到巨大的废弃渔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上百年都难以分解的塑料。
这些垃圾大多来自太平洋沿岸国家,可能漂泊到其他任何地方。海洋自净速度远不及海洋垃圾的堆积速度,而且许多垃圾正在逐渐下沉,最终将在海洋深处造成更严重的污染。
1太平洋垃圾带是如何形成的 会造成哪些影响 查找资料,印度洋中有垃圾带吗
提示:沿岸国家向海洋倾倒的各种废料,各种垃圾随着江河漂流到涨洋等,然后由于洋流运动而形成垃圾带。
污染了海水,危害着海洋生物及人类的健康。
印度洋中也有垃圾带
固体废弃物跨境污染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俗地说,就是“垃圾”。
固体废弃物的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三大类。
工业废弃物,包括采矿废石、冶炼废渣、各种煤矸石、炉渣及金属切削碎块等;
农业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的秸杆、牲畜粪便等;
生活废弃物,即生活垃圾,包括废塑料、废纸、残羹剩饭等。
固体废弃物跨境转移主要通过人为输入。从固体废弃物中提取可用于加工生产的原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并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
例如,处理固体废弃物会因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因清洗造成河流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进而对周围的人们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威胁环境安全。
非洲国家已成为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子垃圾处理填埋地,电子垃圾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污染物质严重超标。威胁着非洲人民的身体健康。
图3一2-8加纳阿格博格布洛西的电子垃圾
《全球固体废弃物治理展望》报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固体废弃物协会2015年9月发布《全球固体废弃物治理展望》报告。报告称,全球每年有70亿~100亿吨固体废弃物产生,30亿人缺乏有效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固体废弃物治理不足已经成为公共卫生、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领域的重大问题。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4%,但生产了全球12%的城市固体废弃物。
2018年1月起,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新规定,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在内的4类24种“洋垃圾”。
到2019年底,我国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弃物,并力争2020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弃物零进口。
“洋垃圾”禁令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改善
从长远看,禁止“洋垃圾”入境不仅将改善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也将推动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等行业的发展,促进对资源的高效和清洁利用。垃圾出口国为了减少可能出现的垃圾堆积问题,必须完善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以实现对废旧物品及垃圾的回收利用。因此,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必将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自中国于2018年禁止“洋垃圾”入境后,越来越多的“洋垃圾”开始流向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但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拒绝充当发达国家的垃圾填埋场,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垃圾问题上正面临挑战。
跨境环境污染的预防与解决
目前,跨境环境污染事件频发,要有效地防治和解决跨境环境污染问题,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产生污染物的国家和地区而言,除了要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应承担相关责任,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加强对污染物质和污染途径的控制。
第二,对于污染物输入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强跨境污染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通过立法、宣传等方式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
第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跨境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建立应急预警预案,及时共享信息和方案。
对跨境环境污染争端,除了通过谈判、协商等外交途径解决外,还可以寻求仲裁庭、国际法院、条约监督机构等多样化的解决途径。
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特雷尔是位于加拿大哥伦比亚河畔的一个小镇,1896年美国人出资在此建立了冶炼厂。后来该厂的所有权转让给加拿大的公司。该厂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北美最大的冶炼厂,其烟囱高达125米,含有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的滚滚浓烟越过美、加边界,对美国华盛顿州造成严重空气污染,也对美国的农作物、森林、草原等造成大面积的损害。美国的污染受害者曾多次向特雷尔冶炼厂提出私人赔偿要求,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其他方式解决争端的尝试失败后,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决定将争端提交仲裁。国际仲裁庭于1938年做出裁决,判定特雷尔冶炼厂的烟雾对华盛顿州造成了损害,并要求加拿大特雷尔冶炼厂赔偿损失,此外还要求其采取保全措施。
1941年国际仲裁庭的终局裁决认为“任何国家无权如此使用或允许如此使用其领土,以致其污染在他国领土或对他国领土或其领土上的财产和生命造成损害,如此情况产生的后果严重且造成损害,须有确凿的证据加以证明。”这奠定了后来许多环境保护条约、跨国环境污染争端解决中的一项根本原则。该原则就是所谓的“领土无害使用”原则,它后来被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宣言所采纳。例如,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第21条规定“各国有责任保证在它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或在其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4条规定“各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活动的进行不致使其他国家及其环境遭受污染的损害,并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事件或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不致扩大到其按照本公约行使主权权利的区域之外”,第195条规定“各国在采取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的污染时采取的行动不应直接或间接将损害或危险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或将一种污染转变成另一种污染”。
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对跨境环境污染的处理有什么参考意义
促进了后来许多环境保护条约制定,例如,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利于环境预防和解决跨境污染
第四,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缔结保护环境的国际公约。为了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国际社会缔结了大量双边的、多边的环境保护条约。一些以公约为依据设立的机构和各类国际环境组织不仅在各国间倡导环境合作,参与国际条约的谈判,而且负责监督国际环境条约的实施情况,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析本课中跨境污染的案例,说明预防和解决跨境污染的措施。
提示:按课本答4点就行
《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简称《巴塞尔公约》,1989年3月22日在世界环境保护会议上通过,1992年5月正式生效。1995年9月22日在日内瓦通过了《巴塞尔公约》的修正案。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项公约,中国于1990年3月22日在该公约上签字。
危险废料指国际上普遍认为具有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态毒性和传染性等特性中一种或几种特性的生产性垃圾和生活性垃圾,前者包括废料、废渣、废水和废气等,后者包括废食、废纸、废瓶罐、废塑料和废旧日用品等,这些垃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巴塞尔公约》旨在遏止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公约要求各国把危险废料数量减到最低限度,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尽可能就地储存和处理。公约明确规定:如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料,出口危险废料的国家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料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料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公约还呼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转让技术、交流情报和培训技术人员等多种途径在处理危险废料领域中加强国际合作。
1995年《巴塞尔公约》的修正案禁止发达国家以最终处置为目的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危险废料,并规定发达国家在1997年底以前停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用于回收利用的危险废料。
为有效履行《巴塞尔公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应该怎样做
各国把危险废料数量减到最低限度,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尽可能就地储存和处理。出口危险废料的国家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料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料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转让技术、交流情报和培训技术人员等多种途径在处理危险废料领域中加强国际合作。
案例研究
莱茵河剧毒污染事件的发生与启示
莱茵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自南向北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于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莱茵河全长1360千米,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千米。莱茵河自古以来就是欧洲最繁忙的水上通道,也是沿途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
巴塞尔市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三大化工集团都集中于此。1986年11月1日夜,位于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菌河,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有毒物质形成70千米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厂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菌河,再一次造成河流污染。
事故造成约160千米范围内大部分鱼类死亡,约480千米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而不能饮用。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千米,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因而德国遭受损失最大,使德国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接近入海口的荷兰,将与莱菌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这次事故给莱茵河沿岸国家带来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万美元,其旅游业、渔业及其他相关损失不可估计。法国和德国的一些报纸将这次事件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相提并论。
这起事故震惊世界,也因此成为一个有力的历史契机,促成了1987年5月《莱菌河行动纲领》的出台,各方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污染。2001年,《莱茵河可持续发展2020规划》获得通过。成立于1950年的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形成了非常有效的政府间机构,意大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比利时、荷兰等9个国家通过ICPR协调莱菌河的治理和保护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莱茵河水环境明显改善。目前,莱菌河中生活着63种鱼类,因对水质要求非常高而被当作指标物种的鲑鱼一度绝迹后,又开始重回莱菌河。莱菌河沿线各国都加强了水质监控,ICPR有一套公认的水质标准衡量莱茵河流域污染状况的变化。莱茵河治理与保护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各国自身对环保要求的严格执行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
河流跨境污染产生了哪些问题 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提示:水受到污染,国与国之间出现矛盾,生物受到危害。
后果:1、威胁国家或地区环境安全
2、对人类共有的领域产生危害,
3、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4、引发国家或地区间的争端。
2.怎么解决跨境污染问题
提示:对产生污染物的国家和地区而言,除了要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应承担相关责任,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加强对污染物质和污染途径的控制。对于污染物输入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强跨境污染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通过立法、宣传等方式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缔结保护环境的国际公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