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地理中图版 必修3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155公顷,保存着较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中国南亚热带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达2400多种,其中格木、野荔枝、鸡毛松、观光木等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野生动物有100余种,其中豹、苏门羚和白鹇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鼎湖山的天然森林是世界上特殊的森林类型之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1979年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自然保护区网,并成为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定位站。
思考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有哪些 有什么重要意义
成为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定位站。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及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自然保护区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类别 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类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动物类型
野生生物类
野生植物类型
地质遗迹类型
自然遗迹类
古生物遗迹类型
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是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与信息交流的基础,是保护区管理体制的核心。它明确了保护区的地位及重要性;有助于从宏观上统计和比较保护区数据,指导国家乃至国际的保护区工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一直致力于自然保护地国际分类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该联盟1994年出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类型指南》将自然保护地划为六类。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联合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名录也将此分类系统作为统计世界各国保护区数据的标准分类。
表3一3-2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荐的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
类型 名称
严格的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荒野保护地
自然文化遗迹或地貌
栖息地/物种管理区
陆地景观/海洋景观自然保护地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然保护地
Ⅰb
Ⅰa
Ⅱ
Ⅵ
Ⅴ
Ⅳ
Ⅲ
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
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是将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例如,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荒漠生态系统;吉林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
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
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是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例如,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丹顶鹤等珍禽;
广西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金花茶。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是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例如,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古生物化石;
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火山地质地貌。
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保存着1800万年前各种动植物化石.种类繁多.印痕清晰.被誉为“化石宝库”。
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由14座火山及5个堰塞湖组成.火山地质地貌保存完好,是世界上少见的类型齐全的火山景观。
我国的自然保护地
我国制定了自然保护地分类划定标准,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综合评价,按照保护区域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梳理调整和归类,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自然保护地泛指各种类型受保护的地区或地域。
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依据管理目标与效能并借鉴国际经验,
我国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由高到低分为三类。
依据
1、国家公园 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特点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涉及青海、吉林、黑龙江、四川、陕西、甘肃、湖北、福建、浙江、湖南、云南、海南等多个省份。它们分别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神农架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钱江源国家公园、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得到批复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面积12.31万平方千米,是试点中面积最大的。
三江源国家公园
2、自然保护区 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
具有较大面积,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特点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 750个,总面积约14 733万公顷,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9个。
我国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分布有3500多万公顷天然林和约2 000万公顷天然湿地,保护着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保护了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变化情况,我国政府支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用于科学研究和监测。目前,全国80%左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安装了红外相机,实现了对自然状态下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跟踪,对智能化自然资源监测、评估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与保护
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用于科学研究和监测。宣传教育,制定法律加强保护,平民参与保护等
3、自然公园 指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
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以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
目的
范围
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
自然公园原则上按一般控制区管理,限制人为活动。
结合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分类分区制定管理规范。
管理方法:
读图3-3-11,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划分对查干湖自然保护区有何意义
实行分区管控,更好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又不影响当地人的生活质量。
我国已经启动了若干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前,全国共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涉及12个省份,总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
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
国家公园体制目标:
分析认识 渤海的生态环境保护
渤海是半封闭型的内海,被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四省(市)环绕,承接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流域,仅通过勃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其自身水交换能力比较弱,面对巨大的陆源排污压力,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严峻。
为保护渤海生态环境,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东营等地都采取了多项措施,提出在沿海重要海洋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实施抢救性保护。并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对红线内开发活动实施分区分类管理,如重要河口禁止开展采挖海砂、围填海等破坏河口生态功能的开发活动等。同时,加强污染防治,恢复渔业资源,切实保护水深20米以内浅海域重要海洋生物繁育场,促进渔业水域环境改善和渔业资源恢复。
在渤海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对保护渤海生态环境有什么意义
促进渔业水域环境改善和渔业资源恢复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生态安全(概念)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一样,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安全通常具有两重含义:
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功能是否健全;
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生态安全的特征
生态安全具有多重特征:
一是整体性,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全局性的生态问题,甚至会导致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二是综合性,影响生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生态安全的维护显得尤为复杂;
三是区域性,地域不同、对象不同,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也会不同;
四是动态性,生态安全会随着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五是战略性,生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概念)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意义)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重大支撑,对于完善和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保护自然本底。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类型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也为评价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了准则。
第二,贮备物种。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也是拯救濒危物种的庇护所,并为物种的生存和自然进化提供场所。
斑海豹一种是冬季生殖、冰上产患的冷水性海洋哺乳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斑海豹分布范围较小,辽东湾旅顺口是斑海豹在西太平洋最南端的一个繁殖区,也是我国海域唯一的斑海豹繁殖区。
分析认识 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
1992年,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在辽东湾建立,并于1997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0.9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斑海豹及其生存环境。
2015年3月,辽宁省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辽东湾斑海豹种群数量已由曾经的不足千头恢复到2000头。
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的成就体现了自然保护区的什么价值
贮备物种。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也是拯救濒危物种的庇护所,并为物种的生存和自然进化提供场所。
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物种个体、种群和群落,保证了物种正常发育与进化,还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森林能阻挡雨水直接冲刷土地,减缓地表径流及雨水下渗速度;森林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杀菌和阻滞粉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第四,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许多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而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巨大。
第五,自然保护区是科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为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种群和物种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进而为维护生态安全具体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依据。
认识自然保护区的教育与旅游功能
自然保护区是开展公众教育的博物馆,是为公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允许范围内,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等活动,向公众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知识。
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岷山山系南部、成都平原北部的彭州市境内,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的环境教育中心可以向周边社区居民和到访游客展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工作成果,并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对减少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保护野生大熊猫以及栖息地发挥着积极作用。
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可划出特定旅游区域,为人们提供旅游活动的场所。
海南省南湾自然保护区在将总面积的99.48%的空间留给猕猴后,将外围近6公顷土地开发为生态游览区。开发与保护并举,不仅南湾猴岛的猴子多了起来,而且每年到猴岛游览的游客都超过百万人。猴岛的生态资源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也可转化为能满足游客旅游需要的生态旅游产品。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适当的教育和旅游有什么意义
可以向周边社区居民和到访游客展示保护的工作成果,并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对减少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保护自然保护区发挥着积极作用。
生态资源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也可转化为能满足游客旅游需要的生态旅游产品。
在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公众教育和旅游功能时,应该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提示:在自然保护区能够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可以开发旅游功能,开发时,不能能自然保护区产生不利影响
案例研究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 8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生态功能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0世纪末,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这一地区草原、湖泊、冰川等生态系统发生退化。为此,我国于2003年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10多年的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2016年3月5日,我国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8年1月26日,我国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包括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地,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千米。
我国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国家公园建设。
一是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对三个园区所涉及4个县进行部门改革,实现了集中统一和高效管理。
二是重点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等23个支撑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项目,构建“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
三是充分调动当地牧民群众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设立了“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已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广大农牧民由过去的自然索取者转向自然守护者。
四是坚持开放建园理念,与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广泛合作交流,为他们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各种有效、畅通的渠道,形成共建国家公园的合力。
2018年5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黄河源头禁游令,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近两年的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园区地表水资源量达96.54亿立方米,水质状况总体为优。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国未来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向。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国家公园体制全面建立,绿色发展方式成为主体,基本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远期目标是:至203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生态保护的典范,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我国国家公园的典范,述成现代化国家公园。
1.我国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是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对三个园区所涉及4个县进行部门改革,实现了集中统一和高效管理。
二是重点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等23个支撑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项目,构建“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
三是充分调动当地牧民群众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设立了“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已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广大农牧民由过去的自然索取者转向自然守护者。
四是坚持开放建园理念,与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广泛合作交流,为他们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各种有效、畅通的渠道,形成共建国家公园的合力。
2018年5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黄河源头禁游令,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这些措施对我国生态安全有什么意义
提示: 态环境状况总体得到保持稳定,园区地表水资源量达96.54亿立方米,水质状况总体为优。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