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0 17: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眉县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侯实、杜晓帆《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残损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
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县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借由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破亿。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争论。最典型的是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由于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无功而终。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掘、利用和提升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为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
B.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土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价值进行审视。
C.红河哈尼梯田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
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
B.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
C.内源型发展模式是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的,它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的,它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D.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B.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C.贵州“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D.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某地规划兴建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线轶事
徐怀中
行军速度很猛,总机班六姐妹一个个走得歪歪倒倒的,脚底都打泡了。可是,六姐妹很顽强,没有一个掉队,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男同志的“互助”。
走得最狼狈的要算路曼,她昨夜里露营着了凉,这会儿正发着烧。肖群秀见她一步一咬牙,一摸她脸,滚烫滚烫,转身要报告班长,被路曼一把拉住了。
路曼威胁说:“你讲了,以后不和你好啦!”肖群秀着急道:“可你这么硬撑怎么行呐。”路曼小声说:“你和班长说了,还不是她悄悄替我值机。班长这几天多累呀!”
经过两小时的急行军,九四一部队终于到达了指定位置并立即开设了电话站。
可总机刚开不久,一号首长就从前沿摇来电话:“喂,总机班,找你们连长讲话,怎么搞的,我和指挥部刚讲两句话,线路就不通了!”
原来,通往指挥部的线,有一段是明放在公路上的,被坦克轧得一截一截的,有的地方被骡子和着青草嚼烂了。必须把这条线改为高架,路曼、肖群秀担负了这项任务。
她俩一路把线改架在竹子上,或是挂在岩石上,让骡子够不着。等来到公路边时,忽然枪声大作。早上被打垮的一股敌军躲进丛林后,现在正冒出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阻止我后续部队前进。
路曼和肖群秀焦急万分,想尽快架好线,保障指挥畅通。急人的是,近处没有高大的树木,好不容易发现一棵木棉树可以利用,正要过去,隐蔽在茅草中的士兵喊她们趴下,说木棉树那里太暴露,去不得。她们俩只管猫着腰跑过去了。
没有悬线杆,没法把线挑到树权上,非得上树不可,而女兵班没有学过徒手攀登,这可难坏了她俩。肖群秀急中生智,蹲下让路曼踩着她的肩膀上去。
按规定,高架线路必须在四米以上,可是她们搭的两节人梯,高度根本不够。肖群秀拼命向上踮脚尖,差着老高的一截,踮脚尖顶什么用呢。
正当这时,呼地从草丛里窜出一个战士,扑向木棉树。他很不客气地叫肖群秀分开腿站好,然后弯下腰,让肖群秀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猛地挺身站立起来,成了三节人梯。
敌人发现了他们,拼命向这边扫射。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肖群秀觉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随后又稳住了。路曼迅速把电话线在树枝上绕了两道,打了一个双环结,欢快地叫道:“好啦!”
两个女电话兵下了地才看清,这个战士高高大大的,身材很匀称,皮肤那样白净,两道浓密的眉毛黑黢黢的。
路曼感激道:“同志,太感谢你了!”
战士笑笑说:“一点小事,用不着表扬。”
“那,怎么感谢你呢?”
战士扯起军用水壶给她们看。水壶的背带断了,断头处燎得黑黑的,军服下摆也穿了几个洞,路曼和肖群秀明白了,刚才她们觉得这位战士一哆嗦,要倒下去,原来是他险些被打中。他没有作声,也没有躲闪,直到她们把线架好。
“怎么样?伤着没有?”路曼、肖群秀顿时紧张起来。
“我觉得腰上烫了一下,一摸,没事儿,虚惊一场。”
说着,随手解下水壶,递给肖群秀。
肖群秀接过水壶,放出了多余的一截背带,把两个断头一并,打了个丁字结,还给了战士。那结儿打得又牢靠又好看,电话兵是受过这种专门训练的。
彼此问起来才晓得,原来这个战士是“九四一”的步话机员。路曼亲切地说:“弄了半天,原来是同行。只不过我们是有线的,你是无线的。”
战士说:“怎么敢和你们相提并论呢,你们是‘九四一’的中枢神经,我是神经末梢。回去请代问总机班各位同志好。”
路曼俏皮地问:“怎么替你问好呢?我们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步话机员支吾了一下。
肖群秀笑着说:“还是不要当无名英雄吧。”
“就说一名‘无线’战士,向‘有线的’战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战士说完,一溜烟儿跑了。
指挥部调上来一个坦克中队,很快掀掉了敌人半山腰的火力点。一度中断的交通又恢复了通行,长长的车队,一辆接一辆地向前流动。
路曼、肖群秀站在路边,看见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步话机员,高高地坐在一辆弹药车上。她俩扬起手向他打招呼:“喂!再见!”
战士大声答道:“再见!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
汽车开出好远了,步话机员还回头望着她们。尘土飞扬中,一张白净的面孔现出坦然愉快的笑容。
几天以后,战斗结束了。部队基地指挥所设立了伤员和烈士遗体转送处。烈士遗体要在这里进行登记,清洗整理,然后转送回国。转送处人员不多,女电话兵们常来帮助照料伤员,清洗烈士遗体。
这天,路曼、肖群秀又来到转送处,见到抬下来一位烈士,担架上放着一个军用水壶,水壶带是断过的,打着电话兵们所熟悉的丁字结。路曼和肖群秀一惊,急步上前,但烈士的脸几乎整个缠着绷带,无法辨认。跟担架的一个小战士,失神地蹲在旁边,两颊有着明显的泪痕
路曼问小战士:“这个水壶,是他的吗?”小战士点点头。
路曼紧接着又问:“他是不是步话机员?”
小战士诧异地反问:“怎么,你们认识他?”
路曼和肖群秀抚弄着水壶背带,许久,她们才问:“他叫什么名字?”
小战士含着泪回答:“他叫刘毛妹。”
看到两人疑惑的表情,小战士继续说道:
“他长得白净,头发鬈鬈的,又那么文静,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的,像个小姑娘,大家都喜欢喊他‘毛妹’,喊来喊去都忘了正式的名字了。”
(节选自同名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军露营、急行军和敌军封锁公路这些情节,为下文写搭架电话线以及刘毛妹牺牲的情节做了铺垫。
B.高烧坚持行军,不惧危险完成任务,表现出肖群秀的坚韧勇敢,而之后的战友闲谈则展现出她俏皮可爱的一面。
C.本篇小说与《百合花》都借助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出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D.本文情节张弛有度,从“战斗结束了”到转送处打着丁字结的水壶的出现,渐趋平缓的情节又再度掀起波澜。
7.关于文中三人合作搭架电话线及完成任务后谈话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人遭到敌人射击时,“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此处的描写既是战场写实,也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争氛围。
B.步话机员把总机班比喻成部队的“中枢神经”,步话机班是“神经末梢”,可见这些女兵们在战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
C.女战士眼中的刘毛妹很“白净”,下文两次描写其外貌也强调了这一特点,这和他英勇无畏的内在品质形成了反差和对比。
D.本部分内容采用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描摹了步话机员冒着枪林弹雨帮战友们搭设电话线,甘做无名英雄的纯粹战士形象。
8.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两组伏笔与照应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4分)
9.《百合花》对通讯员牺牲的经过进行了描述,而这篇小说对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只字未提,有同学认为这是这篇小说的不足之处。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 14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孟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已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B.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C.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D.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开一面,不过分捕杀。
B.度,丈量的意思,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人”的“度”含义不同。
C.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D.爱,爱护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的“爱”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从十个方面提出积累德义的具体做法,希望太宗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不应垂衣拱手,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应该如何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不推恩的害处,并以古人为榜样,鼓励宣王效法古人,语重心长地请宣王深思权衡。
C.文本三用逻辑清晰、气势充沛的排比句来论述君主治国应该遵循的原则,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亡。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2)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
14.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①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①小苹:作者友人家的歌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开篇两句实写居处的冷落寂寥,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B.下阕“琵琶”一句,既写出歌女演奏技艺高超,也写出两人心意相通。
C.结尾两句与首句相应,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
D.整首词以境界会意,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感情深挚。
16.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把内外交困的千乘之国治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做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师说》循序渐进以圣人孔子为例,提出“圣人无常师”,进一步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4) 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地失去效用,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便漠不关心,这是错误的思想。而事实上,通过阅读和研究过去的典籍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需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 ① 。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
碰见文言中不懂的词汇,除了请教国文老师而外,必须自己去查字典,以求“甚解”。如文言中的“驰骋文场”这成语,有人译到外国去是“人在书堆里跑马”的意思,这岂不是笑话吗?又如“巨擘”,原意是指人的大拇指,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是用来表扬的赞语。这些地方就得留神,才不会出错。再举一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词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 ② ,它暗示人生必须往高处走。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钢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这两句新诗,它的含义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巨擘”一词的解读,从下列三个词语中任选两个进行解说。要求能准确理解词语,语言表达流畅,句式与画横线的句子基本一致。(6分)
眉目 琢磨 峥嵘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21.本文是朱自清1944年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怎样学习国文》中的一部分。文中多处交替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和“你”,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盲点,通常指的是在视野中看不到的区域,是视觉的盲区。然而,盲点并不仅仅存在于视觉领域,在我们的思想、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也都可能存在着盲点。盲点的存在,显示了我们的偏见和局限,也可能带来新的突破。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C
  2.C
  3.A
  4.首先提出乡村遗产保护应协助当地居民找到可持续道路的观点;接着以永泰庄寨为例,说明保护需强化文化传承与居民归属感;然后指出文化景观视角是乡村保护的重要突破,并举西南村落案例佐证;最后以诸葛村为例,阐述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遗产保护与价值转化的路径。
  5.①挖掘古城历史文化价值,兼顾物质遗产(建筑、景观等)与精神遗产(民俗、智慧等),凸显其独特性;②尊重当地居民认知与需求,鼓励其参与古城规划与维护,增强归属感;③借鉴文化景观理念,融合自然与人文元素,重现历史风貌与生活场景;④立足城乡关系,推动古城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旅游利用与文化保护融合;⑤采用内源型发展模式,依托本地文化特色打造文旅品牌,促进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
  (二)
  6. D
  7. A
  8. ①伏笔:步话机员的军用水壶背带断了,肖群秀为其打了丁字结;照应:转送处烈士担架上的水壶带着相同的丁字结。作用:通过细节呼应,暗示烈士身份,使情节连贯,增强故事感染力。②伏笔:步话机员不愿透露姓名,说 “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照应:烈士脸部缠着绷带无法辨认,最终通过水壶和他人描述确认身份。作用: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凸显战士无名英雄的形象。
  9. 不认同。①小说通过水壶、丁字结等细节暗示牺牲,而非直接描写经过,更能引发读者联想,留下情感留白;②重点刻画战士生前的勇敢与纯粹,及死后战友的悲痛,已能凸显其精神,无需赘述牺牲过程;③与《百合花》侧重细节叙事不同,本文以侧面烘托展现人物,更符合 “轶事” 的叙事特点,强化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10. C
  11. D
  12. A
  13. (1)(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
  (2)国家危险、削弱、灭亡的迹象全都积累在这里了,却还追求安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
  14. 文本一侧重君主需 “居安思危”,通过 “十思” 修养德行、任用贤能;文本二侧重君主应 “推恩及人”,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文本三侧重君主需 “修身爱民”,认为君主是民生根本,需任用贤才、改善政事。
  (二)
  15. C
  16. ①借景抒情:“落花”“微雨” 营造凄凉氛围,烘托主人公孤寂愁苦之情;②反衬:“燕双飞” 与 “人独立” 形成对比,以燕子的成双反衬主人公的孤独;③意象叠加:将落花、微雨、孤人、双燕等意象组合,凝练传递出物是人非的怅惘与思念之愁,含蓄深远。
  (三)
  17. (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焉
  (4)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三、语言运用
  18.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漠不关心,这是错误的思想。事实上,中国人认识中国历史,有一项任务是通过阅读和研究过去的典籍,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
  19.①“眉目”,原意是指眉毛和眼睛,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事情的头绪或文章的条理,是用来表示进展的说法。②“琢磨”,原意是指雕刻和打磨玉石,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反复思索、考虑,是用来形容思考过程的词语。
  20.①是完全错误的 ②还有言外之意
  21.①“我们”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营造共同探讨的氛围,如提及读文言的意义时,增强共鸣;②“你” 直接与听众对话,强调提醒或建议,如告诫青年人不可仿效 “不求甚解”,语气更恳切;③人称交替使用,使演讲既有集体视角的引导,又有个体层面的针对性,亲切自然且富有说服力。
  四、作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