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2 08:3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地理中图版 必修3
第一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耕地。《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指出,我国在十三五期间要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4亿亩 、力争建成6亿亩。
思考若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每亩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提高100千克,那么4亿亩耕地可以提高多少千克 6亿亩耕地可以提高多少千克
400亿千克
600亿千克
中国耕地资源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形成的、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并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
耕地数量与空间分布截至2017年末,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35亿公顷(20.23亿亩)。
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覆盖了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约占我国陆地面积一半的季风区,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是我国农业主要分布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我国耕地资源中,坡度小于25°的占95.9%,坡度大于25°的占4.1%,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坡度小的耕地有利于耕种。
坡度超过25°的土地一般不宜发展为耕地。
耕地质量 我国耕地质量主要依据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农田基本建设、作物产量等因素划分为优、高、中、低四个等级。
受水分、热量、地形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优等地面积为389.91万公顷,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9%。
我国耕地(质量特点)总体质量稳定,从全国分布来看,东部、中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高,西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低。
中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
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我国耕地具有以下特点。
人均耕地少 我国耕地总量多,人均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1公顷,为世界平均值的45%。
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的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相对匮乏,质量也较低;其他几个地区则相反。如东北地区土地面积仅占我国土地面积的6.5%,而耕地面积却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20.7%。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是可开垦荒草地、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内陆滩涂和可开垦裸地。
2016年末,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约535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近200万公顷,且耕地质量、可利用程度参差不齐。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
一是区域分布不均衡。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个省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占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二是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减少明显。与2003年相比,2016年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减幅达到74%。大部分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经被开发为耕地、园地和林地等。据统计,2002—2014年间,我国未利用地中有211.80万公顷开发为耕地,21.13万公顷开发为园地,167.07万公顷开发为林地。
三是耕地后备资源大多零散破碎。全国零散耕地后备资源面积346.47万公顷,占后备资源总量的64 .7%。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需要由大规模集中开发转向以综合整治为主。
四是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受生态环境制约大。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中,荒草地占64.3%、盐碱地占12.2%、内陆滩涂占8.7%、裸地占8.0%,这些土地类型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受生态环境制约大,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严重后果。
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
一是耕地的利用方式不当,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利用,导致耕地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土壤大面积退化;
二是部分地区由于种粮收入少、耕作条件差等原因造成弃耕;
三是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对耕地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我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对耕地质量有哪些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水文变化的主要驱动要素之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改变了水循环自然变化的空间格局和过程,加剧了水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复杂性。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包括水量、水质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人类耕作中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引起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造成了世界性的水污染;大面积的森林开采、过度放牧、开荒毁林和围湖造田增加了下游洪水泛滥的频率和强度,改变了每年的河流流量,并使得降水的再分配不平均。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是粮食生产的决定性要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耕地。
粮食: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的总称,又称为“谷物”,所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包括麦类、豆类、稻类和粗粮类等。
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农业科技等因素都会影响粮食生产。耕地质量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等会促进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我国来讲,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主要还是靠耕地数量来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是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中国以不到世界1/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每一寸耕地都显得十分珍贵。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随时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供求平衡,还包括空间结构平衡、品种结构平衡以及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粮食安全
重要性
概念
范围
二十字基本方针,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为
“以我为主、
立足国内、
确保产能、
适度进口、
科技支撑”
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而粮食安全是耕地保护的内在动力。
总体目标 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目标是: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
永久基本农田:即对本农田永久性保护,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用基本农田。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关系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
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分析探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既要满足国家对粮食的需求,还要在战略储备、调控市场等方面不断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具体有两个方面。
一、藏粮于地。即在粮食供过于求时,轮作休耕一部分土地,在粮食紧缺时,再将这些土地迅速用于粮食生产,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同时,对于轮作休耕的土地,要及时修复生态、恢复地力,有效保护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2018年,我国轮作休耕面积达160万公顷。
二、藏粮于技。要提升粮食仓储科技应用水平,对粮仓进行改造升级,提升粮食仓储效率,廷长粮食储备期限和提升粮食储备质量。
藏粮于地的关键是什么 藏粮于技的关键是什么
藏粮于地的关键是通过土地整治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
藏粮于技的关键是通过科技应用,提升粮食生产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新格局。
中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
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耕地保护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严格耕地管控性保护,尽量“不占少占”。
二、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做到“补足补优”。
三、健全耕地激励性保护,搞好“利益调节”。
四、加强耕地保护考核监情,压实“目标责任”,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
坚守耕地数量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
为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我国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1、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核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
2、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写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记载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
3、促进城镇利用率较低的建设用地再开发,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促进新增建设用地不占或尽量少占耕地。
4、拓展补充耕地途径,统筹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等。
提升耕地质量 我国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修编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贵州省局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责州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要求,在2015—2020年,贵州省要建成高标准农田1172万亩,加上2014年以前建成的高标准农田451万亩,共有高标准农田1623万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达到:相对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与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耕地质量利用等别提高,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千克以上。
贵州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确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贵州省政府提出要“盯牢守住千亩以上耕地坝子”“特别是保护好五千亩以上优质坝区耕地”,为什么
标准农田要相对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旱涝保收。
贵州省地形以云贵高原为主,地形崎岖,平地少,千亩以上的坝子就显得特别珍贵。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实现耕地的休养生息。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提升耕地产出效率。
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耕地轮作和休耕
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以复种方式进行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
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休耕的目的主要是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促进土壤潜在养分转化,为以后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条件。
完善价格稳定机制,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
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方面的稳产增产潜力。
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
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奖补政策。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拥有4 363万亩(约291万公顷)耕地,占黑龙江耕地面积20%以上。1947年,一批来自延安、南泥湾的军队干部率部在北大荒建立了第一批农场。70多年前,北大荒野兽出没、风雪肆虐、一片蛮荒;70多年后,这里被开发建设成为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粮食稳定在450亿千克以上,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量的1/4。
北大荒使用现代化机械收割玉米
收割机械在卫星导航的指引下进行作业,玉米收割、秸秆粉碎、脱粒等一次性完成,同时记录收获玉米的重量、水分收割面积等信息。
了解认识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气象服务
黑龙江省垦区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为垦区提供全时段、全覆盖的农业气象服务,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现代化大农业生产能力。
平台将气象观测资料录入系统,主要包括常规气象资料、土壤水分资料、物候资料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春播、夏管、秋收等农业生产气象服务专题。利用遥感数据,将垦区农业种植范围、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垦区气象站的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叠加,计算农业种植区域的气象要素数据,并以此建立完善的气象数据库。结合农业专家系统对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提供防范措施和补救措施。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进入门户网站查看。
结合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说一说农业气象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怎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全时段、全覆盖的农业气象服务,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利用农业气象服务,采用高科技手段育出良种,推广良种,耕作机械化、改善灌溉系统、国际合作等
推进粮食安全保障 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
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
推进并支持农业的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
加强粮食流通执法监管,有效开展粮食安全隐患排查,调整优化仓储设施和物流节点布局,因地制宜推广低温绿色储粮技术,加强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用课文中的数字(18亿亩、15.46亿亩、8亿亩、16.5亿亩)说明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而粮食安全是耕地保护的内在动力。
18亿亩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8亿亩高标准农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
中国中央储备粮库
截至2019年9月,我国中央储备粮库有直属粮库和分库980多个,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仓容接近1亿吨,98%以上的中央储备粮库采用了绿色科技储粮技术,成了老百姓放心的“米袋子”。
中储粮已实现所有中央直属粮库的智能化管理全覆盖,数万个监控探头和数百万个粮情传感器,可实时监控所有直属库从库区作业到仓房内的粮食储存状况;通过布设在粮堆中的传感器,可以对每栋仓房的粮食温度、湿度实时采集、分析、预警,是世界最大的智能化粮食物联网。
案例研究 “一户一块田”改革
“一户一块田”就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农民把手中零散的土地都拿出来,通过丈量和整合,把整合后的农田进行重新分配,让每户村民都得到一整块面积较大的农田。
“一户一块田”改革是安徽省怀远县农民在2014年土地承包确权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之前农村土地承包,按照国家规定把土地划分成一、二、三等,按一定比例折合成总面积,平均分给每户。这就使每户都有多块小片地,俗称“巴掌田”,因为一、二、三等土地处在村里的不同区域,所以每户的田地也都分布在村里各处。“巴掌田”给新的土地承包确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地村民自发创造了把每户的田整合在一起,通过把小田整合成大田进行确权的改革。为了把改革推动下去,多个村委会逐步摸索建立了各方面制度,确保改革对每户都公平公正。
随着“一户一块田”的推行,小地块之间的田埂、垄沟被整平,连接成了大地块,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据当地初步测算,有效土地面积增加了5%左右。
“一户一块田”增地增产,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带来的结果就是增收。据统计,怀远县徐圩乡实行“一户一块田”的地区,户均增收10%左右。
以往耕种收割的时候,因地块小,不利于机械操作,效率很低。以前每公顷成本要3000到4500元,现在每公顷成本能减少900到1200元。现在地块大了,大型农业机械操作更加方便,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地块减少而面积扩大,方便了水利设施进一步整合。通过重新整合土地,水利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以前一下雨,田边的小水沟就满了,要排涝就要扒田排水,每年自家田里都有两三垄庄稼要被淹死。现在田边的排水沟又大又深,不需要排涝,这么一算,产量自然也增加了。
当地农村90%的纠纷是因为土地事项。以前地块小,地块分散,抢夺机械、抢种抢收、错收漏收的情况也常有发生,纠纷争执年年都有,村委会焦头烂额。现在一户一块田,面积大了,界线清楚,纠纷矛盾也就少了。
为了鼓励“一户一块田”的推广,怀远县政府部门实行了适当的奖励办法,同时也认识到,“一户一块田”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靠自身实践中摸索,制度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在具体工作中,要求群众必须完全自愿,不过分追求速度和规模。
“一户一块田”改革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哪些问题
2.“一户一块田”改革对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增加粮食产量有何意义
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
方便了水利设施进一步整合
有利于机械操作
纠纷矛盾也少了
新的土地承包确权方便
能提高农民积极性
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有利于机械操作,提高了粮食产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