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0 17:1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岳中学高2024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中华诗词有何特点?其美感体现在何处?
叶嘉莹: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其重要特点。
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当然,这不是全部。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
中国古典诗词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中曾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在贫贱艰难或寂寞失意时,没有比诗词更能安慰人、鼓励人的了。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记者: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中,中华诗词处于何种位置,发挥何种作用?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崇高地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由作者到读者,不断传达出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受益于古诗词,(即便)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直保持乐观、平静。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文化积淀不够,看不懂诗词内容,也分辨不清哪首诗是好诗,好在哪里,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的功用。守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宝藏而一无所知,这自然是一件极遗憾的事。(摘选自中国新闻网2022.03 叶嘉莹《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
材料二
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词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由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抗疫过程中,不论是支援物资上大写的“海内存知己”,还是医护工作者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都有唤起抗疫决心的无穷力量。
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比如随着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无比珍贵的月壤,中国人的“月亮”情结随之被点燃。在中国诗词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个文学母题。
诗词文化与我们的时代精神和谐共振,“言志”的传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
诗词有助于唤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母语感知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了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好中华文脉。
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视剧中,越来越多的诗词文化元素被引入,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摘选自《人民日报·文艺》2022.07 郦波《传承诗词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诗词以其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这些重要特点,奠定了美文的地位。
B. 中国古典诗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其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由作者面向读者,不断传达出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C. 叶嘉莹从诗词谈及中华诗词之美,又论中华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再说自身受益于诗词,指出对当下诗词传承的遗憾。
D. 叶嘉莹以自身的经历,郦波用不同时期先贤、志士的事实,正反举例印证诗词“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的说法。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华诗词所具备的文字与声音美感,及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的美感,在全世界所有诗词中都是独有的。
B. 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中华诗词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C.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的“气”指“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完全符合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意。
D. 随着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无比珍贵月壤,中国人的“月亮”情结随之被点燃;因此,月亮不仅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个文学母题。
3. 下列选项中,不能准确体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一项是( )(3分)
A. 陶渊明对官场生活充满了厌倦,辞官归隐,体会到了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所以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归田园居(其一)》。
B. 白居易赞叹琵琶女的琴艺,倾听她的故事、遭际,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慨叹,写就千古名篇《琵琶行并序》。
C. 李清照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声声慢》通篇写“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使愁绪到达顶点。
D. 辛弃疾登高凭眺,怀古伤今,内心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的忧虑与悲凉、消极与颓废,通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得以展现。
4. 材料二是如何阐述“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的?(4分)
5. 叶嘉莹痛心青年人“守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宝藏而一无所知,这自然是一件极遗憾的事”,请从材料二中找出能弥补这一遗憾的做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金 牙
裘山山
袁医生有一颗金牙,说话的时候刚好可以看到。袁医生的金牙在我们东岙镇远近闻名,以至于很少有人叫他袁医生,而是叫他金牙医生,还有人直接叫他金医生、金大夫,平白无故地让金氏家族添了个人丁。
我见到袁医生时,他已经小有名气了,人称东岙一把刀。人们都说他技术了得,动过刀的地方细细一条线,没有疤痕。
袁医生见到我,亮出那颗金牙朝我笑,脸上泛着油光,我一下觉得腻歪。医生难道不该是高冷的吗?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
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其次,袁医生对我也很好,从没把我当成小杂役,而是认真地教我打针换药这些技术活儿。在我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打针换药技能后,袁医生决定教我创伤缝合技术。这在他也是顶级技术,属于看家本领。我很激动,如果以前学的是护士手艺,现在学的就是医生手艺了。
转眼我在卫生院已经半年了,从春到秋,秋分都过了。
那天早上袁医生一来脸色就不好,说头疼,进到里间休息去了。
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发威。我坐在诊室搓棉球,对着一台老旧的电风扇吹,听窗外最后一批知了声嘶力竭地叫,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
忽然听见门外一片嘈杂,有人大哭,有人吆喝。大哭的是个年轻女人,捂着脑袋,血从她的指缝流出,像几条红色的蚯蚓爬过脸颊,吆喝的是她家人,说家里盖房子,一根房梁掉下来砸在了她脑袋上。
“金牙医生呢?”“金医生呢!”“金大夫!”他们大喊大叫,金光闪闪。
袁医生从里间出来了,他查看了伤口,对众人说:“问题不大,缝几针就好了。”
他把我叫到一旁低声说:“你来做。我今天状态不好,脑壳痛得很。”我瞪大了眼睛。他说:“就是个表皮缝合,伤口不大,缝几针就可以了,你没问题的。”我点点头,心情很激动,转身去拿器械包。
袁医生让家属出去,把她安置到椅子上,拿出做手术的洞巾盖住她的脑袋。我上阵了。
在此之前,我已在手术室多次观摩袁医生给老乡缝合伤口,程序已经烂熟于心。先用剪刀剪掉伤口四周的毛发,然后做清创,接着局麻,再然后穿针引线。
开始缝合时,我的手还是有些抖。亮晃晃的针下不去手。我闭上眼在心里想着千万别出什么岔子,然后,就下手了。一共缝了五针,我感觉我那五针缝得比平日里练习时还要好,针脚、间距都很标准。
袁医生给我比了个大拇指,然后一屁股坐到旁边的椅子上,看上去很虚弱。
我仔细包扎好伤口,摘下女人的洞巾。女人已经平静下来了,但抬眼看到我,很惊诧地说:“是你给我缝的?”她伸手去捂脑袋,好像要确定脑袋是否安在。袁医生在一旁说:“不要乱碰伤口,我告诉你,缝得很好,不信拆线的时候你看。”
袁医生的语气不容置疑。女人终于不说话了。
走之前女人说:“谢谢了,医生”。她是冲着袁医生说的,捎带着也看了我一眼。我的满足感瞬间爆棚,早上的厌倦情绪和惆怅心情都不复存在。
就在我给那个砸破头的女人缝了针后的第二天,父亲告诉了我恢复高考的消息。也就是说,我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大学了。
我忽然感觉天地开阔,激动不已,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袁医生,开始在家复习。我甚至都没有去卫生院给那个女人拆线。什么注射、清创、缝合,都被我抛在了脑后,我抱着几本书开始死记硬背。
某一天,忽然听妈妈说起了袁医生,感觉很遥远。
妈妈说:“今天我去卫生院拿药,听说袁医生的金牙没了,成了个‘缺牙巴’。说是出了一起医疗事故,患者追着他赔钱,他没钱,就把金牙取下来赔了。”
这让我很意外。第一没想到他那颗金牙是真的,我曾怀疑只是包了一层金纸。第二没想到他会出医疗事故,那么心细的一个人。这也太倒霉了。
一个多月后,我走进考场,再之后,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妈妈说:“你应该去看一下袁医生。你知不知道,那个找袁医生闹事的患者,就是你缝合伤口的那个女人。”
我目瞪口呆,简直无法相信。
妈妈说:“我骗你干嘛?我去问了袁医生,他亲口告诉我的,就是那个砸破头的女人,只不过袁医生坚持说是他缝的,不准那个女人来找你,害怕影响你复习。他还特意嘱咐我不要告诉你。”
我跑去看袁医生。
袁医生一见我就开心笑道:“大学生,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晓得你能考上,你可以去上大学了。好羡慕你哟,太羡慕了。”
他果然成了“缺牙巴”。
我说:“那个,那个女的,那个伤口……”
他摆摆手:“莫事莫事。伤口感染很常见。就是掉了一根很短的头发在伤口里,天又热,有点感染。现在已经好了,已经好了。”
我说:“那您的牙,金牙?”
他说:“也不晓得是哪个造的谣,牙齿是我自己掉的,牙龈炎。原来就是个烂牙齿、烂牙齿,包了一下。”
我将信将疑,这和妈妈说的不一样。他是不是为了安慰我才这样说的?但我没有追问下去,选择了相信。
我将父亲托人给他买的新版《外科医生手册》递给他。袁医生拿到书,半晌无语,抬眼看我的时候,竟然眼泪汪汪。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初见袁医生时没有好感,因为“我”认为医生应该是高冷的,而袁医生的金牙让“我”想到了旧社会的地痞流氓。
B.“那天早上袁医生一来脸色就不好,说头疼”,对袁医生身体状况的介绍为下文写为了救急,让“我”做缝合手术做铺垫。
C.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我”为急诊病人做手术,表现“我”自觉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D.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使作品具有了真实感。小说还呈现出了时代感,几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发威”是环境描写,照应上文中的“从春到秋,秋分都过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B.天气炎热也是下文伤者伤口感染的原因。因为一根很短的头发缝合进了伤口,再加上天热而导致了伤者感染。
C.这一段对“我”心境的描写非常到位,让读者体会到了“我”淡淡的愁绪,感受到“我”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
D.“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与下文早上的“厌倦情绪和惆怅心情都不复存在”作对比,说明“我”有了满足感。
8.文中的袁医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9.评论家对作者裘山山有这样的评价,“裘山山的内心具有很强的向善性、向光性……这种温厚的内在沉淀,使她能够在创作中对人性加以温暖的守护”。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认识。(6分)
二、文言文与诗歌阅读( 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数矣。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莘,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节选自《说苑》)
材料二: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节选自《六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
夫朝无A贤人B犹鸿鹄之无C羽翼也D虽有千里之望E犹不能致F其意之所欲G至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垂荣名,指留传荣耀的名声,其中“垂”与成语“功败垂成”中的“垂”意思不同。
B.《易》,是指《周易》,“五经”之一,另外四部是《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C.乘,文中指兵车,包括一车四马,与《曹刿论战》中“公与之乘”的“乘”意思不同。
D.安,是疑问代词,哪里,与李白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易》指出,在上位之人,能够谦恭地对待臣下,会前途光明;身份尊贵之人,能够谦恭地对待身份卑贱的人,可深得民心。
B.不能够重用父兄、子孙,非要疏远他们;应该任用并讨好厨师、渔夫、屠户,甚至仇人等;这是主持国政,建功立业的需要。
C.国君如果以一般人所称赞的人为贤人,以一般人所批评的人为不贤之人,就导致党羽多的会得到提拔,党羽少的会遭到黜退。
D.文武官员分清职责,根据职位的用人标准去推举人才,按岗位标准考察工作情况,让官员的能力与官位相符,才是举贤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4分)
(2)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5分)
14.请简述材料一、材料二在对待贤人这件事上的立足点有何不同。(2分 )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咏怀古迹》(其五)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凭吊诸葛亮祠堂后写下的。②伊吕: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③萧曹:萧何和曹参,汉初名相,刘邦的谋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诗人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位名满寰宇,品德高尚,为万世所敬仰的名臣。
B.诸葛亮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虽是奇功伟业,对他而言,亦只是雄凤一羽。
C.诸葛亮深知汉朝气数已终,仍决心匡扶汉室,鞠躬尽瘁,诗人对此深切叹惋。
D.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全诗议论高妙,层层推进,句句含情,动人肺腑。
16.请赏析颈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4分 )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作者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展开论证:“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随着不断设喻,道理也越来越清晰,于是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2)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的尴尬局面。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以叠词描写村落和人们生活的安然自得。
(4)在《琵琶行(并序)》中,“”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正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利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四十三年前“”和如今百姓在佛狸祠下“”的对比,慨叹随着时间流逝百姓已经逐渐习惯异族统治了。
(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写忽然间梦醒,惊心动魄,回到现实,让人怅然若失。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________、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受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________的地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苏轼尽管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暴露出“乐观”的情绪,但他的作品总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的解脱。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
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我一起放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英语中的“poor”就是“穷”的意思。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连牛粪都被当成宝贝疙瘩,真个是“好光景”。
20.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和”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每次钟老师一回到上海,我们都会立刻和他预约时间,他总是爽快地答应。
B. 女顾客又来到柜台前,把一大包枣和梨放在柜台上,让我们品尝。
C. 不论春天和夏天,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
D. 为了战胜疟疾,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
21. 请简析“零零碎碎”“稀稀拉拉”“颤微微”三个叠音词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表达效果。(6分 )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我国召开,大会的主题为“学以成人”,它启发我们思考: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
请以“学以成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C
  2.B
  3.D
  4.①先提出 “诗言志” 传统使诗词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②列举先贤将个人与民族命运相连、不同时代志士借诗词表达信念等事例,印证该传统的延续;③阐述 “诗言志” 传统在新时代的价值,如涵养民族气质、助力语文教育等。
  5.①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诗词教学力度,呈现诗词之美,给予正向反馈,让青少年爱上诗词;②借助大众媒介,通过文化节目激发诗词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③在文化艺术领域进行转化创新,如诵读、文旅融合、影视创作等,传承诗词文化。
  (二)
  6. C
  7. C
  8. ①医术精湛,被称为 “东岙一把刀”,缝合伤口无疤痕,还悉心传授技艺;②宅心仁厚,对病人温和,不把 “我” 当杂役,真心教导;③勇于担当,为不影响 “我” 复习,主动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甚至以金牙赔偿;④善良淳朴,面对 “我” 的愧疚,谎称金牙是自己因牙龈炎脱落。
  9.①小说通过袁医生的形象体现 “向善性、向光性”:他医术传徒、代人受过,用善意守护 “我” 的前程,展现人性之善与温暖;②对 “我” 的心理刻画体现温暖守护:“我” 从对袁医生的误解到敬佩感激,传递出善意能被感知与回应的温暖;③故事结局的处理充满温情:袁医生否认金牙赔偿之事,“我” 送书致谢,以温情收尾,彰显对美好人性的守护与颂扬。
  二、文言文与诗歌阅读
  (一)
  10. B D E
  11. C
  12. B
  13. (1)任用不合适的人却想要建立功业,就好比在夏至这天,却希望夜晚能漫长一样。
  (2)像这样,那么众多奸邪之人就会结党营私来遮蔽贤才,忠臣会无辜死去,奸臣凭借虚假的声誉获取爵位。
  14. 材料一立足 “尊贤下士” 的重要性,强调贤才对成就王霸之业、避免亡国破家的关键作用;材料二立足 “举贤用贤” 的方法,指出举贤应按实选才、人岗相适,批判误用虚名之人的弊端。
  (二)
  15. C
  16. 颈联将诸葛亮与伊尹、吕尚相比,称其才能不相上下;又以萧何、曹参反衬,说诸葛亮指挥若定的风采使二人失色。通过 “伯仲之间” 的类比和 “失” 字的反衬,极力赞颂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远超古代名相,表达对其的极度推崇与敬仰。
  (三)
  17.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4)轻拢慢捻抹复挑 唯见江心秋月白
  (5)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6)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
  18. 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至高无上
  19. 苏轼尽管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表现出 “乐观” 的情绪,但他的作品中总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渴望。
  (二)
  20. D
  21. ①“零零碎碎” 形容牙齿残缺,“稀稀拉拉” 形容胡子稀疏,直观展现出破老汉衰老、落魄的外在形象;②“颤微微” 形容歌声微弱颤抖,既贴合其 “嗓子像破锣” 的特点,也暗含其生活艰辛却仍热爱歌唱的状态;③叠音词的使用使描写更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让破老汉的形象更鲜活可感。
  四、作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