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精神无形,却能激发出澎湃的力量。北斗精神是我们在探索太空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我们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心血和行动níng 聚而成的,也是激励新时代北斗人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北斗精神不仅在航天事业中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淬炼一支过硬党员干部队伍中同样重要。我们要善于把北斗精神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内在动力,涵养爱国主义精神,在具体的岗位上攻坚克难,主动扛起岗位的使命和责任,在拼bó 和创新中,书写更多优异的时代答卷。
1. 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1)精神无形,却能激发出澎湃(A. pài B. bài)的力量。( )
(2)北斗精神不仅在航天事业中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淬(A. cuì B. cù)炼一支过硬党员干部队伍中同样重要。 ( )
2. 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níng( )聚 (2)拼bó( )
3.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依次订正。
面面厮觑 顿开矛塞 如雷惯耳 自暴自弃
不尤分说 悔人不倦 剜口割舌 尖嘴猴鳃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生活中有些人只读了几年书,就恃才放旷,粗俗无比,我最看不惯的就是这种人!
B.我在叙利亚经商的好友最近被迫回到国内,他耳濡目染了那里的骚乱和动荡,现在谈到还
心有余悸。
C.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但无须赢得万人敬仰或挣得万贯家私。
D.孟宪实教授将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开怀纳谏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不同年龄的观众
都非常喜欢。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全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对我省保护长江生态作出专题部署。
B.淮剧,原名江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盐城、淮安等地。
C.霍金是科学界耀眼的明星,他创立了现代宇宙学,激发了数百万人的眼球。
D.我国第二艘航母能否早日加入海军编队,取决于科研人员和广大官兵的共同努力。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过分草率的决定,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产生悔不当初的愧
疚。
②所以选择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仔细慎重。
③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时候需要选择,但是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去何从常常会让我们犹
豫不决。
④除此之外,就是在决策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依赖别人的意见,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处境, 无法设身处地地从你的角度出发来选择。
⑤过分地彷徨,可能会坐失良机,让机会从面前溜走,造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叹。
③①⑤②④ B.③⑤①②④ C.①⑤③②④ D.③⑤①④②
7.诗句默写。
(1)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 , 。
(2) ,爱上层楼。
(3)而今识尽愁滋味, 。
(4) ,隐隐茅堂。
8.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怎生打扮 但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1)文段中画线句子描写的人物是 ,主要运用了 描写的方法。
(2)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出与画线句子描写的人物有关的三个故事。要求: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每个故事不超过8个字。
9.综合性学习。
某中学开展“君子自强不息”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知自强故事】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一些故事,与自强不息无关的一项是( )
A.卧薪尝胆 B.负荆请罪 C.凿壁偷光 D.断齑画粥
(2)任务二:【敬自强英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自强不息的英雄和先锋。如致力于肝胆外科研究,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吴孟超院士;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解决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院士……
请根据画线句内容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百年杏林披肝沥胆解病痛
下联:万亩稻田____________
(3)任务三:【述自强心得】小文觉得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长津湖》这样的电影战争画面过于惨烈,没必要看。你是否同意小文的观点?请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14.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
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15.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6.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 外,自去栉沐〔栉(zhì)沐:梳洗〕。宝玉默默的躺在床上,无奈臀上作痛,如针挑刀挖一般, 更又热如火炙,略展转时,禁不住“嗳哟”之声。那时天色将晚,因见袭人去了,却有两三个丫 鬟伺候,此时并无呼唤之事,因说道:“你们且去梳洗,等我叫时再来。”众人听了,也都退出。
②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 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 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③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 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 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 仍旧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 要受了暑。我虽然捱(“捱”同“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 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 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
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 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④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 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头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 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 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17.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方法突出了宝玉的疼痛
18.作者善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种方法,试从文段中找出例子。
19.“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其实是假的”你认为宝玉这些话是真 还是假 这些话反映了宝玉怎样的心理
20.“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你认为宝玉所说的“这些人” 指哪些人 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21.宝玉挨打,最心疼的是黛玉,但她却在宝钗之后才去探望,试分析她很晚才去探望,然后又急急逃避的原因。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烧伤
苏童
被烧伤的人坐在窗前,苦苦地回忆几天前他被火烧伤的经过。他只记得他们在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诗人朋友大声朗诵了一首诗歌,他依稀听见那首诗是歌颂火的。什么狗屁诗歌?他躺在桌子下面对诗人离去的背影喊,那时候他已经喝醉了,不知道烧伤之事是怎么发生的。脸部的灼伤处时隔数天后仍然又疼又痒,这使他坐立不安,嘴里嘶嘶地吹气以减缓痛苦,他的眼睛在纱布的包围下闪烁着迷惘而脆弱的光,它们求援地望着烧灼科的医生。会不会是诗歌?最后他向医生提出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也许是一种神秘的看不见的火?有没有这种看不见的火?会不会是诗歌的火把我的脸部烧伤了呢?
被诗歌烧伤?医生沉吟了一会儿,突然朗声地笑起来,他说,也许会的,不过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病例。被烧伤的人不满于医生这种俗气的回答,他提前离开医院回家了。
被烧伤的人坐在窗前,凭窗俯瞰楼下由三座公寓楼围成的一块空地。正是初秋洁净而湿润的天气,人们上班了。①他看见自己的那辆旧车已经蒙上一层浅灰色的粉尘,安静地立于一片矩形阴影中,被烧伤的人突然觉得世界无比孤寂,他的自行车无比孤寂,而他的内心更加孤寂。那个酗酒的诗人朋友曾经告诉他,假如你害怕孤寂,最好的办法就是试着做一个诗人,诗歌有一种非凡的魔力,它使你梦游,它使你在庸俗沉闷的生活之上漂浮。被烧伤的人紧闭双目想象着梦游和漂浮,他无法像一只鸟在高楼上空浮游,但他脸部灼伤处的疼痛却因为想象缓释了许多。我不该把诗歌描绘成狗屁的,他的心里充满了对诗歌以及诗人朋友的歉疚和忏悔。已经很久没出门了,他枯坐窗前,看着秋意一点点浸透公寓前的梧桐树,树叶开始随风飘零,②而横贯于每个公寓窗口的铁丝从早到晚都在微微颤动,他酷爱的满天星在霜降前疯狂地蔓延生长,一些枝条已经远离窗台在空中开出最后的新芽。
无人的楼前空地出现了人影,是一个抱着足球的男孩,“彭、、彭”,他开始对着水泥墙踢球,一遍遍地重复着。球在水泥墙上的反弹声听来机械而令人烦躁,被烧伤的人终于恼怒地喊起来,别踢了,吵死人了。男孩受惊似地抱住地上的足球,抬起头朝他张望。他突然发现男孩的一只眼睛蒙着一块纱布,周围还残留着红药水的痕迹。你踢吧,他用双手卷成喇叭状对男孩说,踢吧,你要是嫌闷就继续踢吧。
整整一个上午,男孩踢球的反弹声在被烧伤的人耳边回响,那是他听到的唯一富有生命力的声音。被烧伤的人从桌子上拿起一只口罩,慢慢地戴在脸上,他决定走出屋子。室外的阳光微微刺疼了他的眼睛,他不得不用手罩着前额接近那个小男孩。小男孩突然抱住了球,未受伤的左眼流露出戒备和敌意。
放下球,我跟你一起踢着玩。被烧伤的人说着,想去拿小男孩手中的球。
不。小男孩盯着被烧伤的人脸上的大口罩,突然嗤地笑起来,你为什么要戴口罩?
我被烧伤了,烧得脸上很难看。
你是去救火被烧伤的吗?
救火?我不记得了,我那天喝醉了。有人告诉我我是被诗歌烧伤的。
你骗人。小男孩突然快活地叫起来,你骗人,诗歌怎么会起火,怎么会烧伤人呢?
也许会的,也许不会,等我弄清楚再告诉你。被烧伤的人为微笑付出了一丝疼痛的代价,而且他的微笑被口罩完全藏匿了,他的一只手始终在向男孩索要那只儿童足球。
小男孩迟迟疑疑地往墙角退,他好奇的目光现在又增加了新的迷惑和怀疑,你是骗子,我不跟你玩。小男孩突然叫着朝另一个门洞飞奔而去,在楼梯口他站住了,然后朝陌生男人地吐了一口唾沫。
被烧伤的人木然地站在楼前空地上,心中充满了言语不清的悲伤和愤怒,他知道他不应该和一个幼稚无知的孩子怄气,但是当男孩的背影从他视线里消失时,他真的感到一种深深的绝望。这是他的诗人朋友在诗歌中描绘的绝望?他曾经鄙夷和嘲笑诗人朋友的每一个诗句。但现在他却被它们打动了,而且他的脑海里突然有无数诗句像蜜蜂一样嘤嘤飞舞,他平生第一次体验到诗歌的冲动。
世界无比孤寂,我比世界更加孤寂。被烧伤的人一边朝他的屋子走去,一边吟诵着他的第一首小诗。
被烧伤的人后来常常出现在河滨公园的草坪上。那是这个城市的诗人们聚会的地方,在诗歌流行的黄金时代它曾经像集市一样热闹而富有生机,而现在则人数寥寥。有一天他们围坐在一起,戴口罩的青年用一种急迫的宏亮的声音朗诵了他的诗句:烧伤我脸颊的火/它来自看不见的空间/我看不见烧伤我脸颊的火/只听见火的声音/我看不见火/但我看见我被烧伤的脸/比这个世界更加孤寂。
那首诗就是后来被诗人们广为传诵的《烧伤》。而那个被烧伤的人也从此跨入这个城市最后一批诗人的行列。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火鸟。
两年以后的一个秋风朗朗的日子。诗人火鸟的家里来了一个客人。那就是他最早结识而后突然失踪的诗人朋友,诗人朋友带给他一只塞满了钱的信封。
这是给你的赔偿费。③诗人朋友表情很暧昧地盯着火鸟脸上的两块紫色疤痕。他说,难道你忘了,那次我撒酒疯把你按在煤气灶上?
诗人火鸟恍若梦醒,他的双手下意识地掩住两侧脸颊,几乎是惊惶失措起来:你在胡说,我怎么一点都想不起来?
你喝醉了,我也有点醉了。你骂我的诗是狗屁,我就把你拖到煤气灶边上,你烂醉如泥,竟然一点都没有反抗。那天我酒醒过来吓了一跳,就溜上火车走了。后来听说你成了诗人,哈,诗人!那位诗人朋友说到这儿突然快乐地大笑起来,想想这事真是滑稽,我现在成了个商人,你倒变成个诗人了。
窗外又是黄叶飘零的深秋,冰凉的暮色正一层层地在城市与人的头顶上铺展,渐渐地凝成大片的黑暗。④灯光从近邻或遥远的窗口升起来,就像诗歌从人类平淡的庸庸碌碌的生活中升起来,它是美丽而令人眩目的。
(有删改)
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苦于不知烧伤之因,被烧伤的人想出“被诗歌烧伤”的解答,引发医生的嘲讽和小孩子的怀疑,具有荒诞的效果。
B.离开医院后,被烧伤的人独自生活不敢外出,他只能借助诗歌忘却伤口的疼痛,诗歌也使他的身心缓释了很多。
C.河滨公园聚集的诗人人数寥寥,可见诗歌已远离人们的生活。若不是因为烧伤,被烧伤的人也许不会成为诗人火鸟。
D.在诗歌《烧伤》中,“我”被不知来路的“火”灼伤,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无常,还要清醒地承受着孤寂的痛苦。
2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的“安静”是被烧伤的人对单车的移情,他也想享受初秋片刻的静谧。
B.句子②中的“颤动”暗示了深秋植物的生长,用植物潜藏的生命力为后文作铺垫。
C.句子③中的“暖昧”是诗人朋友对诗人忘记烧伤原因表示怀疑,含有试探的意味。
D.句子④的景物描写给人温暖的感觉,诗歌成为了黑夜的光,给人带来一点希望。
24.在与踢球男孩接触的过程中,被烧伤的人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
25.苏童的短篇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常发生意想不到的反转。“想想这事真是滑稽,我现在成了个商人,你倒变成个诗人了”,这种反转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写作
26.快乐是一笔财富,自由是一笔财富,幸福是一笔财富,健康也是一笔财富……
请以“ 是一笔财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章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
1、(1)A (2)A 2、 (1)凝 (2)搏 3.矛—茅 惯—贯 尤—由 鳃—腮 4.B 5.B 6.B
7.(1)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2)少年不识愁滋味 (3)欲说还休 (4)远远围墙 8.(1)林冲 外貌 (2)示例林冲误入白虎堂 林冲刺配沧州 林冲棒打洪教头
9..(1)B
(2)示例: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等都可以)求温饱
(3)示例:不同意。电影画面虽惨烈,但它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志愿军的顽强不屈、视死如归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所以,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更需要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拼搏。
10.“拙”同“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11.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12. C 13. A 14. D
915 ①论证结构:层进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之本在家”——现代社会中“家——国”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挑战——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破解西方社会认识“家”的盲区——“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
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自由的权利》以及霍耐特的观点,更具权威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对比论证,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
16. 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
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
③《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17.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宝玉的疼痛。
18.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
林黛玉。
19.这些话是假的。反映出宝玉对黛玉的关心体贴之情,也反映了他不忍心让黛玉因自己的伤
痛而悲伤的微妙心理。
20.“这些人”指宝玉被打之后前来看望他同情他的人们。这句话表现了他重视友情、倔强的
性格特征。
21.(1)黛玉性格文静而又情感细腻,不愿在最热闹的时候来看宝玉,免得宝玉苦于应酬。(2)
黛玉与宝玉情感深厚,黛玉想单独与宝玉说话、单独来安慰宝玉。
22.B 23.A
24.①开始听到男孩踢球的声音,他的心情是烦躁、恼怒;②发现男孩受伤,对他开始同情,并且感受到生命的活力;③他下楼想要同男孩一起踢球,但男孩却认为他是骗子转身跑掉了,他的心情是悲伤、愤怒和绝望的。
25.①从情节来看,这种“反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原本他是很讨厌诗歌的,但由于受伤他成了城市最后一批诗人。而那位喜爱诗歌的朋友大约由于生活的压力却成为商人。
②从主题来看,这种反转具有讽刺效果,也让我们对现实进行反思:我们还需要诗歌吗?诗歌的未来当何去何从?
③最后从读者效果来看,这种反转具有讽刺性,留给读者思考的广阔空间。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