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祖父的园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0 17: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那些景·那些事·那个人
统编五下《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呼兰河传》是民国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也是最具萧红小说特色的一部巅峰之作。作者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极具辨识度的语言文字,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矛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呼兰河传》,独立成篇之后更具散文的特点。散文的学习,重在感受和体会,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祖父的园子》,主要写了园子里的哪些景、那些事和那个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是萧红对童年的回忆,对祖父的怀念。萧红的童年其实是挺孤独,挺无聊的,唯有这个园子能够给她带来快乐和自由,满足她作为一个孩子的天真、好奇和玩心。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因为园子里有一个她最亲近的人——她的祖父。如果没有祖父,简直无法想象萧红的童年会是怎样的。因此,品味园子里的那些景、那些事,其实是为了体会作者对祖父的怀念。
萧红的语言文字是极具表现力和辨识度的。萧红描写园子里的景物,写蜻蜓、蚂蚱、蜜蜂,写太阳、天空、白云,写榆树、黄瓜、倭瓜,写的都是一个菜园子里再寻常不过的景物,可在她的笔下,却一个个形象鲜活如此鲜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情趣,体现出浓浓的抒彩,充满了童话般幻想特点。最典型的莫过于这段话了:“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萧红写祖父,不写祖父的外貌和心理,通过讲述她跟祖父在园子里干的、玩的、闹的那些事,三言两语,几番对话,祖父慈爱、宠溺、有趣的形象就鲜明了,饱满了,生动了。“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这样的祖父,怎能叫萧红不爱?怎能叫萧红不怀念?
本单元应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童年往事”,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祖父的园子》,为落实单元语文学习要求提供了绝佳的文本。
【教学目标】
1.通过随文识字,认识本课10个生字;通过课堂作业,会写本课1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课文所写的景物、事情和人物,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简要了解作家萧红及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激发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课文所写的景物、事情和人物,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走进祖父的园子
1.出示课文《火烧云》,还记得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简要了解作者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中国近现代最有才气的女作家之一,被誉为民国时期的 “文学洛神”,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2.揭示课题:祖父的园子。从课题你能获知哪些信息?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4.检查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后说说获得的感受。
蚂蚱 樱桃树 蚌壳 毛嘟嘟 倭瓜
啃了 割掉 拴住 下雨啰 天上逛
5.交流初感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预设:美丽的、快乐的、自由的……
那么,作者写祖父的园子,具体写了哪些内容来表达了这样的感受呢?
引导梳理归纳:景、事、人
◎学习任务一 欣赏园子里的那些景
过渡:让我们走进课文,去领略园子里的那些景。
1.圈画课文描写的景物,分类整理,填写在学习单上。
交流反馈:祖父的园子里,有哪些好玩的、有趣的景物呢?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蚯蚓、蝙蝠、虫子、鸟
——大榆树、狗尾巴草、玉米、黄瓜、倭瓜、花
——太阳、天空、白云
3.体会景物描写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这些景物的描写,你能体会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呢?学生自主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批注阅读感受。
4.交流分享阅读感受,相机着重引导朗读品味以下四个句段: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园子里各种各样的昆虫,透过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快乐、自由、无忧无虑……)
(2)这样的描写,为什么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从语言表达上,你有什么发现?(全是短句,口语化,读起来感觉很跳脱,很随性)
(3)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这种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感觉来。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1)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园子里的榆树,透过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快乐的、自由的……)
(2)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这种快乐、自由的感觉来。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1)透过作者对太阳的描写,你体会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快乐的、自由的、明亮的)
(2)作者是如何描写太阳的?从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善于想象和联想,运用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
(3)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这种快乐、自由的感觉来。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这段话其实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如何把这种“自由”的感觉描写出来的?从语言表达上你有什么重要的发现?
预设一:反复运用“就像……”“要……就……”“愿意……就……”的句式;
预设二:运用拟人的手法,展开想象和联想描写景物。
(3)师生接读,读出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感觉来。
(4)课后可以仿照这段话的写法,写写校园里的景物,表达快乐、自由的心情。
◎随堂练习,指导写字
观察本课写字表中的字,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在写字本上写一写。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当堂反馈
蝴蝶 蚂蚱 樱桃 榆树 水瓢
拔草 瞎闹 割掉 拴住 闲逛
◎学习任务二 体会园子里的那些事
过渡:园子里那些再寻常不过的景物,为什么会带给“我”这么多的快乐和自由呢?
1.“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好玩的事情?浏览课文,填写在学习单上。
2.出示语段,师生对读,教师读写祖父的语句,学生读写“我”的语句。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读后交流感受:你感受到了“我”怎样的心情?“我”为什么会有这样快乐自由的心情?(因为有一个慈爱的、宠溺“我”的祖父!)
3.最有趣的还是“铲地”这件事情呢!分角色朗读“我”和祖父的对话: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交流阅读感受:这样的祖父,你喜欢吗?为什么?
交流预设:
这是一位慈爱的、有趣的祖父,“我”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祖父非但不骂“我”,还不断地笑!
这是一位很耐心的、细致的祖父,给“我”慢慢讲谷子和狗尾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其实,“我”在园子里的一切快乐、自由、有趣、好玩,都源自一个重要的人——祖父。
◎学习任务三 读懂园子里的那个人
1.补充阅读《祖父的玫瑰花帽子》《祖父给我烧鸭子吃》《祖父教我读诗》三篇节选自《呼兰河传》的文章,进一步体会祖父的人物特点。
交流,明确:祖父是一个慈爱、有趣、包容、宠爱“我”的祖父。
2.聚焦课题,思考讨论:题目为什么不是“快乐的园子”或“童年的园子”,而是“祖父的园子”?
导读课后“阅读链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回忆童年,怀念祖父。
◎整本书导读:走进《呼兰河传》
1.补充了解萧红的生平。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幼年丧母。因为是个女孩,被父亲、继母、祖母、姑姑等家人嫌弃,唯一疼爱她的只有祖父。萧红18岁的时候,祖父去世了。20岁时,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开了自己的家,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四处颠沛流离。1940年,萧红辗转来到香港。贫病交加的她在寂寞、苦闷中写下了回忆童年往事的《呼兰河传》。1942年,萧红病逝,年仅31岁。
2.读一读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串凄婉的歌谣。
设疑存疑: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与我们从《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所感受体会到的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3.了解《呼兰河传》所写的内容框架。
4.提出阅读要求:课后用一到两周的时间阅读《呼兰河传》。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那些景·那些事·那个人
快乐 自由 无忧无虑
慈爱 有趣 包容 宠爱
回忆童年·怀念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