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猎人海力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猎人海力布》,下面我将从分析教材把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展开学习过程及实践思考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分析教材,把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猎人海力布》是一则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描写了善良、诚实的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人们因此世世代代纪念他。本文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凸显了民间故事的特点。一是故事具有传奇色彩,充满想象力。二是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三是故事塑造了一个为百姓敢于牺牲自己的英雄形象。
那么这么一篇课文承担着怎样的教学价值呢?
从本单元横向编排来看:本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主题,选取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还有后面的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交流平台都是围绕这一语文主题展开的,学生的学习历程是学生将精力输入内化输出的学习过程。本文故事情节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充满了浪漫的色彩。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在教学中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复述”侧重于口语表达的训练,立足单元整体,翻看本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的方法总结,我了解到:《猎人海力布》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变换人称创造性地进行复述,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牛郎织女(一)》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把故事情节说得更具体;《牛郎织女(二)》是用做连环画的方式创造性复述,这一单的学习中,学生复述的能力培养是螺旋上升的。
从教材的体系纵向来看:单元语文要素是“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体会作者描绘的场景细节中蕴含感情。”关于情感的体会,四上有通过人对于复述学生并不是零起点。统编教材在编排上讲究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二年级“讲故事”是复述的起点。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提出复述,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复述。到了四年级上册为简要复述,理清文章主次是基础。到了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训练点为创造性复述,可以从变换口吻、增加合理细节、创设情境进行创造性复述。
儿童立场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有了一些学习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而言不难。而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读过一些民间故事,对《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不熟悉但较感兴趣,通过本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的学习,掌握了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所以在接触像《猎人海力布》这种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较好地运用这些方法来阅读。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复述的能力,所以在执教《猎人海力布》则需要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素养导向定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及学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如下:
会读“ ”等字,会写“辞、译”等字,会写“长篇、连续”等词语。
默读课文,说出海力布的几件事情。
能以海力布或者乡亲的口味呢讲述海力布劝说搬家的部分,简要介绍石头的历来。
其中第三点为重难点
二、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展开学习过程
这一方面我从以下四个板块展开学程
板块一:构建联结,明晰任务
第一步:单元引入,关注整体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整篇章页,读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我们将进行“民间故事我来讲”主题的活动,明确任务后顺势板书《猎人海力布》,并交流资料,知道本文选自中国民间故事,是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故事
第二步:预习反馈,巩固生字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字词、主要内容的把握我采取了课前布置预学任务,借助预习评价单进行评价反馈。课中根据学情统计展开教学,预估生字“酬”读音需要提醒,书写“慌”“延”。预习单的设计有助于教师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定教,落实了目标一
板块二梳理信息,把握要点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借助课堂作业本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通过以下几步来展开
默读课文。想一想海力布做了那几件事?
二、展示交流反馈学生在复述时,相机板贴主要情节,搭建故事情节的支架。海力布,救龙女、得宝石、知消息、救乡亲、变石头。
三、结合《作业本》上的练习题,引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大家对这个故事比较熟悉了,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给大家听一听?组织学生讨论点:一是哪些关键信息不能遗漏2,人物对话怎么转述。明确转述不是简单的改变人称,整合对话内容,提取核心信息。 板书改变人称,提取核心信息。
创造性复述,要以理解故事内容为基础。这一板块通过引入课堂作业本的思维导图,整体梳理文章脉络。从简要复述中,为创造性复述做准备。学到这也完成了目标二。
板块三:变换角色,尝试创造性复述故事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角色转变,我利用作业本习题,结合文本语句,揣摩人物内心想法。三步走
(一)聚焦“劝乡亲”,体会人物内心
1.在“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这一故事中,学生需要了解海力布三次劝说乡亲们的语言表达。为了实现这一个教学目标,我结合课堂作业本习题“用_____画出海力布催促乡亲们搬家的句子。”进行教学。
学生会找到这几句话“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在品读这三句话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急忙、焦急、急得掉下了眼泪”思考:海力布究竟是怎么想的?顺势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海力布:作为知情人,你打算如何劝说不知情的乡亲们?在这里,学生实现了第一次角色转变,借助作业本习题以海力布口吻劝说乡亲。
2.面对海力布三次劝说,不知情的乡亲们也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如第一次劝说时“大家感到很奇怪”,后来还有位老人希望海力布说出搬家的真实原因。此时我引导学生学生进行第二次角色转变,借助作业本习题,以乡亲口吻对海力布说,在学生练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忽然听到要搬家,要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二)聚焦“说实情”,感人物形象
看到乡亲们不愿离开,海力布的劝说并没有成功。海力布也明白只要自己不把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面对这一情况,海力布的心理活动会有很多变化。此时,我相机出示作业本习题,引导学生把自己再次想象成海力布谈谈此时的内心想法,实现第三次角色转变。在海力布说出实情的环节,可以运用学到的转述方法,整合内容,提取核心信息。
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我以课文重点情节的理解为基础,在想象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角色转变,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丰富了对人物的内心想法的理解,从而加深了人物形象的体会,海力布舍己救人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身临其境,演一演
创造性复述的能力需要在一次次语言实践中不断提升。在引导学生梳理完故事情节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课后习题“以海力布或者乡亲们的口吻,讲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的部分”将刚才所体会到的人物内心想法加进故事情节中,进行创造性复述。
1.小组讨论。我会适时以问促思:怎样讲好故事的开头?怎么使故事的情节具有画面感?怎样实现人物之间的语言转述?
2.小组汇报。在小组汇报后,师生共同赏评:故事情节是否完整?人物内心活动是否丰富?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通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寻找可以创编的情节,调动起学生思考、创造的积极性,并为下一个学习活动做好铺垫。在这个活动中,我始终把“怎样把民间故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作为切入点,在每一次的评价中,都始终围绕复述方法与言语思维能力展开。在这一阶段,每个学生将会在大量的展示与分享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复述能力。
板块四:总结方法,拓展延伸
1. 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更生动,刚才大家根据情节的需要,用了哪些方法呢?我们一起回顾整理一下。
在学生发言交流时,我将把这些方法展现在黑板上,形象直观。
拓展延伸.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介绍“海力布”这块石头的兴趣。在进行活动五教学时,我再一次结合作业本习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了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人们在这块名叫“海力布”的石头旁边立了块石碑,在上面刻了一段介绍这块石头来历的话。石碑上的话是怎样写的呢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写介绍,再交流评改,让学生初步习得缩写的基本方法:明确要点,具体描写的部分可概括,对话部分可改写。为本单元习作做铺垫。
布置阅读中国民间故事,选择一个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基于评价表。
下面,我再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将教学内容和创造性复述策略融合在了一起,随教学环节不断补充,形成板书过程,也是落实与教学目标,落实语文素养的过程。
实践思考
本课的教学实践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一单元整体导入,着力提升素养
本课设计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目的,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了单元核心任务,“民间故事我传承”,转换角色、变换人称等方式创造性复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体现学为中心,教学方式的多样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本节课尽量克制住教师的教,展开学生的学,学生在预学自学和学展学中逐步深入,让学情看得见。
拓展阅读,体现整本书阅读
拓展阅读,将课内外进行联结,形成闭环。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实践与思考,敬请各位专家的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