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我将从分析教材把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展开学习过程及实践思考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分析教材 把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的经典名篇,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其深远影响一直从清末绵延至今。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课文突出的特点就是感情炙热,感情的抒发依托于整齐的句式,依托于排比、对偶、象征的手法的运用,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情怀,对读者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这样内容、语言俱佳的经典文章对于学生语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本单元横向的编排来看: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略读课文《彩色的翅膀》。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不难发现,这一单元所有内容形成了一条鲜明的线索,贯穿了中华儿女过去、现在、将来,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每课课后习题、课后链接及交流平台都有此要素的体现,让我们看到了单元内的递进式学习过程。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没理解课文意思,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来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从教材体系的纵向看:教材的编排体现出螺旋式上升,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也为五下第三单元搜集资料,六上第八单元借助资料打下基础。
儿童立场说学情:就学习内容而言,本文结构清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而言不难,但本课富有变化的语言描写及因时空界限对本文内在的情感体会是难点。教学中,第一要落实好单元语文要素。第二可关注单元整体,做好单元内的学路贯通,创设真实情境。
素养导向定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及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认识“泄、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能借助资料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练习,产生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体会文章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借助资料,感受作者对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殷切期望,以读促悟,升华情感。
二、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展开学习过程
本课立足单元视角,创设情景任务,促进丰富的学科实践展开三个板块的学习。
(一)构建联结,整体感知
1.单元引入,明确任务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题学习活动“我们爱脚下的这篇土地”,明确本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阅读方法一起争当“颂祖国”小小朗诵家,来感悟爱国情怀。明确任务后,顺势板书课题。出示资料“说”的含义,理解“说”是一种文体。
2.预学反馈,梳理内容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概括能力,所以字词及主要内容的梳理,我采取课前布置预学任务,课中根据学生学情统计展开字词教学,预估“鳞爪飞扬”“干将发硎”的读音需要关注,“干将”需要联系旧知或资料来理解。 而梳理课文脉络时,通过合作交流反馈预学单中的课文思维导图来落实。
本板块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展开丰富的实践,同时也引入了预学单,让学情看得见,教为学服务。教学到这儿也完成了目标一
任务驱动,体会情感
情境的创设,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极佳途径。此板块紧紧围绕“争当‘颂祖国’小小朗诵家”分三大任务进行。并在进阶评价中让学生做一连串愉快的语文的事。
学习任务一 初阶诵读——读懂背景 达成获得一星 (★)
此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梁启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初步感知梁启超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搜集、交流资料,感受到革命领袖的思想,为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任务二:进阶诵读——读出节奏 达成获得二星(★★)
此任务根据学生的朗读学情进行指导,预估第一段需重点提示:“故”“而”后面断句,第二段需要对“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进行指导,而第三段重点提示要用赞美语气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连贯,是朗诵好作品的最基础的前提,落实此环节,能引发学生强劲的阅读内驱力。
任务三:高阶诵读 ——读出感情 达成获得三星(★★★)
此任务分四步走
第一步,完成课堂作业本语势图,并结合语势图理解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关系。
第二步发现本文运用排比的写作密妙,练习背诵。
第三步通过资料补充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
第四步出示朗诵评价标准,借助语势图进行多方式的有感情的诵读。如:小组合作朗诵、小组成果展示、集体朗诵、把“少年”都换成“我们”朗诵。和着音乐齐诵等
此任务的设计将落实单元的核心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领悟中诵读,在诵读中理解。制定了任务评价标准,为学生的朗诵提供了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提升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学法迁移,升华情感
此板块分四步进行
第一结合注释理解第三段,发现作者象征的写作秘妙。
第二结合写作时的背景资料理解梁启超为什么说中国是少年?
第三带着理解及满腔的热情进行从局部到整体的诵读
第四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并布置课后任务。读一读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下节课展示汇报。
此板块,通过结合资料,采用读、品、悟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解决问题,体会思想。通过课后学习任务的布置,升华主题,让学习得到迁移。
板书设计: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中国少年 少年中国 排比、象征
美哉 壮哉
自信、期盼、热爱
本板书,以课文编排及写作方法双线展开,随教学环节,不断补充完善。形成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深人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逐步升华的过程。
素养导向,以生为本——分享实践思考
本科的教学,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1.目标制订:凸显语文要素,精准把握学情
本课设计根据教学需要从整体着手,通过设计单元主题任务,课中情境任务,练习课后练习题、课堂作业本等,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2.学法讲授:教学方式多样化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本节课尽量的克制教师的教,展开学生的学,学生在预学、自学、合学、展学中逐步的深入,课堂体现了4个看见,看见学情的起点,看见学的发生,看见学的展开,看见学的效果。
3.借助文本体现育人价值
本单元的课文都富有思想教育意义,教学中避免空洞的说教,教师在课堂中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以读为本,以评促读,从读中感悟。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实践与思考,敬请各位专家的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