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争气》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锚定“争气”的双维主题,让文本有温度、有筋骨
《一定要争气》看似讲了童第周的两件“小事”,实则藏着“争气”的两层深意:一层是少年时“为自己争一口气”的倔强,另一层是成年后“为祖国争一口气”的担当。课文用朴实的语言,把“勤奋”“坚韧”这些抽象的品质,变成了路灯下苦读的身影、实验室里反复调试的双手,更把“爱国”从口号变成了“震惊欧洲”时,一个中国科学家挺直的脊梁。
在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理念下,这篇课文的价值远不止“学叙事、品人物”,更在于搭建一个“个人成长与民族尊严”的连接点——让孩子明白:“争气”不是和别人较劲,而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争气”也不只是一个人的战斗,当个人的努力和国家的荣誉绑在一起时,这份力量会变得无比厚重。它就像一颗种子,能在孩子心里种下“不服输”的韧劲,更能埋下“爱家国”的根。
二、学情分析:读懂孩子的“争气起点”,让教学有落点、有共鸣
这篇课文面向小学中年级孩子,他们有两个“特质”值得我们关注:
1. 有“经历”,但缺“提炼”:他们大多有过“想做好一件事却遇挫”的经历(比如练琴总弹错、跑步追不上同学),对“努力”有直观感受,但还不会把自己的“小坚持”和童第周的“大争气”联系起来,更不懂“个人争气”能和“国家”扯上什么关系。
2. 爱“故事”,但少“共情”:他们喜欢听童第周“逆袭”的情节,却容易忽略“被劝退时的委屈”“被外国人歧视时的不甘”——这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才是“争气”的灵魂。
所以,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梳理故事”,而要贴着孩子的生活走:用他们熟悉的“小困境”,勾连童第周的“大挑战”;用他们能懂的“小目标”,呼应“为国争光”的“大情怀”,让“争气”从课文里的“别人的事”,变成自己心里的“能做的事”。
三、教学目标:让目标“生长”,既落地基础,更滋养心灵
窦桂梅老师常说“教学目标要‘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这篇课文的目标,我把它分成“基础层”和“生长层”:
1. 基础层:让工具性落地
识字写字:不仅要认识“欧、洲、资”,还要让孩子知道“洲”里的“氵”,藏着“欧洲与中国隔海相望”的距离;写“努”字时,要让他们感受到“力”字旁边的“女”,就像童第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家人、祖国,是“努力”的底气。
文本梳理:能用“困境—做法—结果”的线索,把两次“争气”的故事讲清楚,但不是干巴巴地罗列,而是带着情感说(比如讲“路灯下苦读”时,眼里要有光;讲“震惊欧洲”时,语气要有劲)。
2. 生长层:让人文性扎根
过程方法:通过“角色代入”“情境还原”“对比思辨”,让孩子走进童第周的内心,比如“如果你是被老师劝退的童第周,会怎么想?”“当外国人说‘中国人做不到’时,你仿佛看到童第周的眼神里有什么?”
情感态度:不止是“学习童第周的精神”,而是让孩子生出“我也能做‘争气的小事’”的信念——比如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不放弃,这就是“为自己争气”;长大后做好自己的工作,不给祖国丢脸,这就是“为祖国争气”。
四、教法学法:让“教”与“学”共生,在互动中品悟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从来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师生一起走进文本”。这篇课文的教法学法,我聚焦“三个互动”:
1. 情境互动,让文本“活”起来
教法用“故事牵引+画面还原”:导入时,不只是出示童第周的照片,而是播放一段“克隆技术”的小短片,结尾抛出问题:“你们知道吗?这位‘克隆之父’小时候曾是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他用了一个‘笨办法’,让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这个办法是什么?”;讲“路灯下苦读”时,关掉教室的灯,点亮一盏小台灯,让孩子体验“在昏暗灯光下读书”的感受,瞬间代入情境。
学法用“角色演绎+情感朗读”:让孩子分角色读“老师劝退学”的对话,读童第周“再三恳求”时,要读出“不放弃”的语气;读“为中国人争气”时,要读出“不服输”的坚定,用声音传递情感。
2. 思辨互动,让“争气”有深度
教法用“问题链”层层追问:第一次争气后问“童第周考了满分,他真的只为‘证明自己’吗?”;第二次争气后问“为什么‘震惊欧洲’比‘考满分’更让我们激动?”;对比时问“从‘为自己’到‘为祖国’,童第周的‘争气’变了吗?没变的是什么?”
- 学法用“小组辩论+成长分享”:让孩子分组讨论“‘争气’要不要和别人比?”,有人说“要,比别人强才叫争气”,有人说“不要,超过昨天的自己就是争气”,在辩论中明白“争气的核心是‘不放弃’,不是‘赢别人’”;再让孩子分享“自己曾经‘争气’的小事”,比如“练了100遍终于背会课文”,让“争气”变得可感可知。
3. 生活互动,让文本“落地”
- 教法用“榜样延伸+实践链接”:除了袁隆平、钱学森,还可以带孩子看身边的“争气榜样”——比如学校里坚持每天晨跑的同学、社区里摆摊却坚持读书的阿姨,告诉孩子“争气不分大小,只要有‘不服输’的劲,就是英雄”。
学法用“行动承诺+班级共创”:让每个孩子写一句“我的争气小目标”(比如“这周数学作业不粗心”“每天帮妈妈做一件事”),贴在班级“争气树”上,定期分享进展,让课文里的精神变成真实的行动。
五、教学过程:铺陈“情感脉络”,让孩子跟着文本“走心”
第一课时:触摸“倔强的争气”,读懂“为自己而战”
1. 导入:用“反差”勾住心
(出示童第周晚年穿着白大褂的照片,再出示一张“成绩不及格”的虚拟成绩单)问孩子:“这位爷爷是‘中国克隆之父’,可他小时候,老师曾说‘你不是读书的料,退学吧’。如果你是他,会转身离开,还是留下来?今天我们就去看看,童第周选了哪条路。”(板书课题:一定要争气,带着“不服输”的语气齐读)
2. 初读:让字词“带情绪”
认读“基础差”时,让孩子皱着眉读,体会“差”字里的无奈;读“再三恳求”时,放慢语速,读出“不放弃”的执着;写“努”字时,边写边说:“‘努’字是‘力’字加‘女’,就像妈妈常说‘孩子,加吧劲’,这份‘力’,是自己给的,也是家人盼的。”
梳理故事时,不直接问“写了两件事”,而是说:“童第周的‘争气’之路,走了两步,第一步在中学,第二步在国外,我们先跟着他,走一走中学的路。”
3. 研读:让场景“活起来”
(默读1-2自然段,圈画“让你心里一紧”和“让你眼前一亮”的句子)
聚焦“困境”:“老师要他退学,他‘再三恳求’,如果你是童第周,恳求时会说什么?眼里会有泪吗?”(引导孩子体会“委屈中的倔强”)
聚焦“做法”:(关掉教室灯,点一盏台灯)“孩子们,现在就是当年的夜晚,窗外是冷风,身边是空荡荡的校园,童第周就坐在路灯下,手里拿着课本。他会冷吗?会困吗?为什么不回宿舍?”(让孩子用动作模仿“搓着手读书”,感受“刻苦”不是口号,是具体的坚持)
聚焦“结果”:“当他考了满分,老师和同学会怎么看他?他自己心里,除了高兴,还有什么?”(引出“为自己争气”——证明“我能行”)
第二课时:扛起“骄傲的争气”,读懂“为祖国而战”
1. 复习:用“情感接力”过渡
“上节课,我们跟着童第周‘为自己争了一口气’,这口气,让他从‘差生’变成了‘优等生’。可长大后,他去了欧洲留学,又遇到了更难的事——有人说‘中国人做不到’。孩子们,听到这话,你们心里舒服吗?童第周会怎么做?”
2. 研读:让“骨气”看得见
(小组合作,用“困境—做法—结果”梳理3-4自然段,重点找“让你觉得‘解气’”的句子)
聚焦“歧视”:“外国人说‘中国人做不到’,这句话里藏着什么?是看不起,是偏见!如果你是童第周,听到这话会攥紧拳头吗?会在心里说什么?”(引导孩子说出“我偏要做到”,体会“不服输”背后的民族自尊心)
聚焦“实验”:“‘反复实验’是什么意思?可能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一百次失败,他会想‘算了吧’吗?为什么?”(出示显微镜图片,告诉孩子“当年童第周用的显微镜,比我们现在的简陋多了,可他靠‘反复’,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聚焦“结果”:“‘震惊欧洲’是什么样子?外国学者会说什么?童第周站在他们面前,腰杆会挺得更直吗?为什么?”(引出“为中国人争气”——不是证明“我比你强”,而是证明“中国人不差”)
3. 对比升华:让“争气”有层次
(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两次争气的“初心”和“力量来源”)
次数 初心 力量来源 心里装着谁
第一次 证明自己能行 不服输的韧劲 自己
第二次 证明中国人能行 民族自尊心 祖国
追问: “两次争气,哪一次更让你感动?为什么?”(引导孩子明白:“为自己争气”是成长的起点,“为祖国争气”是成长的升华——当一个人心里装着更多人时,他的“争气”就有了更大的意义)
再让孩子结合自己的“争气小目标”说:“你的小目标,除了让自己进步,还能让谁开心?(比如妈妈、老师、班级)如果长大后,你的努力能让祖国更好,那该多棒!”
4. 拓展:让“志气”传下去
(播放袁隆平在田间、钱学森回国的短视频)“孩子们,童第周为‘克隆技术’争气,袁隆平爷爷为‘中国人吃饱饭’争气,钱学森爷爷为‘中国有自己的导弹’争气。他们的‘争气’,都藏在‘坚持’里——坚持读书、坚持研究、坚持爱自己的祖国。现在,让我们一起读《少年中国说》里的句子:‘少年强则国强’,告诉自己:我也要做一个‘会争气’的中国少年!”
六、板书设计:让板书“映心”,既是脉络,更是信念
一定要争气
(不服输的倔强 · 爱祖国的担当)
童第周—— 幼苗 → 大树
第一次:中学困境(被劝退)
↓(路灯下苦读,搓手取暖)
成绩逆袭(为自己争气:我能行!)
第二次:留学歧视(“中国人做不到”)
↓(实验室里反复调试,攥紧拳头)
震惊欧洲(为祖国争气:中国行!)
【左边贴孩子的“争气小目标”便签,右边画一颗红心,写“勤奋·坚韧·爱国”】
这个板书就像一幅“成长画”:“幼苗到大树”对应童第周的蜕变,也对应孩子的成长;括号里的细节让“争气”有画面、有情感;左右两边的“小目标”和“红心”,则把课文里的精神,变成了孩子能触摸、能践行的信念。